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F3朊病毒樣結構域是擬南芥的溫度傳感器

2020-12-01 科學網

ELF3朊病毒樣結構域是擬南芥的溫度傳感器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5:19:26

英國劍橋大學Philip A. Wigge小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他們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擬南芥中EARLY FLOWERING 3 (ELF3)的朊病毒樣結構域可充當溫度傳感器。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26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

研究人員發現聚穀氨醯胺(polyQ)重複序列的長度與熱響應性相關。研究顯示,來自熱帶氣候植物中的ELF3蛋白並不能檢測到朊病毒結構域(PrD),其在高溫下具有活性並且缺乏熱響應性。 ELF3的溫度敏感性也受ELF4水平的調節,表明ELF4可以穩定ELF3的功能。在擬南芥和異源系統中,在較高溫度時,融合綠色螢光蛋白的ELF3以PrD依賴的方式在數分鐘內形成斑點。ELF3的 PrD純化片段響應體外溫度升高可逆地形成液滴,這些特性反映了由PrD直接賦予的生物物理響應。溫度誘導ELF3在活性和非活性狀態之間快速相轉換的能力代表了以前未知的熱敏機制 。

據了解,溫度控制著植物的生長和發育,而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野生植物和農作物的物候。但是,植物感知溫度的機制尚不清楚。Evening複合物是植物節律的主要信號樞紐和核心組件。Evening複合體對溫度反應性轉錄起抑制作用,通過未知的機制為生長提供節律和溫度反應性。Evening複合體由ELF3、小α螺旋蛋白ELF4和LUX ARRYTHMO(LUX)組成,支架蛋白ELF3是溫度感受器的關鍵組成部分;LUX是將Evening複合體招募到轉錄靶點所需的DNA結合蛋白。ELF3包含一個polyQ重複序列,其嵌入預測的PrD中。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prion-like domain in ELF3 functions as a thermosensor in Arabidopsis

Author: Jae-Hoon Jung, Antonio D. Barbosa, Stephanie Hutin, Janet R. Kumita, Mingjun Gao, Dorothee Derwort, Catarina S. Silva, Xuelei Lai, Elodie Pierre, Feng Geng, Sol-Bi Kim, Sujeong Baek, Chloe Zubieta, Katja E. Jaeger, Philip A. Wigge

Issue&Volume: 2020-08-26

Abstract: Temperature controls plan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climate change has already altered the phenology of wild plants and crops1. However,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plants sense temperature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he evening complex is a major signalling hub and a core component of the plant circadian clock2,3. The evening complex acts as a temperature-responsive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providing rhythmicity and temperature responsiveness to growth through unknown mechanisms2,4,5,6. The evening complex consists of EARLY FLOWERING 3 (ELF3)4,7, a large scaffold protein and key component of temperature sensing; ELF4, a small α-helical protein; and LUX ARRYTHMO (LUX), a DNA-binding protein required to recruit the evening complex to transcriptional targets. ELF3 contains a polyglutamine (polyQ) repeat8,9,10, embedded within a predicted prion domain (PrD). Here we find that the length of the polyQ repeat correlates with thermal responsiveness. We show that ELF3 proteins in plants from hotter climates, with no detectable PrD, are active at high temperatures, and lack thermal responsiveness. The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ELF3 is also modulated by the levels of ELF4, indicating that ELF4 can stabilize the function of ELF3. In both Arabidopsis and a heterologous system, ELF3 fused with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forms speckles within minutes in response to higher temperatures, in a PrD-dependent manner. A purified fragment encompassing the ELF3 PrD reversibly forms liquid droplets in response to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in vitro, indicating that these properties reflect a direct biophysical response conferred by the PrD. The ability of temperature to rapidly shift ELF3 between active and inactive states via phase transition represents a previously unknown thermosensory mechanism.

DOI: 10.1038/s41586-020-2644-7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644-7

相關焦點

  • Sup35的朊蛋白結構域促進細胞適應環境變化
    它們首先是在形成澱粉狀蛋白樣聚集體(amyloid-like aggregate)的芽殖酵母蛋白中鑑定出的。鑑於這些聚集體是可遺傳的並且改變含有朊蛋白結構域的蛋白的活性,因而它們被認為是真菌和其他有機體中的一種常見的表型遺傳機制。然而,朊蛋白結構域的聚集也與哺乳動物中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
  • 兩獲諾貝爾獎的阮病毒樣蛋白的新作用:充當溫度感應蛋白
    ELF3的溫度敏感性也受ELF4的水平調節,表明ELF4可以穩定ELF3的功能。在擬南芥中,與綠色螢光蛋白融合的ELF3以較高的溫度在數分鐘內以PrD依賴的方式形成斑點。響應於體外溫度升高,包含ELF3 PrD的純化片段可逆地形成液滴,表明這些特性反映了PrD賦予的直接生物物理響應。
  • 差點顛覆「中心法則」的阮病毒樣蛋白的新作用:充當溫度感應蛋白
    ELF3的溫度敏感性也受ELF4的水平調節,表明ELF4可以穩定ELF3的功能。在擬南芥中,與綠色螢光蛋白融合的ELF3以較高的溫度在數分鐘內以PrD依賴的方式形成斑點。響應於體外溫度升高,包含ELF3 PrD的純化片段可逆地形成液滴,表明這些特性反映了PrD賦予的直接生物物理響應。
  • Nature | 兩獲諾貝爾獎,阮病毒樣蛋白的新作用
    ELF3的溫度敏感性也受ELF4的水平調節,表明ELF4可以穩定ELF3的功能。在擬南芥中,與綠色螢光蛋白融合的ELF3以較高的溫度在數分鐘內以PrD依賴的方式形成斑點。響應於體外溫度升高,包含ELF3 PrD的純化片段可逆地形成液滴,表明這些特性反映了PrD賦予的直接生物物理響應。
  • 我國專家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
    《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一個具有朊病毒特性的病毒表達因子》的論文,該課題組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這一發現或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曙光。朊病毒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這種蛋白能將某種構象在同種蛋白甚至不同種蛋白間傳遞,最終導致所有蛋白都發生變構。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斯坦利·普魯西納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國科學家首次發現病毒編碼的朊病毒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TSE)時發現了朊病毒的存在,美國生化學家Stanley Prusiner因發現朊病毒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近40年來,科學家們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發現了朊病毒。
  • Neuron & Cell Rep:朊病毒樣特殊蛋白或可維持機體的長效記憶
    2015年7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於國際雜誌Neuron和Cell Reports上的兩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大腦維持長效記憶的秘訣,文章中研究者發現,朊病毒樣蛋白質對於維持小鼠及其它哺乳動物大腦的長期記憶非常關鍵
  • 相比病毒,人類應該重視更可怕的「絕命殺手」朊蛋白
    朊病毒 朊病毒又稱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我們正常理解病毒是靠寄生在被感染對象的正常細胞中釋放遺傳物質RNA或者DNA來實現複製增殖的。然而,朊病毒(prion virus)嚴格來說就不是病毒,由於沒有病毒的結構,也沒有核酸和遺傳物質,簡單的說朊病毒就是一坨蛋白質。
  • PLoS Biol:朊病毒早期對動物健康有益
    科學家對大腦中一種叫朊病毒的正常蛋白可以變得有害並導致人類克雅病和牛綿狀腦病(狂牛症)的認識已經20多年了,但至今仍然不能解釋,我們人體中早先為什麼會產生大量的這種蛋白。德國康斯坦茨大學研究人員最近發現,朊病毒蛋白實際起了一個對生物體有益的作用,它能在胚胎發育期間幫助細胞之間進行交流。
  • 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2.70 )。人類朊病毒病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快速展行性痴呆。朊病毒是生物,但看起來卻又違背了「中心法則」,朊病毒的發現讓現代生物學的理論基石搖搖欲墜。朊病毒的致病機制1991年,發現朊病毒後的第9年,布魯希納成功闡明了朊病毒的致病機制。
  • 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冷凍電鏡結構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或prion疾病是一類致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朊病毒蛋白(PrP)在體內發生錯誤摺疊而引起,影響包括人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
  • 關於朊病毒的簡介
    朊病毒又稱為朊粒、蛋白質侵染因子、毒朊或感染性蛋白質,是一類能侵染動物並在宿主細胞內複製的小分子無免疫性疏水蛋白質。朊病毒與常規病毒一樣,有著可濾過性、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範圍的特異性,但它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還小得多(約30~50nm);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病毒粒子的結構,而且不呈現免疫效應,不誘發乾擾素產生,也不受幹擾作用。
  • J Virol:朊病毒通過腸道擴散到大腦,怎麼做到的?
    文章中研究者表示,個體在食用被感染性蛋白—朊病毒汙染的食物後,朊病毒就會通過腸道侵入到個體大腦,該研究或將幫助對朊病毒疾病的診斷,朊病毒疾病包括克雅二氏症及狂牛症等。早在20年前這種疾病非常罕見,當時229名患者死於克雅二氏症,朊病毒是一種具有異常形狀的感染性蛋白,其可以通過食用汙染的肉類在人群和動物之間傳播,截止到目前為止研究者尚不清楚朊病毒通過腸道侵襲到大腦中的分子機制。
  • 無敵的終極病毒——朊病毒
    直到多年以後,科學家才發現狂牛症是由於一種蛋白質病毒感染導致的。 這種病毒就是朊病毒(Prion Virus)。 朊病毒是一種蛋白質病毒,說是病毒,其實它並不符合病毒的定義,甚至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生命。
  • 研究人員首次合成人類朊病毒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著名的狂牛症由朊病毒引起,此類朊病毒病不僅影響動物,還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報告,他們首次人工合成了人類朊病毒,對了解該病毒的結構和複製方式、研發治療方法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首次在細菌中發現朊病毒
    此前只被發現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中
  • 我們已知的終極病毒「朊病毒」,電影喪屍的靈感來源
    朊病毒(示意圖片:Pixabay)朊病毒,一種主要寄宿哺乳動物身上,破壞中樞神經的病毒。
  • 朊病毒的前世今生
    該病是傳染性海綿狀腦病的一種,由變性朊病毒(Prion)引起,會造成中樞神經系統逐漸退化,最終導致腦部組織空洞化。你可能對喪屍鹿很陌生,但你一定聽說過曾引起國際社會巨大恐慌的「狂牛症」,而狂牛症的幕後推手,也正是一種朊病毒。
  • 病毒中有朊病毒
    直到2013年,他才在其他領域的朊病毒研究現象中找到了「靈感」,杆狀病毒表達因子出現的聚集現象十分類似於朊病毒。 這一想法令許曉東有些興奮,要知道,雖然自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在研究羊瘙癢病時發現了朊病毒後,已經陸續在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都找到了朊病毒的身影,但是,作為非細胞的生物類群——病毒中是否存在朊病毒卻一直不為人知。
  • 一種crAss樣噬菌體病毒RNAP的結構和功能
    一種crAss樣噬菌體病毒RNAP的結構和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18:19 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Maria L. Sokolova、Konstantin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