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秒和米都是生活中十分常用的基本單位,前者用於度量時間,後者用於度量距離。那麼,為什麼1秒是這麼久的時間?1米是這麼長的距離?
1秒的時長
古人觀察到,太陽的東升西落非常有規律,太陽連續兩次出現在天頂的時間間隔是一致的,這個間隔就被定義為一天(太陽日)。一天被分為24小時,每小時又分為60分鐘,每分鐘又細分為60秒。所以1秒的長度是一天的1/86400。
不過,早期並沒有精確的計時器,1秒的確切長度人們並不清楚。直到惠更斯在17世紀發明擺鐘之後,1秒的長度才變得可測。根據單擺的原理,可以計算出,當單擺的長度為0.994米時,單擺從最低點運動到最高點,再回到最低點,這個總時間為1秒,對應的單擺周期為2秒。
然而,無論是地球自轉或者擺鐘,還是精度更高的石英鐘,其運動總是會存在誤差,想要精確測量出1秒的持續時間是不現實的。在現代尖端科學領域,對時間精度的要求可能要到微秒(100萬分之一秒),甚至納秒(10億分之一秒)級別,所以需要更加精確的時間定義。
物理學家通過實驗測定和理論外推發現,在大約1秒的時間裡,銫-133(55號元素)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之間躍遷9192631770(91億)個周期。於是,這個周期的持續時間被反過來用於定義1秒的長度。
這種定義的好處是能夠確定1秒的確切長度,而這個長度與最初的1秒定義相差極小,不會改變原來與時間有關的參數。物理學家基於這個原理髮明了銫原子鐘,它在2000萬年裡的誤差僅為1秒。
顯然,躍遷頻率越高,所測得的時間精度也會越高。目前,最精確的原子鐘是由38號元素鍶製成的。鍶的躍遷頻率在1000萬億級別,鍶原子鐘在150億年裡的誤差僅為1秒。要知道,宇宙目前的年齡也只有138億年。也就是說,如果讓鍶原子鐘從宇宙誕生一開始運行到現在,它的誤差也不會超過1秒。
1米的長度
就像秒那樣,米最初也是用了地球的地理特徵來定義的。通過計算出從赤道開始、過巴黎、到北極點的經線長度,取其1000萬分之一,所得的長度即為1米。
然而,由於地球自轉,地球並非完美的球體,再加上測量的誤差,後來科學家改用米原器來定義。同樣地,米原器也不是十分精確,也有一定的誤差。對此,科學家想到了用光速來定義。
一直以來,光速始終是個測量值,多少都會有一點實驗誤差。但物理學理論表明,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是恆定的常數,而且任意運動速度的觀測者所測出的光速是完全一樣的。於是,物理學家基於最精確的實驗測量值,把光速大小定義為299792458米/秒。
由於秒和光速都確定了,米也就會隨之確定,因為光在真空中前進1/299792458秒的距離即為1米。同樣地,對於1米的精確定義只是小數點上的微調,不會改變原來與長度有關的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