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從西伯利亞解凍的永久凍土到南極冰層下深層的未知之處,科學家們在世界上最神秘的幾個地方都發現了遠古遺留下來的巨型病毒,這常常使人聯想到一些科幻災難電影的情節。
在一項新研究中,密西根州立大學科學家團隊揭示了這些神秘而迷人的巨型微生物感染細胞的關鍵方面。藉助於尖端的成像技術,本研究開發了一個研究巨型病毒的可靠模型,並首次識別了幾種關鍵蛋白。
巨型病毒的大小超過300納米,可以存活幾千年。相比之下,造成普通感冒的鼻病毒大約有30納米。
MSU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副教授、首席研究員Kristin Parent說:「巨型病毒體積巨大且非常複雜。最近在西伯利亞發現的巨型病毒,在凍土中保存了30000年後,依然保持了感染能力。」
這些病毒存在堅固的外殼(或衣殼),能夠抵禦惡劣環境,保護裡面的病毒基因組。而本次研究中的有擬病毒、南極洲病毒、桑巴病毒和新發現的tupan病毒,形狀大多是二十面體或者類二十面體。
這些物種具有其獨特的病毒基因組釋放機制。海星形狀的封蓋位於外殼的一個頂點上。這個獨特的頂點被稱為「星門」。在感染時,「星門」打開,釋放出病毒基因組。
由於巨型病毒的體積很大,很難對其進行成像,研究生Jason Schrad開發了一種模擬感染階段的新方法,利用該大學新的低溫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讓不同物種接受一系列苛刻的化學和環境處理,旨在模擬病毒在感染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條件。
在低溫電子顯微鏡的幫助下,他們在原子水平上觀測了病毒和蛋白質結構,並在運動中將其捕獲。
「這一新模型現在使科學家能夠可靠地、高頻率地模擬各個階段,為未來的研究打開了大門,並大大簡化了針對病毒的任何研究,」Parent說。
結果表明:低pH、高溫和高鹽是成功誘導星門開啟的3種環境條件。更甚者,每種情況都會導致不同的感染情況。
由於能夠持續地重現感染的各個階段,研究人員研究了病毒在第一階段釋放的蛋白質。蛋白質起著工作者的作用,協調病毒感染和劫持細胞繁殖能力以複製自身所需的許多生物學過程。
Parent說:「這項研究的結果有助於將假定的作用分配給許多具有先前未知功能的蛋白質,也顯現出了這一新模型的作用。我們確定了在感染初期釋放的關鍵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有助於介導感染過程並完成病毒的接收。」
對於未來的研究方向,Parent表示,他們將集中精力於搞清楚「這些蛋白的確切功能以及它們是如何導致巨型病毒感染的」。他們目前識別出的許多蛋白質都與病毒感染初期釋放的蛋白質相匹配,這極大地支持了實驗之前的假設。
許多不同類型的巨型病毒在體外的反應相似,這使得研究人員相信它們都有共同的特徵,可能有相似的蛋白質。
與冠狀病毒不同,巨型病毒是否能夠感染人類,尚是有待病毒學家們討論的話題。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參考資料:
[1]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5/msu-nss050820.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