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範德華力的作用下,科學家直接製造:二硫化鉬電晶體!

2020-10-18 博科園

用剝落二維材料製造電子設備是很棘手的,IMDEA Nanociencia的丹尼爾·格拉納多斯(Daniel Granados)團隊設計了一種解決方案,包括利用脈衝聚焦電子束誘導蝕刻技術對MoS2-FET電晶體進行後處理剪裁。過渡金屬雙滷代烷是二維原子薄層,在範德華力的作用下結合在一起。這些材料在物理性質上表現出與厚度有關的變化,可以在不同的光電應用中加以利用。例如,二硫化鉬(MoS2)的能帶結構在單層中直接帶隙為1.8 eV,而在體積上隨著間接帶隙厚度的增大而減小,原子薄層的二硫化鉬可以通過微機械剝離分離。

但從機械剝離二硫化鉬製備光電器件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在所有情況下,該裝置幾何形狀都受到剝落薄片形狀的限制,即使採用確定的衝壓方法也是如此。即使使用CVD(化學氣相沉積)技術,該設備製造也會受到生長在尺寸較小和物理性質不同島嶼上的材料阻礙。因此,在製造步驟完成後,開發適合設備幾何形狀的技術很有意義。IMDEA Nanociencia的丹尼爾·格拉納多斯教授團隊,通過修改由脫落的二硫化鉬製成幾個場效應電晶體(FET)的幾何形狀,得出了一個聰明的解決方案。該方法利用脈衝電子束對聚焦電子束誘導蝕刻(FEBIE)的影響。

光束掃描表面到一個設計的幾何圖形使用模式發生器,修改之間的傳導通道源和電晶體的漏,並允許一個定製的設備性能。格拉納多斯教授喜歡用流體力學類比:它就像湍流,經過一定的孔徑後就變成了層流,科學家定製的傳導通道能使電子通過,具有相同特性的二硫化鉬薄片區域。為了驗證改進後器件的性能,進一步研究了該方法的效果。格拉納多斯的團隊發現,90%的設備在納米化後仍能工作。此外,科學家們還研究了從明顯的重n型摻雜向固有型或輕p型摻雜的轉變。並將這種轉變歸因於蝕刻時產生的硫空位,光致發光和拉曼光譜研究證實了摻雜位移。

與使用幾個製造步驟的方法相比,這種方法有幾個優點。首先,它將圖案和蝕刻結合成一個單一的步驟,而不是有兩個步驟的納米製造過程。其次能使電子和光學表徵之前和之後的裁剪步驟在一個簡單方案。最後,脈衝febie是一種電子束能量低於其他研究(2.5 kV)的化學方法,可以減少樣品損傷,防止二硫化鉬晶格的畸變。由於這些優點,納米微管是昂貴和費時的納米製造技術的一個顯著替代,在電子和光電器件的電氣和幾何特性後處理裁剪方面具有很大潛力。

博科園|研究/來自:IMDEA Nanociencia

參考期刊《Nanoscale

DOI: 10.1039/C9NR02464F

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在範德華力的作用下,科學家直接製造:二硫化鉬電晶體!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前沿科技#系列徵文用剝落二維材料製造電子設備是很棘手的,IMDEA Nanociencia的丹尼爾·格拉納多斯(Daniel Granados)團隊設計了一種解決方案,包括利用脈衝聚焦電子束誘導蝕刻技術對MoS2-FET電晶體進行後處理剪裁。
  • 法科學家首次直接測量範德華力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9日(北京時間)報導,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上撰文指出,他們首次直接對兩個原子間的範德華力進行了測量,另外,測量中使用的技術也可用於製造在量子計算機中非常有用的量子邏輯門。
  • 董明東/王澤高:利用範德華接觸屏蔽單層MoS2費米能級釘扎效應
    但是,範德華接觸的製造仍然是一個挑戰。本文採用層狀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薄片作為緩衝層,在單層二硫化鉬(MoS)電晶體中成功構建Van der Waals接觸,並屏蔽費米能級釘扎效應。結果表明rGO緩衝層的構建將有助於器件形成範德華接觸,並導致肖特基勢壘急劇下降,從而使MoS電晶體的器件遷移率提高約十倍。
  • 董明東/王澤高:利用範德華接觸屏蔽單層MoS2費米能級釘扎效應
    但是,範德華接觸的製造仍然是一個挑戰。本文採用層狀還原氧化石墨烯(rGO)薄片作為緩衝層,在單層二硫化鉬(MoS2)電晶體中成功構建Van der Waals接觸,並屏蔽費米能級釘扎效應。結果表明rGO緩衝層的構建將有助於器件形成範德華接觸,並導致肖特基勢壘急劇下降,從而使MoS2電晶體的器件遷移率提高約十倍。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以「納米積木」為研究對象鉛筆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是典型的範德華材料。由於石墨中碳原子層與層之間的範德華結合力較弱,在紙上寫字過程當中筆尖上「蹭」下來的二維碳納米片,就成為了宏觀下人們看到的字跡。
  • 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以「納米積木」為研究對象鉛筆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是典型的範德華材料。由於石墨中碳原子層與層之間的範德華結合力較弱,在紙上寫字過程當中筆尖上「蹭」下來的二維碳納米片,就成為了宏觀下人們看到的字跡。之後,韓拯團隊以少數層二硫化鉬為研究體系,利用超薄(少數原子層)的六方氮化硼(h-BN)作為範德華異質結的隧穿層,系統開展了隧穿電晶體器件研究。
  • 山西大學85後科學家製造出世界上最薄的鰭式電晶體,突破半導體工藝...
    ,以新型的原子層次製造路線突破半導體工藝,為後摩爾時代電晶體工藝尋找新方案。  以「納米積木」為研究對象  鉛筆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是典型的範德華材料。由於石墨中碳原子層與層之間的範德華結合力較弱,在紙上寫字過程當中筆尖上「蹭」下來的二維碳納米片,就成為了宏觀下人們看到的字跡。直到 2000 年左右,英國曼徹斯特科學家安德烈?
  • 科學家裡有雷射技術首次測量原子間範德華力
    原子間、分子間和物體表面間的範德華力以各種不同方式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例如,蜘蛛和壁虎就是依靠範德華力才能沿著平滑的牆壁向上爬,我們體內的蛋白質也是因為範德華力的存在才會摺疊成複雜的形狀。  範德華力是以荷蘭科學家約翰內斯•迪德裡克•範德華的名字命名的,他在1873年第一次提出了範德華力這個概念用以解釋氣體的行為。
  • 範德華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範德華力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原子與原子之間以及離子與離子之間是依靠化學鍵結合成分子的,而微觀分子又是怎樣聚集成宏觀物質的呢?為什麼在溫度足夠低時許多氣體會凝聚為液體,甚至凝固為固體?是怎樣的吸引力使這些分子凝聚在一起的?這是科學家繼研究化學鍵後探討的又一問題。
  • 糊塗了,壁虎爬牆究竟是範德華力還是卡西米爾力,哪個對?
    這個發現後來被更多的科學家所證實。這說明了,卡西米爾效應與幾何形狀或者說是拓撲結構有關,直到今天,科學家們並沒有能夠完全理解卡西米爾效應。三、範德華力是卡西米爾效應嗎?從卡西米爾效應誕生之初,範德華力就被納入卡西米爾效應體系,因為「瞬間偶極-偶極作用」靜電吸引這樣的思路,與卡西米爾效應有一致之處。儘管如此,卡西米爾力和範德華力其實還是有明顯的區別。
  • 3個原子厚度晶片原型誕生,二硫化鉬將重新推動摩爾定律
    二硫化鉬,這個超薄金屬、硫化物,擁有令人驚嘆的電子特性,或將成為石墨烯有力的挑戰者。kbvednc在摩爾定律在使用矽遇到無法逾越的障礙時,科學家們希望能通過二維材料,如石墨烯或二硫化鉬等來幫助摩爾定律繼續快速發展。
  • 二硫化鉬和黑鱗成材料學家新寵
    讓科學家大吃一驚的是,當他們近距離研究石墨烯時,卻發現塊狀石墨烯中並不存在導電性和光學特徵。「最大的教訓是石墨烯並沒有那麼不同。」中國上海復旦大學凝聚態物理學家張遠波說,儘管如此,研究人員表示,「石墨烯把二維材料帶到了聚光燈下。」        在談及高科技設備時,石墨烯的光環黯淡了一些。電子時代的大多數被認為有價值的材料都是半導體,而石墨烯更像一個金屬導體。
  • 二硫化鉬:為未來晶片變革提供新思路
    二硫化鉬(MoS2)因其獨特的單層原子結構和優異的光電特質,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替代矽,成為未來應用在半導體、電晶體和晶片等高精尖科技領域中的理想材料之一,因此,近年來科學家們對二硫化鉬的探索與研究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 青島能源所首次實現蛋白質中範德華作用的定量解析
    其中,範德華作用是一種不可忽視的作用力。通常範德華作用可以根據蛋白質中結構參數如側鏈基團之間的距離來推斷,但是在科學實驗中實現定量測量十分困難。    J-耦合常數的檢測為研究範德華力提供了新的信息,理論計算方面已有相關報導,但直接的實驗檢測還未能實現。
  • 鎢鉬時事|二硫化鉬:為未來晶片變革提供新思路
    二硫化鉬(MoS2)因其獨特的單層原子結構和優異的光電特質,被認為是最有希望替代矽,成為未來應用在半導體、電晶體和晶片等高精尖科技領域中的理想材料之一,因此,近年來科學家們對二硫化鉬的探索與研究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 製造電晶體,未來的計算機將可以更小!
    文章來自:(www.bokeyuan.net)隨著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和計算機變得更小、更快,它們內部控制電流和存儲信息的電晶體也變得越來越小,但是傳統的電晶體只能縮小這麼多。現在,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原子薄磁性半導體,它將允許開發以完全不同方式工作的新電晶體;它們不僅可以利用電子的電荷,還可以利用其自旋的能量,為創造更小、更快的電子元件提供了另一種途徑。
  • 製造電晶體,未來的計算機將可以更小
    隨著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和計算機變得更小、更快,它們內部控制電流和存儲信息的電晶體也變得越來越小,但是傳統的電晶體只能縮小這麼多。現在,史蒂文斯理工學院科學家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原子薄磁性半導體,它將允許開發以完全不同方式工作的新電晶體;它們不僅可以利用電子的電荷,還可以利用其自旋的能量,為創造更小、更快的電子元件提供了另一種途徑。
  • 如何制出尺寸更小的電晶體?
    類似DNA的材料可以製造出尺寸更小的電晶體。 在一種名為碲的稀土元素中,有一種類似一維DNA螺旋結構的材料,這種材料或許能進一步突破電晶體的尺寸限制。 研究人員發現,將這種材料封裝在氮化硼製成的納米管中,可製造直徑為2納米的場效應電晶體。市場上的電晶體是由矽製成的,尺寸在10到20納米之間。 這項研究發表在了《自然電子》雜誌上。
  • Nature Communication:範德華晶體光學各向異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範德華晶體具有層狀結構,在層內由較強的共價鍵相互作用結合,在層間由較弱的範德華力結合。這一層狀結構決定了範德華晶體的各種物理性質具有天然的各向異性,其中,光學各向異性對於新型光電器件的設計和優化至關重要,必須得到準確的表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