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斥極化子首次在實驗室獲得

2021-01-17 央廣網

  中國科技網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5月24日(北京時間)報導,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研究團隊首次在實驗中藉助超冷量子氣體,成功獲得並全面分析了新型準粒子――排斥的極化子,相關研究報告發表在同日出版的《自然》雜誌網絡版上。

  超冷量子氣體是一個理想的實驗模型系統,可用來模擬處於凝聚態的物理現象。在這些氣體中,多體態(many-body state)能夠在高度控制的情境下獲得,同時這也要求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要高度協調。

  吸引的極化子之前曾有研究涉及,但排斥的極化子是首次獲得,將引領研究團隊走進一個全新的科研領域。為了在實驗中獲得排斥的極化子,研究人員在真空室中生成了由鋰原子和鉀原子組成的超冷量子氣體。他們通過電磁場控制粒子的相互作用,並藉助射頻脈衝促使鉀原子進入一種狀態,使其排斥周圍的鋰原子。這種複雜的狀態在物理上被描述為準粒子,因為在很多方面,其表現得就像一個特性被修改的新粒子。通過分析該系統的全部能量譜,研究人員能證明排斥的極化子。該校的魯道夫?格林姆教授談道:「這一過程不僅能獲得和分析吸引的極化子,也能呈現排斥的極化子。」

  這些處於凝聚態的準粒子衰變非常快,因此一般來說很難對其進行研究。但即使在量子氣體中,呈現排斥的特性也有困難。極化子只存在於亞穩狀態,它們的壽命對於研究其全部屬性來說十分重要。格林姆等人驚訝地發現,較之於此前在類似系統中獲取的極化子,他們所獲得的極化子的壽命增長了近乎10倍。因此,此次的實驗設置為詳細分析依賴於排斥相互作用的多體態提供了理想的平臺。

  下一步,科學家將通過實驗方式研究是否只有鋰原子或者鉀原子積聚的獨立域,是由排斥粒子組成的量子氣體所創立。此前這曾在理論模型中被提出過,但還未在實驗領域得到驗證。(記者 張巍巍)

  總編輯圈點

  科學家冷卻氣體,讓孤立的原子停滯,然後像精巧的外科手術一樣,操控它們並加以研究。這種技術在極化子研究領域的成功說明:在物理學前沿開拓,離不開思路的推陳出新。極化子並不神秘,它就是半導體導電的媒介。隨著後續的探索,人們或許會擁有效率更高的集成電路。基礎科研包含著無窮的可能性。

相關焦點

  • 極化子:極有希望的下一代能源材料粒子
    極化子(polaron)為極性晶體和離子晶體中導帶的電子和與其結伴而行的晶格畸變的複合體,在材料的原子晶格中短暫地扭曲,這些畸變在移動的電子周圍以幾萬億分之一秒的速度形成,然後迅速消失。它們雖然短暫,但它們影響材料的行為,甚至可能是用鉛鈣鈦礦製成的太陽能電池在實驗室中獲得極高效率的原因。
  • 量子物理學:激子——極化子物理中的問題用新方法解決了?
    量子物理學:激子——極化子物理中的問題用新方法解決了?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證明了一種產生軌道角動量狀態(渦流)的新方法,其拓撲電荷由特殊點確保。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最近的研究解決了激子極化子物理學中一個突出的問題,並開啟了該領域令人興奮的未來研究方向。
  • 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首次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新概念丨亮點成果
    今日推薦候選條目《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首次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新概念》,投票請點「閱讀原文」。完成單位: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帶領的聯合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個具有內稟磁性的外爾費米子體系中發現了「自旋軌道極化子」。
  • 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首次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進一步的自旋極化實驗發現,在非磁性的S表面上圍繞單原子S空位周圍會形成空間局域的磁性的極化子。這些極化子表現為具有三重旋轉對稱性空間分布的束縛態激發的形式。此外,在垂直樣品表面方向施加高達 ± 6 T的外部磁場的實驗顯示,無論磁場方向朝上還是朝下,局部磁極化子的結合能都隨磁場強度的增加而線性增加,這表明軌道磁化作用對局域化磁矩(~1.35μB)具有主導作用。
  • BaTiO3金屬多鐵性極化子:一種新的電子工程材料
    這些多鐵性質進一步與電子導電性共存,該現象源於電子極化子的強遷移率。因此,通過機械調控有意地對改變電子結構,可能成為一種有希望實現不尋常的共存特性和新技術突破的範例。該文近期發表於npj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5:23(2019)。
  • 物理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了轉瞬即逝的「極化子」準粒子
    物理學家第一次觀測到了轉瞬即逝的「極化子」準粒子極化子是一種重要的納米級現象:電子和原子之間的一種瞬態結構(稱為準粒子),只存在萬億分之一秒。這次,極化子是在鉛雜化鈣鈦礦中測得的。鈣鈦礦是下一代太陽能電池材料,有望提高轉換率,其性能超過目前主要使用的矽電池板。科學家們希望極化子的觀測,能在某種程度上告訴我們鈣鈦礦是如何將陽光轉化為電的。為了找到極化子,科學家們用一種被稱為「直線加速器相干光源(LCLS)」的巨型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器對鉛雜化鈣鈦礦單晶進行了研究。
  • 進展 | 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首次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進一步的自旋極化實驗發現,在非磁性的S表面上圍繞單原子S空位周圍會形成空間局域的磁性的極化子。這些極化子表現為具有三重旋轉對稱性空間分布的束縛態激發的形式。此外,在垂直樣品表面方向施加高達 ± 6 T的外部磁場的實驗顯示,無論磁場方向朝上還是朝下,局部磁極化子的結合能都隨磁場強度的增加而線性增加,這表明軌道磁化作用對局域化磁矩(~1.35μB)具有主導作用。
  • 我國科學家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首次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進一步的自旋極化實驗發現,在非磁性的S表面上圍繞單原子S空位周圍會形成空間局域的磁性的極化子。這些極化子表現為具有三重旋轉對稱性空間分布的束縛態激發的形式。此外,在垂直樣品表面方向施加高達±6T的外部磁場的實驗顯示,無論磁場方向朝上還是朝下,局部磁極化子的結合能都隨磁場強度的增加而線性增加,這表明軌道磁化作用對局域化磁矩(~1.35μB)具有主導作用。
  • 物理所等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首次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進一步的自旋極化實驗發現,在非磁性的S表面上圍繞單原子S空位周圍會形成空間局域的磁性的極化子。這些極化子表現為具有三重旋轉對稱性空間分布的束縛態激發的形式。此外,在垂直樣品表面方向施加高達±6 T的外部磁場的實驗顯示,無論磁場方向朝上還是朝下,局部磁極化子的結合能都隨磁場強度的增加而線性增加,這表明軌道磁化作用對局域化磁矩(~1.35μB)具有主導作用。
  • 甲烷溫室效應首次獲得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甲烷溫室效應首次獲得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俄克拉何馬州南大平原觀測站十年來獲得的對地球大氣的綜合觀測數據,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驗證了「霍金輻射」是正確的!
    然而它可以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演示,例如,使用玻色-愛因斯坦冷凝物、水波、極化子或光。研究小組發現,在實驗室創造黑洞的視界內,霍金輻射的信號與黑洞內外的聲波有關,從而證明史蒂芬霍金黑洞預測是正確。霍金輻射的意義霍金輻射是量子效應的一種由黑洞散發出來的熱輻射。有了該理論就能說明如何降低黑洞的質量而導致黑洞蒸散的現象。
  • 甲烷溫室效應首次獲得實驗室外觀測證實
    2018-04-08 16:05 | 科技日報圖片源自網絡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日報導,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俄克拉何馬州南大平原觀測站十年來獲得的對地球大氣的綜合觀測數據,首次直接證明了甲烷導致地球表面溫室效應不斷增加
  • 國家納米中心子刊:直接觀測六方氮化硼中雙曲聲子極化子
    極化子的色散可直接從EELS譜中得到,從而可確定h-BN片中的表面HPhP模。作者還發現,單層h-BN中的聲子極化子表現出較高的限制性(自由空間中光波長是其限制波長的487倍以上)和超低的群速度(低至約10-5c)。並且該工作在實驗上證實了當單層h-BN中的RS消失時,存在高質量的HPhPs。
  • 物理所等在磁性外爾半金屬中提出「自旋軌道極化子」概念
    進一步的自旋極化實驗發現,在非磁性的S表面上圍繞單原子S空位周圍會形成空間局域的磁性的極化子。這些極化子表現為具有三重旋轉對稱性空間分布的束縛態激發的形式。此外,在垂直樣品表面方向施加高達±6 T的外部磁場的實驗顯示,無論磁場方向朝上還是朝下,局部磁極化子的結合能都隨磁場強度的增加而線性增加,這表明軌道磁化作用對局域化磁矩(~1.35μB)具有主導作用。
  • 器官移植排斥反應有望在早期發現!供體cfDNA或將成為預測標誌物
    研究人員認為,同樣的測試也可能有助於監測其他類型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這項工作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的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資助。「這項測試解決了肺移植中長期存在的一個問題:檢測排斥反應的隱藏跡象,」該研究的聯合負責人、NHLBI心血管分部器官移植基因組學實驗室的首席研究員、醫學博士Hannah Valantine說。
  • 實驗首次觀測到奇異物理現象,助量子計算機容錯性實現突破
    麻省理工學院(MIT)近日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稱,首次觀測到一種奇異的物理現象,有助於量子計算機在容錯性上實現突破。量子計算機的高錯誤率是目前其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礙。這份研究稱,經過幾十年的嘗試,首次觀測到了非阿爾貝(non-Abelian)的阿哈羅諾夫-玻姆效應(Aharonov-Bohm Effect,簡稱A-B效應)——一種包括光波、合成磁場和時間反轉這些因素的罕見物理現象。阿爾貝(Abelian)和非阿爾貝是規範場(gauge field)理論中的兩種類別。
  • 首次觸摸二維世界!湖南大學發現二維材料,為量子科學立奇功
    近日,我國湖南大學潘安練教授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實現了溫度高達200 K的螺旋拓撲極化子。考慮到單層過渡金屬二硫屬化合物具有激子振蕩強度,是在較高溫度下探索二維極化子物理的極佳選擇,而其超薄幾何形狀則可確保對底層光子晶體的能帶結構的幹擾最小。
  • 科學家首次在南海獲得大洋玄武巖 火山碎屑巖(圖)
    第349航次的科學陣容  通過對獲得巖石的科學研究,我們可以來看南海的演化所反映的沉積環境是什麼,然後透過南海可以進一步揭示地球內部的一些現象,這些研究的科學意義包括,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南海形成原因及生成時間等一些地球科學的根本性問題,以及這個區域內各種災害活動頻發的原因。
  • 科學家首次獲得原子水平細菌微區室結構圖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密西根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提供有史以來一種完整的被稱作細菌微區室(bacterial microcompartments, BMC)的細胞器的最為清晰的圖片,從而揭示出這種細胞器的蛋白外殼(protein shell)在原子水平解析度下的結構和組裝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