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尼治時間以英國首都倫敦市郊格林尼治天文臺命名,作為全球通用的時間參考標準已使用120多年。如今,這一以地球自轉為依據的「世界時」可能由以原子振蕩周期為依據的「原子時」徹底取代。
全球50多名研究人員11月3日聚集倫敦,探討結束時間計量系統「雙軌制」的可能性。
「雙軌」時間麻煩多
1970年代一項國際協議確定世界時和原子時兩種時間計量系統。世界時受地球自轉速度減緩影響,有一定誤差;原子時用原子能級躍遷振動頻率計時,1000萬年誤差1秒,相對精準。
為協調兩種標準,格林尼治天文臺1972年引入閏秒概念,人工幹預原子時,即在地球自轉減慢致使世界時多出1秒時,把原子時撥慢1秒。
對普通人而言,快一秒、慢一秒不會影響生活。對授時機構、通信、航天、電子等時間精度要求較高的領域而言,調校時間不是容易事。例如,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電信網絡的時間要調校精確至毫秒,如何避免誤差成為不小挑戰。
一些研究人員呼籲廢除時間計量系統的「雙軌制」,以原子時作為單一計時標準。國際電信聯盟定於2012年1月在瑞士日內瓦表決是否以原子時替代世界時。50多名研究人員11月3日至4日在倫敦市郊開會,討論相關議題。
位於法國巴黎的國際計量局支持以原子時取代世界時。計量局研究員埃莉薩·費利西塔絲說,兩種時間計量標準並行有不少麻煩。「設想一下,如果『千克』存在兩種或三種定義,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很傷英國人自豪感
經過格林尼治本初子午線的地方時定義為格林尼治時間。1884年華盛頓國際經度會議確定格林尼治時間為國際標準時間。1924年2月5日起,格林尼治天文臺每隔一小時向全球發布調時信息。
英國《每日郵報》記者不無傷感地寫道,如果表決通過以原子時取代世界時,意味著全球時間計量系統不再以地球自轉為依據,僅由原子鐘確定;原子時計量機構國際計量局將取代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成為新任「時間守護者」。
計量局研究員費利西塔絲說,英國人為「失去」格林尼治時間傷感,可以理解。
法新社評述,11月3日召開的會議傷害英國人「國家自豪感」,不僅關乎失去格林尼治時間所代表的「維多利亞時期超級大國」影響力,同樣關乎「老對手」法國在延續百年的英法時間計量之爭中佔據上風。
英國人以計時歷史悠久、鐘錶製作傳統深厚為驕傲。歐洲首座機械鐘1283年在英國貝德福德郡製成。世界仍在運行的最古老時鐘位於英國索爾茲伯裡大教堂,1386年製成。
1884年華盛頓國際經度會議,法國力推「巴黎標準時間」,沒有成功。近130年後,法國人力促原子時取代世界時,英國人難免心裡「泛酸」。
存廢爭論超出科學範疇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原子時雖精準卻不完美。按照原子時,原子鐘所顯示的時間終有一天會超過世界時。
那時,時鐘報時與人們現有生活體驗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譬如,太陽可能在原子鐘所顯示的下午1時升至正空。
英國大學與技能事務大臣戴維·威利茨反對廢棄世界時計量系統。在他看來,這場世界時存廢爭論已經超出科學範疇。
「英方立場是,我們應該依照人們所感知的真實時間計時,這種(時間計量系統)以地球自轉而不是原子鐘為依據。」威利茨說,「沒有閏秒,我們將失去與地球自轉的聯繫。最終,(原子鐘標示的)『午夜』可能在(日常生活中的)正午來臨。」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