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重大發現!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促進細胞適應環境變化

2021-01-07 生物谷

2018年1月9日/

生物谷

BIOON/---利用細胞內的相變(如相分離和凝膠化)形成動態的無膜區室為細胞對環境變化作出反應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近期的研究已鑑定出一類特殊的富含極性胺基酸(如甘氨酸、穀氨醯胺,絲氨酸或酪氨酸)的內在無序結構域(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domain)是細胞中的相分離的潛在促進物。然而,更為傳統的研究則強調了這些結構域促進纖維狀聚集體形成的能力。這樣的結構域也被稱為朊蛋白結構域(prion domain)。它們首先是在形成澱粉狀蛋白樣聚集體(amyloid-like aggregate)的芽殖

酵母

蛋白中鑑定出的。鑑於這些聚集體是可遺傳的並且改變含有朊蛋白結構域的蛋白的活性,因而它們被認為是真菌和其他有機體中的一種常見的表型

遺傳

機制。然而,朊蛋白結構域的聚集也與哺乳動物中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因此,作為相分離促進物的這些結構域的作用與它們形成朊蛋白樣聚集體(prion-like aggregate)的能力之間的關係是未知的。

圖片來自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o5654。


芽殖酵母翻譯終止因子Sup35是一種典型的含朊蛋白結構域的蛋白。Sup35形成不可逆的可

遺傳

的聚集體,並且人們已提出這些聚集體可能是一種在芽殖

酵母

群體中產生可

遺傳

的表型變異的疾病或適應。儘管將近25年前已被科學家們描述過,但是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和其他的朊蛋白樣結構域的生理功能仍是不清楚的。揭示這些功能是理解形成朊蛋白樣序列的進化壓力和它們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如何影響細胞適應性(cellular fitness)的先決條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分子

細胞生物學

與遺傳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證實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促進這種翻譯終止因子的可逆相分離,從而形成生物分子凝聚物。這些凝聚物與纖維狀的澱粉狀蛋白樣朊蛋白顆粒是截然不同的。通過將細胞

遺傳

學分析、體外重建蛋白生化分析和定量生物物理學方法相結合,他們證實作為對突發應激作出的反應,Sup35凝聚物是通過pH誘導的液態相分離(liquid-like phase separation)而形成的。這些凝聚物初始時是液態的,但隨後經固化後,形成保護性的蛋白凝膠。低溫電子斷層掃描結果表明這些凝膠狀凝聚物由交聯在一起的Sup35分子組成,形成一種多孔的網狀物。一組帶負電荷的胺基酸起著pH傳感器的作用,調節著凝聚物形成。形成生物分子凝聚物的能力在親緣關係較遠的芽殖酵母和裂殖

酵母

中都存在。這提示著凝聚物形成是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的一種保守的和古老的功能。與這種朊蛋白結構域的一個重要的生理功能相一致的是,翻譯終止因子Sup35的具有催化活性的鳥苷三磷酸酶(GTPase)結構域在這種朊蛋白結構域不存在的情況下很容易形成不可逆的聚集體。因此,缺乏這種朊蛋白結構域的細胞當從應激中恢復過來時表現出受損的翻譯活性和生長缺陷。這些數據表明朊蛋白結構域將Sup35的至關重要的GTP酶域將不可逆聚集中拯救出來,因而確保這種翻譯終止因子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保持功能。

總之,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是一種受到高度調節的分子裝置,具有感知和響應細胞內物理化學變化的能力。這種位於Sup35羧基端的朊蛋白結構域提供促進液相分離的相互作用。相分離受到相鄰的應激傳感器(即朊蛋白結構域)的調節。這兩個朊蛋白結構域之間的協同作用使得這種至關重要的的翻譯終止因子在應激期間快速地形成保護性凝聚物。 這提示著朊蛋白結構域是蛋白質特異性的應激傳感器和蛋白質相變的修飾物,從而允許細胞對特定的環境條件作出反應。(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Titus M. Franzmann, Marcus Jahnel, Andrei Pozniakovsky et al. Phase separation of a yeast prion protein promotes cellular fitness. Science, 05 Jan 2018, 359(6371):104-108, doi:10.1126/science.aao5654

相關焦點

  • 2020年2月7日Science期刊精華,我國科學家同期發表兩篇Science論文
    在35天的時間內,小鼠的僵直反應(freezing response)從70%降低到20%,這表明它們已經忘記了這種特定環境的負面影響。然後,這些作者使用了一系列科學工具,包括遺傳、藥理和生化方法,移除這些小鼠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並再次進行了實驗。實驗結果表明,移除小膠質細胞改變了它們對這個任務的反應。
  • 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冷凍電鏡結構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或prion疾病是一類致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朊病毒蛋白(PrP)在體內發生錯誤摺疊而引起,影響包括人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
  • ELF3朊病毒樣結構域是擬南芥的溫度傳感器
    ELF3朊病毒樣結構域是擬南芥的溫度傳感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5:19:26 英國劍橋大學Philip A. Wigge小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Cell:改寫朊蛋白含義!朊蛋白也能夠傳遞有益性狀
    朊蛋白如何發揮作用阮蛋白是生物體正常基因編碼的產物,本不具有感染性和致病性,但是遺傳突變可以產生傳染性阮蛋白,可以將正常的阮蛋白異構為傳染性阮蛋白,其因為結構特殊,無法被細胞內的溶酶體中的蛋白酶分解,而在溶酶體中大量積累,最終導致溶酶體漲破,使其中的蛋白酶流出而對細胞造成破壞,使神經細胞大量死亡而產生海綿狀空洞。狂牛症、羊瘙癢症、庫魯病都是由阮蛋白引起。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朊病毒(prion)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但是,作為自然界中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分布甚廣的生命形式,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一直不為人所知。許曉東課題組在研究杆狀病毒表達因子LEF-10時發現,該蛋白具有不同尋常的聚集行為,這種現象與朊病毒非常類似。利用酵母實驗系統,他們發現引進LEF-10後可以使酵母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表型,而每一種表型都可以穩定遺傳。
  • Science: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
    近期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發現了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研究人員在在酵母中證實朊蛋白複合體的大小而非數量影響了它們的傳播效率。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29號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 我國專家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
    》的論文,該課題組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朊病毒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西納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2017年1月Science期刊不得不看的亮點研究
    3.Science:科學家成功解析HIV病毒關鍵結構 攻克重大難題doi:10.1126/science.aah5163 美國Salk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最近解析了HIV 病毒中一個關鍵部分的原子結構,這個叫做整合體(intasome)的關鍵結構能夠幫助HIV整合到人類宿主DNA並在體內複製。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即都是由PRNP基因編碼的朊病毒蛋白(PrP)的構象從其固有摺疊形式(細胞朊病毒蛋白或PrPC)到一種自我複製的錯誤摺疊形式(騷癢病朊病毒蛋白或PrPSc)的變化引起的。2019年1月21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許曉東課題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首次發現由病毒編碼的朊病毒,該發現將朊病毒從細胞生物擴展到了非細胞的病毒世界,
  • PNAS:發現銅促進朊病毒病產生
    ATP7A蛋白結構,圖片來自維基共享資源。2012年8月13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朊病毒病(prion disease),如牛海綿狀腦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俗稱狂牛症)和紐幾內亞震顫病(Kuru),是由於蛋白的異常摺疊而產生的,能夠導致漸近性神經變化和死亡。
  • 揭示朊蛋白生理形式的重要功能
    2016年10月29日/生物谷BIOON/--兩項新的研究揭示出朊蛋白(prion,PrP)---朊蛋白的非致病形式(即生理形式)---的生理功能的重要細節,其中朊蛋白的致病形式導致「狂牛症」等幾種疾病。根據這些新的發現,朊蛋白的生理形式發揮著促進神經突(neurite)生長的重要功能。
  • 研究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小鼠RIPK3蛋白V448P突變破壞C端RHIM結構域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外、體內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的發生;同時在FADD敲除小鼠中RHIM結構域的V448P突變還導致嚴重的全身系統性淋巴增生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ystem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而進一步敲除RIPK1基因可以緩解系統性的淋巴細胞增生的發生
  • Science| 新發現!植物是結瘤還是免疫?受體蛋白的LysM1說了算
    首先,為了了解植物LysM受體是如何感知結瘤因子或病原菌分泌的幾丁質,作者評估了植物結瘤因子受體NFR1和識別幾丁質的植物受體CERK6中蛋白結構域的變化通過進行根瘤菌(LOTI) 結種和幾丁質(CO8)處理後,分析了兩個受體的胞外結構域、跨膜和近膜(TJ) 以及受體激酶在信號轉導中的作用,結果發現NFR1和CERK6的胞外結構域包含配體感知和信號特異性的主要決定因素,這些決定因素可以進一步受到其細胞內區域的調控。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但2013年底,技術進步使得這一項目有了重大突破,他們獲得了解析度為0.34納米的TRPV1蛋白的結構。該成果的發表對於領域來說,無異於驚雷。因為這證實了低溫電子顯微鏡能夠解析小的、重要的分子。儘管低溫電子顯微鏡發展迅速,很多研究者認為,它仍有巨大提升空間。他們希望能製造出更靈敏的電子探測器,以及更好地製備蛋白樣本的方法。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並在狂牛症的研究中發現狂牛症的傳染完全是朊病毒(又稱朊蛋白),一種奇特的無核酸的蛋白侵染顆粒的作用,而沒有其他基於RNA或DNA的作用。朊病毒蛋白有兩種構象:細胞型(正常型PrPc)和瘙癢型(致病型PrPSc)。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空間結構上的差異,PrPc是正常細胞的一種糖蛋白,僅存在α螺旋,而PrPSc有多個β摺疊存在,溶解度低,且對蛋白酶表現抗性。由此可見朊病毒是空間構型改變了的正常蛋白質,是正常蛋白質變性所致。
  • 研究發現蛋白聚集效應或可改善腸道功能
    由於各種摺疊方式之間的能量差別甚小,許多因素,包括自身濃度的變化、分子中一部分肽鏈缺失或者延長、基因突變引起的胺基酸殘基改變、環境中酸鹼度改變、離子濃度變化、周圍的分子環境變化等,都能夠使肽鏈的摺疊方式發生改變。肽鏈摺疊方式改變的後果之一,就是形成特殊的β-摺疊。
  • 科學家發現一種特殊蛋白或能幫助SARS-CoV-2在宿主...
    2020年8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The FASEB Journa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一種由SARS-CoV-2(誘發COVID-19的病毒)所編碼的特殊蛋白或與病毒在人類機體中快速擴散直接相關。
  • 營養與健康所發現RIPK3蛋白RHIM結構域調控細胞死亡和炎症的新機制
    該研究發現小鼠RIPK3蛋白V448P突變破壞C端RHIM結構域導致RIPK1-RIPK3相互作用缺失從而抑制體外、體內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的發生;同時在FADD敲除小鼠中RHIM結構域的V448P突變還導致嚴重的全身系統性淋巴增生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System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而進一步敲除RIPK1基因可以緩解系統性的淋巴細胞增生的發生
  • Science:揭示SPX結構域調節真核細胞內磷酸鹽平衡機制
    結合一個InsP分子的SPX結構域三維結構模型,圖片辣子Rebekka Wild/UNIGE。 2016年4月19日/生物谷BIOON/--無機磷酸鹽是細胞膜、DNA和蛋白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也是三磷酸腺苷(ATP)的主要組分,其中ATP是細胞的能源貨幣。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