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首次發現病毒操縱細菌細胞結構機制

2021-01-20 生物谷

2017年1月15日/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首次描述非常大的病毒在感染期間如何重編程

細菌

細胞內的結構。這一重編程過程讓這些外來入侵的病毒誘導細胞產生上百個新的病毒,最終讓它們感染的細胞因發生爆裂而死亡。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1月13日那期

Science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Assembly of a nucleus-like structure during viral replication in bacteria」。

在開展一系列實驗後,研究人員詳細地觀察到當入侵的病毒進行複製時

細菌

細胞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

論文通信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分子生物學教授Joe Pogliano說,「科學家們幾百年來一直在研究病毒,但是在此之前,我們從未觀察到這一點。我們開展的每個實驗都獲得新的激動人心的發現。」

感染

細菌

的病毒,也被稱作噬菌體,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實體之一。

論文共同作者、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分子生物學教授Kit Pogliano說,「我們選擇研究一類非常大的噬菌體,並且採用前沿的方法以前所未有的細節觀察它們的複製。」

Joe Pogliano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在噬菌體感染細菌後不久,它們破壞細菌細胞中許多現存的結構(包括

細菌

DNA),然後劫持剩餘的細胞結構。這些噬菌體隨後將整個細胞重新組裝為一種高效的集中式工廠來產生更多的噬菌體。

Pogliano說,「這種工廠和被感染細胞的周邊排布顯著類似於在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中觀察到中的結構。」

細菌缺乏很多在植物細胞或動物細胞中讓細胞過程區室化的特殊結構。比如,

細菌

缺乏一種膜包圍的細胞核。細胞核含有

遺傳

信息,起著細胞控制中心的作用。

不過,Pogliano實驗室博士後研究員Vorrapon Chaikeeratisak和研究生Katrina Nguyen發現入侵的噬菌體讓

細菌

內部發生結構重組,從而產生類似於在真核細胞中發現的那些結構。

利用螢光顯微鏡,Chaikeeratisak和Nguyen發現當噬菌體在

細菌

細胞內複製時,它們構建區室從而將感染期間發生的不同過程分隔開來。

Chaikeeratisak說,「正如植物細胞或哺乳動物細胞中的細胞核那樣,這些區室包被著所有的病毒DNA。DNA過程,如複製或轉錄,都在區室內發生,而蛋白表達在區室外發生。」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Elizabeth Villa和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教授David Agard採用一種被稱作低溫電子斷層掃描術(cryo-electron tomography, cryo-ET)的技術捕捉Chaikeeratisak和Nguyen起初在非常高的放大倍數下發現的那些過程的圖像。

這些圖像表明新的噬菌體顆粒在

細菌

的細胞核樣區室(nucleus-like compartment)周圍進行組裝。最終,這些新的病毒顆粒讓細胞發生爆裂並擴散出去,從而感染附近的細胞。

Pogliano說,「觀察到噬菌體操縱細菌細胞是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這是因為之前還未曾發現噬菌體如此劇烈地讓細菌細胞發生結構重組。這種簡單的細菌細胞經過重組後產生的結構類似於現存的更加複雜的真核系統,從而模糊了簡單的

細菌

細胞與植物和動物等高等生物細胞之間的界限。」

這可能是多細胞有機體進化出來的方式嗎?一種現存的被稱作病毒性真核生物起源(viral eukaryogenesis)的觀點提示著首個真核生物細胞是當一個大的病毒接管一個細菌時產生的。最終,這個

細菌

和這個病毒形成一個複雜的細胞,在那裡,這個病毒進化為細胞核。

Pogliano說,「想要了解這種特定的病毒是否是由

細菌

和病毒進化為多細胞真核生物的一個中間步驟,可能仍然為時過早,但是這一發現可能拓寬我們對生命起源的認識。」(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轉載!點擊 獲取授權 。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app。Assembly of a nucleus-like structure during viral replication in bacteria

Vorrapon Chaikeeratisak, Katrina Nguyen1, Kanika Khanna1, Axel F. Brilot2, Marcella L. Erb1, Joanna K. C. Coker1, Anastasia Vavilina1, Gerald L. Newton1, Robert Buschauer3, Kit Pogliano1, Elizabeth Villa3, David A. Agard2, Joe Pogliano

doi:

10.1126/science.aal2130

相關焦點

  • 2017年1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他們在病毒整合體上添加了一個特殊蛋白促進整合體在甘油中的溶解性,並加入了一些鹽離子防止蛋白聚集成塊。所有逆轉錄病毒的整合體都有核心結構成分來執行整合功能。研究人員將HIV整合體的核心成分與PFV的進行對比發現兩者存在一些差別。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只是很小的差別,但是對於藥物開發和理解藥物抵抗機制來說可能非常重要。
  • 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發現——細菌細胞之間在需要的時候也可以融合
    現在,來自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的研究人員驚奇地發現,來自不同物種的細菌細胞居然可以通過融合細胞壁和膜來共享細胞內含物(包括蛋白質和RNA)來組成獨特的雜交細胞。蛋白質和RNA是調節基因表達並控制細胞代謝的分子。 這意味著,參與融合的細菌在此過程中交換了物質並失去了自己的部分身份。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Science:利用多色染料揭示細菌細胞分裂機制,有助精準抵抗超級細菌
    2017年2月18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哈佛大學、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和英國紐卡斯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首次非常詳細地揭示出促使細菌發生細胞分裂的生化時鐘運作機制。
  • 兩篇Science解析出皰疹病毒HSV-1/HSV-2衣殼三維結構
    2018年4月10日/生物谷BIOON/---皰疹病毒在遺傳和結構上是最為複雜的病毒之一。它高效地到宿主群體中傳播,導致一系列人類疾病,包括先天性缺陷和癌症。皰疹病毒的組裝途徑分別產生三種不同類型的衣殼:A衣殼、B衣殼和C衣殼。三種衣殼類型都具有成熟的有角度的外殼和一種類似的組裝機制。
  • 人類或首次發現以病毒為食的微生物
    「這些病毒能夠感染我們發現的所有生物體,這是非常、非常不可能的。」在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之後,Brown和她的同事們得出結論,原生生物很可能把這些病毒當作食物吃掉了,而不是偶然吸收了它們的DNA或者被它們感染。他們的發現在線發表在9月24日的《微生物學前沿》雜誌上。
  • ...生物物理所王豔麗/章新政課題組從結構上揭示Cas13a切割RNA機制
    在CRISPR/Cas系統中,CRISPR是規律間隔性成簇短回文重複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的簡稱,涉及細菌基因組中的獨特DNA區域,也是儲存病毒DNA片段從而允許細胞能夠識別任何試圖再次感染它的病毒的地方,CRISPR經轉錄產生的RNA序列(被稱作crRNA)識別入侵性病毒的遺傳物質。
  • Science|人源NLRP1識別RNA病毒感染活化炎症小體
    在如此多研究證實NLRP1通過C端CARD完成活化的機制後,其N端的PYD以及NACHT結構域卻一直未能嶄露頭角。而使用病毒為感染模型,則發現RNA病毒SFV(semliki forrest virus)可以活化N/TERT-1細胞IL-1beta,而DNA病毒不能,且該效應依賴NLRP1和ASC,提示NLRP1可能參與RNA病毒感染過程。
  • 首次從結構上揭示CRISPR-Cas3系統作用機制
    這些發現提供改善CRISPR在生物醫學應用時的效率和準確性所需的結構數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6月29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tructure Basis for Directional R-loop Formation and Substrate Handover Mechanisms in Type I CRISPR-Cas System」。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真核生物mRNA 3'端加工機制
    酵母CPF具有核酸酶、聚合酶和磷酸酶活性,每種酶活性對應一種結構域(module)。酵母CPF的聚合酶結構域分子量大約為200 kDa。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Lori Passmore博士的領導下,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首次解析出酵母CPF的聚合酶結構域的解析度為3.5埃的結構。
  • Science | 陳冰組解析新型冠狀病毒刺突蛋白全長結構
    自SARS-CoV-2的基因組序列發布後,S蛋白複合物的多種結構都被解析出來,包括prefusion狀態的S蛋白胞外域結構和RBD-Ace2複合物。通過胞外域結構,科學家發現prefusion狀態的S蛋白存在兩種不同的構象「閉」和「開」。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間質蛋白作為皰疹病毒所特有的一類結構蛋白,除了在病毒複製晚期的組裝釋放階段發揮功能,在病毒從頭感染的早期還參與調節細胞的信號通路,特別是免疫逃逸過程。ORF33是在所有皰疹病毒中都保守的一個間質蛋白,鄧紅雨課題組之前的研究表明,ORF33在皰疹病毒顆粒組裝過程中起關鍵作用,但其是否具有免疫逃逸功能尚不清楚。
  •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機制
    中國學者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囊膜糖蛋白合成機制 2017-03-01責任編輯:唐云云   中新網哈爾濱3月1日電 (王斌 張曉鵬 記者 王舒 史軼夫)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對外發布,該所基礎免疫團隊鄭永輝研究員和王斌博士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合成機制
  • Science:病毒感染大腸桿菌時的詳細結構變化
    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和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首次觀察到了一種病毒感染大腸桿菌時的詳細結構變化。研究發現發布在1月10日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為了感染細胞,病毒必須首先找到適合的細胞,然後再將其遺傳物質射入到宿主中。
  • 文獻閱讀|新冠病毒基因組結構與調控機制
    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冠狀病毒屬,目前大多數研究關注的是病毒蛋白的結構與功能,而對於RNA基因組元件的了解還很少。冠狀病毒基因組RNA具有保守的5『和3』非翻譯區(UTR),此外還具有程序性核糖體移碼假結,能夠實現ORF1通讀,翻譯出病毒多聚體蛋白。這些特殊的RNA結構在病毒生命周期中都發揮重要的作用。
  • 科學家400年來首次發現固定「第四類形狀」 類似病毒結構
    自那以後發現的幾何「固體」形狀少之又少,最後一批是在400年前確認的。不過,英國《每日郵報》網站2月17日報導稱,目前美國科學家認為,他們已經發現了第四類形狀,稱作戈德堡多面體。科學家400年來首次發現固定
  • 我國科學家新力作:從結構上揭示分枝桿菌能量代謝機制
    因此,有必要了解參與細菌電子傳遞的一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完整結構。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從恥垢分枝桿菌中提取出並純化了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並利用低溫電鏡技術在3.5 Å的解析度下可視化觀察它的結構。這種結構為揭示這種呼吸鏈超級複合物中的電子直接傳遞機制提供了重要的見解。
  • Science:揭示蛋白NRLP1特異性識別雙鏈RNA來檢測病毒感染機制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Hornung團隊與慕尼黑工業大學和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化學研究所的同事們合作,如今證實在皮膚細胞中發現的一種這樣的傳感蛋白直接與某些RNA病毒複製過程中產生的特定分子結構結合。這些新發現強調了上皮細胞作為抵禦入侵病原體屏障的重要性。NRLP1蛋白是第一個被發現和表徵的炎性體傳感蛋白。
  • 3萬年前的遠古巨型病毒被「復活」 科學家首次發現其釋放機制
    近年來,從西伯利亞解凍的永久凍土到南極冰層下深層的未知之處,科學家們在世界上最神秘的幾個地方都發現了遠古遺留下來的巨型病毒藉助於尖端的成像技術,本研究開發了一個研究巨型病毒的可靠模型,並首次識別了幾種關鍵蛋白。 巨型病毒的大小超過300納米,可以存活幾千年。相比之下,造成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大約有30納米。 MSU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副教授、首席研究員Kristin Parent說:「巨型病毒體積巨大且非常複雜。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2.70 )。人類朊病毒病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快速展行性痴呆。蓋杜謝克,圖片來自諾貝爾獎官網因發現了庫魯病這種新型的致病和傳播機制,並消除了這種致命性疾病,蓋杜謝克榮獲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庫魯病的致病源正是後來被發現的Prion(朊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