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Neuroscience:研究首次證實朊蛋白也有助人大腦發育

2021-01-07 生物谷

幾年之前,科學家們已發現某些蛋白,如朊蛋白(prion),存在缺陷時是非常危險的,這是因為它們參與諸如庫賈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和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之類的神經退化性綜合症產生.但是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義大利的裡雅斯特高級國際學校(Scuola Internazionale Superiore Di Studi Avanzati, SISSA)的一個神經科學家小組發現朊蛋白也表現出它們好的一面:當表現良好時,它們可能在兒童的大腦發育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相關研究結果於2013年1月30日發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Is GABA Co-Released with Glutamate from Hippocampal Mossy Fiber Terminals?".

在《傑凱爾醫生和海德先生(Doctor Jekyll and Mr. Hyde)》一書中,好人藏著邪惡的一面的這個比喻非常適合朊蛋白.朊蛋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正常的細胞形式,即PrPC,它在我們的大腦中大量存在;另一種是具有傳染性的抵抗蛋白酶降解的形式,即PrPSc.不同於傑凱爾醫生,朊蛋白起初被認為只有不好的性質:如果這種蛋白分子自身發生異常摺疊,那麼它不幸地在導致諸如狂牛症之類的致命性綜合症的神經退化過程中發揮著一種關鍵性的作用.

然而,正常形式的朊蛋白在突觸中大量存在,其中突觸是相鄰神經元之間傳遞神經信號的接觸點.相對而言,這種蛋白在非常年輕的兒童大腦中更為大量存在,這就是科學家們認為它可能在神經系統發育特別是神經發生、新的突觸連接產生和可塑性中發揮作用的原因.

在這項研究中,來自的裡雅斯特高級國際學校的Maddalena Caiati、Victoria Safiulina、Sudhir Sivakumaran、Giuseppe Legname、Enrico Cherubini和來自馬爾凱理工大學(Università Politecnica delle Marche)的Giorgia Fattorini在分子水平上證實PrPC影響海馬體(hippocampus)中的細胞可塑性,其中海馬體是一種具有與記憶相關的重要功能的大腦結構.

Maddalena Caiati和她的同事們證實PrPC通過一種涉及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 PKA)的信號轉導途徑控制突觸可塑性.

這項研究只是起點.就未來而言,人們將有趣地更加密切地研究在生理條件下和在導致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病理學條件下,朊蛋白在神經元迴路發育中所發揮的作用.(生物谷Bioon.com)

doi:10.1523/JNEUROSCI.5019-12.2013
PMC:
PMID:

Is GABA Co-Released with Glutamate from Hippocampal Mossy Fiber Terminals?

相關焦點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2.70 )。人類朊病毒病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快速展行性痴呆。2019年1月21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許曉東課題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首次發現由病毒編碼的朊病毒,該發現將朊病毒從細胞生物擴展到了非細胞的病毒世界,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藉助小鼠實驗通過核酸酶和蛋白酶發現導致羊腦感染而運動失衡的病原體是一種蛋白質,其分子量約50000道爾頓,他將這種蛋白質治病因子首次命名為「朊病毒」朊是蛋白質的舊稱。並在狂牛症的研究中發現狂牛症的傳染完全是朊病毒(又稱朊蛋白),一種奇特的無核酸的蛋白侵染顆粒的作用,而沒有其他基於RNA或DNA的作用。
  • PLoS Biol:朊病毒早期對動物健康有益
    科學家對大腦中一種叫朊病毒的正常蛋白可以變得有害並導致人類克雅病和牛綿狀腦病(狂牛症)的認識已經20多年了,但至今仍然不能解釋,我們人體中早先為什麼會產生大量的這種蛋白。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朊病毒蛋白實際起了一個對生物體有益的作用,它能在胚胎發育期間幫助細胞之間進行交流。
  • Science:狂牛症致病原朊蛋白的傳染機制
    研究人員在在酵母中證實朊蛋白複合體的大小而非數量影響了它們的傳播效率。研究成果發表在10月29號的《科學》(Science)雜誌上。 「通常當蛋白質發生錯誤摺疊時會導致疾病發生,在臨床上很多傳染性疾病都是由於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增多引起,」  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系副教授Tricia  Serio說道:「然而多年來我們在哺乳動物中證實檢測錯誤摺疊的蛋白質含量並不適用於預測疾病的進展。」 人體正常細胞中也有朊蛋白,目前生物學家尚不清楚它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的正常功能。
  • Cell:改寫朊蛋白含義!朊蛋白也能夠傳遞有益性狀
    2016年10月8日/生物谷BIOON/--朊蛋白(prion)因作為導致狂牛症等致命性大腦功能障礙的致病因子而為人所熟知。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朊蛋白能夠有助酵母存活和傳遞有益性狀到它們的後代。
  • 研究人員首次合成人類朊病毒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著名的狂牛症由朊病毒引起,此類朊病毒病不僅影響動物,還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Neuron & Cell Rep:朊病毒樣特殊蛋白或可維持機體的長效記憶
    2015年7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於國際雜誌Neuron和Cell Reports上的兩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大腦維持長效記憶的秘訣,文章中研究者發現,朊病毒樣蛋白質對於維持小鼠及其它哺乳動物大腦的長期記憶非常關鍵
  • 研究發現組蛋白變體H2A.z調控大腦發育的機制
    胚胎大腦是研究腦發育機理以及探究某些神經發育疾病的重要模式系統。在胚胎大腦發育過程中,神經元發生(neurogenesis)始於腦室區(ventricular zone,VZ)和腦室下區(subventricular zone,SVZ)的神經前體細胞,通過一定的遷移模式到達正確位點,最終組成高度精細、複雜的神經迴路。胚胎大腦發育異常導致精神分裂症、自閉症、癲癇等神經發育疾病。
  • Science子刊:阿爾茨海默病其實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
    在過去十年中,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和其他地方的實驗室研究已開始顯示患病大腦的澱粉樣蛋白斑塊和tau纏結物能夠像PrP一樣感染健康的大腦組織,不過感染速度要慢得多。許多科學家一直不願意接受Aβ和tau是自我增殖的朊病毒,而是將它們的傳播稱為「朊病毒樣(prion-like)」 ,這是因為與PrP朊病毒不同的是,除非在高度控制的實驗室研究中,否則它們不被認為具有傳染性。
  • 揭示朊蛋白生理形式的重要功能
    2016年10月29日/生物谷BIOON/--兩項新的研究揭示出朊蛋白(prion,PrP)---朊蛋白的非致病形式(即生理形式)---的生理功能的重要細節,其中朊蛋白的致病形式導致「狂牛症」等幾種疾病。根據這些新的發現,朊蛋白的生理形式發揮著促進神經突(neurite)生長的重要功能。
  • PLoS Pathog:朊病毒或會通過神經入侵的方式擴散到大腦中
    2018年12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PLoS Pathoge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大學醫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朊病毒向大腦的擴散或許並不會通過直接跨越血腦屏障傳播的方式發生,文章中,研究者揭示了朊病毒進入大腦機制,相關研究或為後期開發抑制神經變性的新型療法提供思路。
  • 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冷凍電鏡結構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或prion疾病是一類致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朊病毒蛋白(PrP)在體內發生錯誤摺疊而引起,影響包括人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
  • 斑馬魚肌動蛋白纖維造型和肌肉發育
    最近,水生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由桂建芳研究員主持的魚類發育遺傳學學科組的一項研究發現,一個肌管素相關的(myotubularin-related)磷酸酶Mtmr8與磷脂醯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合作調節斑馬魚的肌動蛋白纖維造型和肌肉發育。
  • PNAS:發現銅促進朊病毒病產生
    儘管這種蛋白如何發生故障一直是一個謎,但是如今,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PNAS期刊上報導,降低體內的銅水平能夠延緩這種疾病的發生。他們發現當被朊病毒病感染時,缺乏一個編碼銅轉運蛋白的基因的小鼠要比正常的小鼠顯著性地存活得更長。斯克裡普斯研究所教授Michael Oldstone說,這就證實銅在這種蛋白的錯誤摺疊中發揮這作用,但不是這種錯誤摺疊所必需的。
  • J Virol:朊病毒通過腸道擴散到大腦,怎麼做到的?
    2015年8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感染性蛋白如何引發疾病擴散到大腦,這或可幫助對致死性大腦疾病的患者進行診斷,相關研究發表於國際雜誌Journal of Virology上。
  • 撒旦的詛咒:朊病毒
    Prusiner研究團隊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發文,以最新技術檢測了百餘份人類大腦標本,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腦內存在β澱粉樣蛋白和tau蛋白的朊病毒形式。而且奇怪的是,年輕患者腦內的tau朊病毒水平更高,40歲患者約是90歲患者腦內水平的32倍!
  • 打破外國壟斷 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藏在病毒中的朊病毒
    當時,科學界僅在哺乳動物和真菌中發現過朊病毒,還沒有人報導過病毒中的朊病毒。他在2013年底的組會上對已有的工作做了總結,並將下一階段的目標定為:證實LEF-10是朊病毒,為「朊病毒廣泛存在假說」提供更多實例。
  •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病
    新的證據表明活躍的A-β和tau朊病毒可以驅動這種疾病 - 發表於2019年5月1日的「科學轉化醫學」- 可以引導研究人員探索直接關注朊病毒的新療法。「我相信這表明,澱粉樣蛋白β和tau都是朊蛋白,並且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雙朊病毒疾病,其中這兩種流氓蛋白質一起摧毀了大腦,」該研究的醫學博士斯坦利普魯西納說。
  • 美科學家人工合成普裡昂蛋白
    新華社華盛頓7月29日電(記者曲俊雅)美國科學家29日宣布,他們首次人工成功合成了普裡昂蛋白,實驗鼠受其感染後大腦受到了損害。這一研究成果據信有助於研究海綿狀腦病,包括狂牛症和人類的新型克雅氏症的病因。
  • 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促進細胞適應環境變化
    近期的研究已鑑定出一類特殊的富含極性胺基酸(如甘氨酸、穀氨醯胺,絲氨酸或酪氨酸)的內在無序結構域(intrinsically disordered domain)是細胞中的相分離的潛在促進物。然而,更為傳統的研究則強調了這些結構域促進纖維狀聚集體形成的能力。這樣的結構域也被稱為朊蛋白結構域(prion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