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評論聚焦》2008年21卷4月2日 |
裡程碑:雷射冷卻原子 |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物理學家們學會如何用雷射將原子冷卻到非常接近絕對零度。起初冷卻原子是為了更精確地測量原子光譜,隨後是為了改進原子鐘。1978年,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利用「都卜勒冷卻技術」將鎂離子冷卻至略低於40開爾文;1982年,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了利用雷射冷卻鈉的中性原子的第一篇論文。1988年,都卜勒極限被打破,研究人員用三束互相垂直的雷射來冷卻鈉原子,他們發現用一些新的溫度測量技術,可以把原子冷卻到43微開爾文——相比於1978年的結果冷卻了100萬倍。
儘管結果不同,雷射冷卻原子的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利用雷射的力作用在原子上來使原子減速。實驗學家在新理論的引導下,發展出額外的冷卻技術,使原子達到了更低的溫度。最終創造出了一種新物質量子態——即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並且打造出現代原子鐘,同時產生了至少兩項諾貝爾獎。
原文連結:http://focus.aps.org/story/v21/st11 (陳魯倬/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