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朊蛋白生理形式的重要功能

2021-01-07 生物谷

2016年10月29日/

生物谷

BIOON/--兩項新的研究揭示出朊蛋白(prion,PrP)---朊蛋白的非致病形式(即生理形式)---的生理功能的重要細節,其中朊蛋白的致病形式導致「狂牛症」等幾種疾病。根據這些新的發現,朊蛋白的生理形式發揮著促進神經突(neurite)生長的重要功能。這兩項研究相輔相成: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Cell 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提供總體概述,而另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期刊上的研究著重關注這個過程中的一個特定階段,並且對它進行史無前例完整地和詳細地描述。

朊蛋白有兩種顯著不同的形式:它的致病性形式(PrPSC),導致嚴重性的難易治癒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如牛所患的「狂牛症」和人所患的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syndrome);它的生理形式(PrPC)在大腦中發揮著一種關鍵性的功能。然而,它的積極作用在此之前從沒有被人闡明過。在義大利國際高等研究學院(SISSA)教授Giuseppe Legname的合作下,這兩項新的研究最終詳細地描述了朊蛋白刺激和指導神經突生長的生化過程。神經突是在神經信號傳導中發揮著非常重要作用的神經膜投射(軸突和樹突)。

第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Cell Science期刊上的研究是一項廣泛而又詳盡的研究。「在這項研究中,我們採用一種新技術,從而允許近距離地觀察PrPC和生長中的神經突之間的相互作用。」這種方法是由SISSA研究員Dan Cojoc開發的,涉及將PrP插入到微囊泡中,隨後在光學鑷子的輔助下,微囊泡被放置在海馬神經元的生長錐附近。生長錐是神經突形成的神經膜中的「活性」部分。一旦定位好,在短時間的強烈的紫外線作用下,這些微囊泡就被打開,從而在生長錐附近釋放蛋白。

Legname解釋道,「通過使用這種高精度技術,我們能夠觀察到這種生長錐如何對低濃度的朊蛋白作出反應。在這些實驗中,PrPC的存在觸發神經突快速生長,並且將生長錐重新定位到朊蛋白濃度最高的區域。在隨後的實驗中,我們也觀察到當PrPC附著到到細胞膜而不是游離的和溶解於胞外體液中,它作為一種受體,結合到其他的游離的朊蛋白上,從而能夠參與不同的生化過程。」

當一種分子選擇性地與其他的相同的分子相互作用時,這種相互作用就被稱作「同類分子間結合(homophilic)」。Legname繼續說道,「在這項研究中,我們也發現正是這些同類分子間結合指導神經突生長過程,而且是通過被稱作神經細胞黏附分子(NCAM)的特異性分子的介導下實現的。」

著重關注這種相互作用

發表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期刊上的第二項研究探究了這一過程的最後一步。Legname解釋道,「通過與來自盧布爾雅那核磁共振中心的Janez Plavec團隊合作,我們對PrPC和NCAM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結構分析」。之前是SISSA學生和研究員如今在位於法國格勒諾布爾的歐洲同步加速放射設備中心任職的Gabriele Giachin解釋道,「我們觀察到NCAM緊密地結合到朊蛋白的氨基端。」PrPC事實上是由兩個結構域組成的:一個緊密摺疊的部分,就本身的性質而言,不會與其他的分子相互作用;一個非結構化的游離部分,即氨基端,它是這個分子的活性區。Giachin繼續說道,「我們的觀察結果表明NCAM通過與PrPC相互作用---特異性地結合到它的非結構化部分---促進神經突生長。」

Legname認為這些發現並不只是增加我們對PrPC的生理作用的了解:「鑑於我們更多地了解這種朊蛋白的正常作用機制,我們就有更多的線索來幫助我們理解當這個過程被破壞和PrPC的病理作用被觸發時會發生什麼。」(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

1.The N Terminus of the Prion Protein Mediates Functional Interactions with the Neuron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CAM) Fibronectin Domain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doi:

10.1074/jbc.M116.743435

2.Characterization of prion protein function by focal neurite stimulation

Journal of Cell Science, doi:

10.1242/jcs.183137

3.

Two studies describe the function of PrPc, the 'good' alter ego of prions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北京時間2020年6月8日晚23時,《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以長文(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團隊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交叉中心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
  • 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促進細胞適應環境變化
    這樣的結構域也被稱為朊蛋白結構域(prion domain)。它們首先是在形成澱粉狀蛋白樣聚集體(amyloid-like aggregate)的芽殖酵母蛋白中鑑定出的。鑑於這些聚集體是可遺傳的並且改變含有朊蛋白結構域的蛋白的活性,因而它們被認為是真菌和其他有機體中的一種常見的表型遺傳機制。然而,朊蛋白結構域的聚集也與哺乳動物中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
  •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研究首次證實朊蛋白也有助人大腦發育
    幾年之前,科學家們已發現某些蛋白,如朊蛋白(prion),存在缺陷時是非常危險的,這是因為它們參與諸如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和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之類的神經退化性綜合症產生.但是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義大利的裡雅斯特高級國際學校(Scuola Internazionale Superiore
  • Neuron & Cell Rep:朊病毒樣特殊蛋白或可維持機體的長效記憶
    ,而朊病毒樣蛋白是一種類似於朊病毒的蛋白,朊病毒可以引發庫傑二氏病和狂牛症等。當長效記憶在大腦中形成後,就會在神經元間建立新的連接來幫助儲存記憶,但這種物理性的連接必須作為一種記憶來進行維持,隨著時間流逝這些記憶都會消散,很多研究者目前都在尋找可以維持長效記憶的分子,但目前並沒有任何頭緒;這項研究中,研究者所發現的記憶性分子是朊病毒蛋白的正常版本,朊病毒是一類特殊的具有感染性的蛋白,並不像其它蛋白,朊病毒會進行自我增殖,同時還會誘導其它蛋白呈現出可替換的形狀。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即都是由PRNP基因編碼的朊病毒蛋白(PrP)的構象從其固有摺疊形式(細胞朊病毒蛋白或PrPC)到一種自我複製的錯誤摺疊形式(騷癢病朊病毒蛋白或PrPSc)的變化引起的。1991年,史坦利·布魯希納在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揭示了朊病毒的致病機制,從而闡明了動物瘙癢症以及人類克雅氏病等致病原因。
  • Cell:傳染性蛋白粒子或有重要生物學功能
    曾經被視為邪說的「朊病毒是傳染性錯誤摺疊的蛋白粒子」現在已得到了公認。而新近的研究不但證明了蛋白可以傳播疾病的推測,還發現,人類許多重大疾病中,錯誤摺疊的蛋白粒子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時,生物信息學的觀點也證實,可遺傳的蛋白質錯誤摺疊可能在有機體裡執行著生物功能,並參與進化。關於「阮病毒」如何致病的假說在生物研究史上是一個裡程碑。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根據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一項研究,兩種對阿爾茨海默病病理學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質起著朊蛋白的作用 - 畸形蛋白通過迫使正常蛋白質採用相同的錯誤摺疊形狀在感染組織中傳播。利用新的實驗室測試,研究人員能夠檢測和測量75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死後腦組織中澱粉樣蛋白β(A-β)和tau蛋白的特異性,自我繁殖的朊病毒形式。
  • 科學家破解朊病毒錯誤摺疊之謎
    > 為朊病毒疾病藥物的研製鋪平了道路
  • Science: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
    近期來自美國布朗大學的研究人員稱他們發現了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研究人員在在酵母中證實朊蛋白複合體的大小而非數量影響了它們的傳播效率。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29號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 武漢大學對狂牛症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1997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Prusiner S. B.最先描述了朊病毒(prions),即蛋白質感染因子【1】。Prion疾病給人類健康帶來了重大威脅,Science在15年前提出了未來的100年科學界最重要和最想揭開的125個謎題,其中就包括prion疾病的機制是什麼【8】?Prion疾病的主要病理特徵為PrP由細胞型朊蛋白(PrPC)轉變為病理性朊病毒蛋白(PrPSc,PrPSc和PrP的澱粉樣纖維可以作為模板誘導PrPC發生構象轉變【1,3,9】。
  • PLoS Biol:朊病毒早期對動物健康有益
    科學家對大腦中一種叫朊病毒的正常蛋白可以變得有害並導致人類克雅病和牛綿狀腦病(狂牛症)的認識已經20多年了,但至今仍然不能解釋,我們人體中早先為什麼會產生大量的這種蛋白。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朊病毒蛋白實際起了一個對生物體有益的作用,它能在胚胎發育期間幫助細胞之間進行交流。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並在狂牛症的研究中發現狂牛症的傳染完全是朊病毒(又稱朊蛋白),一種奇特的無核酸的蛋白侵染顆粒的作用,而沒有其他基於RNA或DNA的作用。朊病毒蛋白有兩種構象:細胞型(正常型PrPc)和瘙癢型(致病型PrPSc)。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空間結構上的差異,PrPc是正常細胞的一種糖蛋白,僅存在α螺旋,而PrPSc有多個β摺疊存在,溶解度低,且對蛋白酶表現抗性。由此可見朊病毒是空間構型改變了的正常蛋白質,是正常蛋白質變性所致。
  • 研究發現蛋白聚集效應或可改善腸道功能
    通常,細胞內外各類生理生化過程不僅需要特定的功能蛋白質,還需要這些蛋白分子形成相應的高級結構和形狀。因此,蛋白的狀態直接影響機體各類生理生化反應的進行。  以往大量研究表明,蛋白的異常聚集會給細胞和生物體帶來負面影響。蛋白分子是由不分支的肽鏈組成的,從新合成的肽鏈到具有特定三維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蛋白質,需要複雜精細的肽鏈摺疊和加工過程。
  • Cell:改寫朊蛋白含義!朊蛋白也能夠傳遞有益性狀
    2016年10月8日/生物谷BIOON/--朊蛋白(prion)因作為導致狂牛症等致命性大腦功能障礙的致病因子而為人所熟知。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朊蛋白能夠有助酵母存活和傳遞有益性狀到它們的後代。
  • 生物界毒王,衝擊中心法則的朊病毒,究竟是何方神聖?
    圖源《Science》1997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斯坦利·普魯辛納經過多年研究,將朊病毒諸多棘手問題呈現在人們面前病毒類群在人體神經系統中富集一種糖蛋白PrPc(俗稱 朊蛋白),它可穿透細胞膜並錨定在內質網膜光面側,作為受體和配體結合傳遞細胞內外信號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利用新的實驗室測試方法,他們能夠檢測和測量75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死後大腦組織中β澱粉樣蛋白(Aβ)和tau蛋白的特定自我增殖的朊病毒形式。一項引人注目的發現是這些朊病毒在人類大腦樣本中的較高水平與這種疾病的早期發病形式和死亡年齡越早密切相關。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此前只被發現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中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同時,可能為揭示病毒感染和阿爾茲海默症之間的必然聯繫帶來新的啟示。這是中國第一個成功在朊病毒鑑定領域開拓疆土的團隊,它的成員總共只有三人:許曉東、陳紅英和南昊。許曉東便嘗試將這個蛋白截短,去掉能與DNA結合的那些胺基酸,看它是否還能形成聚合體。測試過多種類型的截短體後,他們發現當保留第27位到第78位胺基酸的部分時,該蛋白不再帶有DNA,但不影響聚合能力。更重要的是,這些聚合體按分子量呈現出了漂亮的倍數梯度。
  • PNAS:帕金森病並不是一種朊病毒病,而是一種澱粉樣變性病
    所有蛋白都摺疊成決定功能的複雜結構。朊病毒(prion)是錯誤摺疊的可傳播的蛋白,它們會破壞神經組織,並且是幾種影響人類和動物的災難性但罕見的疾病---海綿狀腦病(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的原因。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朊病毒病不止有CWD、狂牛症、人類克雅氏病,還有羊搔癢症、貓科動物海綿狀腦病(狂貓症)、水貂傳染性腦病、致死性家族失眠症、庫魯病(蓋杜謝克深入食人祭祀部落對該病的研究曾獲1976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等,是能引起人類及哺乳動物腦部及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神經退化性疾病,和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同屬於神經退化性疾病,擁有相似的致病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