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1日早上8時,全國的鐘表將調慢1秒鐘——
為什麼時間會多出1秒
根據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公告,格林尼治時間6月30日全世界的時間將多出一秒,即閏秒。地處東八時區的中國,將在北京時間7月1日早8時增加1秒,全國的鐘表將調慢一秒鐘。為什麼時間會多出一秒?這多出的1秒有必要嗎?26日,記者走進了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從事時間頻率研究的計量科學家們給出了解答。
圖為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研製的我國國家秒長銫原子噴泉基準鍾。我們平時使用的協調世界時和北京時間,目前已比原子時「慢」了35秒。光明日報記者陳海波攝
這是第26次閏秒
中國計量院時間頻率所守時室主任張愛敏介紹,人類計時起初用的是天文時或天文秒,即藉助天文觀測得到地球自轉的平均周期(日長),將其等分為86400份(即一天24小時,一小時60分,一分60秒)得到秒長。不過,由於地球自轉速率不穩定,時快時慢,天文時並不穩定。20世紀中葉,隨著量子理論的誕生和發展,科學家發現某些量子現象的時間穩定性遠遠優於天文現象,於是出現了利用量子現象測量時間的建議,即原子時或原子秒。
1967年,國際計量大會決定用原子秒取代天文秒。在1個天文秒裡,他們數出銫原子的133同位素「振動」了9192631770次,於是銫原子輻射9192631770周期定義為1原子秒。
原子時基於銫原子振蕩周期確定,因此相對恆定不變。天文時則取決於地球自轉的速率,會隨地球自轉速率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家發現兩者逐漸出現了偏差。
「當這個偏差達到0.9秒時,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就會向全世界公布,在下一個6月或12月最後一天的最後一分鐘,把時間撥快或撥慢1秒,這就是『閏秒』。」張愛敏解釋。
這個被「撥動」過的時間才是我們目前所使用的時間,國際上將其稱之為協調世界時。
「協調世界時是原子時和天文時之間的『妥協』和『折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量院研究員李天初說,1971年國際計量大會通過決議,將協調世界時作為全世界通用的標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