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獲諾貝爾獎的阮病毒樣蛋白的新作用:充當溫度感應蛋白

2020-09-03 解碼科普

來源: iNature


溫度控制著植物的生長和發育,而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野生植物和農作物的表型。但是,植物感測溫度的機制尚不清楚。


2020年8月26日,英國劍橋大學Philip A. Wigge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A prion-like domain in ELF3 functions as a thermosensor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來自較熱氣候的植物中的ELF3蛋白,沒有可檢測的PrD,在高溫下具有活性,並且缺乏熱響應性。ELF3的溫度敏感性也受ELF4的水平調節,表明ELF4可以穩定ELF3的功能。


在擬南芥中,與綠色螢光蛋白融合的ELF3以較高的溫度在數分鐘內以PrD依賴的方式形成斑點。響應於體外溫度升高,包含ELF3 PrD的純化片段可逆地形成液滴,表明這些特性反映了PrD賦予的直接生物物理響應。溫度通過相變使ELF3在活動狀態和非活動狀態之間快速轉換的能力代表了以前未知的熱敏機制。



溫度控制著植物的生長和發育,而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野生植物和農作物的表型。但是,植物感測溫度的機制尚不清楚。夜間複合物是植物信號鐘的主要信號樞紐和核心組件。夜間複合物起著溫度反應性轉錄抑制物的作用,通過未知的機制為生長提供節奏性和溫度反應性。


夜間複合物由早期花粉3(ELF3)組成,它是一種大型支架蛋白,是溫度感應的關鍵組成部分;ELF4,一種小的α螺旋蛋白和LUX ARRYTHMO(LUX),一種將夜間複合物募集到轉錄靶標所需的DNA結合蛋白。 ELF3包含一個聚穀氨醯胺(polyQ)重複序列,嵌入在預測的病毒結構域(PrD)中。


1957年,美國科學家蓋杜謝克(Daniel Gajdusek,1923-2008年)在巴布紐幾內亞東部高地發現一個土著部落Fore族,Fore族有很多人得了一種被稱為庫魯病的怪病,潛伏期較長,前期患者僅感頭痛及關節疼痛,繼之出現共濟失調、震顫、不自主運動,後者包括舞蹈症、肌陣攣等,在病程晚期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痴呆,神經異常。患者多在發病3~6個月內死亡。


起初,蓋杜謝克以為庫魯病是遺傳病,後來他發現Fore族有食用已故親人臟器習俗,庫魯病其實是一種傳染病,致病源就是後來發現的Prion朊病毒)。1982年,美國生化學家史坦利·布魯希納(Stanley Prusiner,1942年-)在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發現並命名了朊病毒Prion。


1991年,史坦利·布魯希納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揭示了朊病毒的致病機制,從而闡明了動物瘙癢症以及人類克雅氏病等致病原因。1976年,蓋杜謝克因在庫魯病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97年,布魯希納因發現朊病毒及闡述其致病機理而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朊病毒(prion)實質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朊病毒(SC型PrP型蛋白)接觸到了生物體內正常的C型PrP蛋白,導致C型的變成了SC型,通過蛋白變構來批量複製自己。所以,阮病毒依然是由基因編碼的,通過改變正常PrP蛋白的構象來實現自我複製和傳播疾病。


在這裡,該研究發現polyQ重複序列的長度與熱響應性相關。該研究顯示,來自較熱氣候的植物中的ELF3蛋白,沒有可檢測的PrD,在高溫下具有活性,並且缺乏熱響應性。ELF3的溫度敏感性也受ELF4的水平調節,表明ELF4可以穩定ELF3的功能。


在擬南芥和異源系統中,與綠色螢光蛋白融合的ELF3以較高的溫度在數分鐘內以PrD依賴的方式形成斑點。響應於體外溫度升高,包含ELF3 PrD的純化片段可逆地形成液滴,表明這些特性反映了PrD賦予的直接生物物理響應。溫度通過相變使ELF3在活動狀態和非活動狀態之間快速轉換的能力代表了以前未知的熱敏機制。


參考消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644-7


相關焦點

  • 差點顛覆「中心法則」的阮病毒樣蛋白的新作用:充當溫度感應蛋白
    ELF3的溫度敏感性也受ELF4的水平調節,表明ELF4可以穩定ELF3的功能。在擬南芥中,與綠色螢光蛋白融合的ELF3以較高的溫度在數分鐘內以PrD依賴的方式形成斑點。響應於體外溫度升高,包含ELF3 PrD的純化片段可逆地形成液滴,表明這些特性反映了PrD賦予的直接生物物理響應。
  • Nature | 兩獲諾貝爾獎,阮病毒樣蛋白的新作用
    ELF3的溫度敏感性也受ELF4的水平調節,表明ELF4可以穩定ELF3的功能。在擬南芥中,與綠色螢光蛋白融合的ELF3以較高的溫度在數分鐘內以PrD依賴的方式形成斑點。響應於體外溫度升高,包含ELF3 PrD的純化片段可逆地形成液滴,表明這些特性反映了PrD賦予的直接生物物理響應。
  • 阮病毒蛋白是治療澱粉樣蛋白相關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思路
    然而,酵母蛋白已被廣泛研究,已知它們與哺乳動物阮病毒蛋白或在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或亨廷頓病的發病機制中發現的其他澱粉樣蛋白具有共同的特徵。因此,釀酒酵母已被廣泛用於纖維素中蛋白質的聚集特性及其增殖的基礎研究。
  • 兩獲諾貝爾獎,差點顛覆「中心法則」的【阮病毒】,到底是什麼鬼?
    >,該發現將阮病毒從之前報導的細胞生物擴展到了非細胞的病毒世界,證實了阮病毒蛋白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這也是阮病毒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1991年,史坦利·布魯希納在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揭示了阮病毒的致病機制,從而闡明了動物瘙癢症以及人類克雅氏病等致病原因。這兩篇論文的作者都只有布魯希納一個人,厲害了。1976年,蓋杜謝克因在庫魯病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解析病毒蛋白結構的三種方法
    新冠病毒結構和成分簡單,主要由包膜、遺傳物質RNA以及各種蛋白組成。>(spike蛋白、刺突蛋白)會選擇性地結合人細胞膜上的ACE-2受體,從而欺騙細胞內吞病毒。但是,如果不知道鑰匙和鎖長啥樣,一把把鎖去往鑰匙上套,就要耗費大量精力。因此,解析出病毒表面S蛋白的結構對指導藥物設計和選擇有重要意義。現在,能完成這個任務的方法主要有三個:冷凍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以及核磁共振。
  • ELF3朊病毒樣結構域是擬南芥的溫度傳感器
    ELF3朊病毒樣結構域是擬南芥的溫度傳感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5:19:26 英國劍橋大學Philip A. Wigge小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12-15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好氧微生物的氧還感應蛋白Rex通常用於調控好氧呼吸鏈中的蛋白表達,而厭氧微生物中氧還感應蛋白則主要調控厭氧生理過程。目前對好氧微生物的Rex研究較多,尚未見對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的結構和調控機理的相關報導。
  • 狂犬病毒的G蛋白與免疫保護作用
    一、狂犬病毒的分類地位、病毒結構和進化來源     狂犬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含有單股非節段性負鏈RNA。病毒的形狀像子彈,長度為200nm,寬度為75nm。病毒含有以下五種結構蛋白:轉錄酶(L)、糖蛋白(C)、核蛋白(N)、磷蛋白(P)和基質蛋白(M)。
  • Neuron & Cell Rep:朊病毒樣特殊蛋白或可維持機體的長效記憶
    2015年7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於國際雜誌Neuron和Cell Reports上的兩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大腦維持長效記憶的秘訣,文章中研究者發現,朊病毒樣蛋白質對於維持小鼠及其它哺乳動物大腦的長期記憶非常關鍵
  • 甲型病毒nsP1蛋白的結構獲解析
    甲型病毒nsP1蛋白的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1:12 近日,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Juan Reguera及其研究組解析出甲型病毒nsP1蛋白的結構
  • 西湖大學: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劫持」人體ACE2蛋白入侵
    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再次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求知丨「庫魯巫術」-阮病毒引起的腦部神經系統疾病
    後經發現這種病是由一種具有感染性的蛋白粒子-阮病毒引起的。那麼阮病毒究竟是怎麼到這些婦女的體內從而使他們患上疾病的呢?事實上,富雷人是一個食人部落,它們習慣於吃去世的親人,以承載自己的追思並釋放死者的靈魂,這是屬於富雷部落特有的一種儀式。在部落中真正的食人者是婦女和孩子,男人通常不參加這種宴席,因為他們覺得吃人會削弱他們的戰鬥力。而學者們發現的阮病毒就存在於死者的大腦和脊髓中。
  • 又一個被新冠病毒「勾結」的蛋白
    由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另一種方式:一種已知可以與弗林蛋白酶切割的底物結合的蛋白Neuropilin-1(NRP1)顯著增強了新冠病毒的感染力。
  • 人朊病毒蛋白(PRNP)說明書
    人朊病毒蛋白(PRNP)說明書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15/1/23 6:06:57
  • Cell:傳染性蛋白粒子或有重要生物學功能
    曾經被視為邪說的「朊病毒是傳染性錯誤摺疊的蛋白粒子」現在已得到了公認。而新近的研究不但證明了蛋白可以傳播疾病的推測,還發現,人類許多重大疾病中,錯誤摺疊的蛋白粒子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時,生物信息學的觀點也證實,可遺傳的蛋白質錯誤摺疊可能在有機體裡執行著生物功能,並參與進化。關於「阮病毒」如何致病的假說在生物研究史上是一個裡程碑。
  • 淚目:為拯救妻子,他轉行病毒學!發頂刊探索治療阮病毒的新方法
    近日,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Bord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可能會治療阮病毒的新方法,這一工作發表在《NucleicAcids Research》上,值得一提的是,通訊作者Sonia M Vallabh與Eric Minikel是一對夫妻。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重磅】冷凍電鏡Cryo-EM解析出新冠病毒首個S蛋白的近原子解析度...
    McLellan教授團隊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聯合在預印版網站bioRxiv上發表了首篇使用冷凍電鏡解析新冠病毒S蛋白的研究文章。Jason Mclellan團隊通過冷凍電鏡Cryo-EM技術,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的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加深了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
  • 血清澱粉樣蛋白A升高有什麼意義?
    血清澱粉樣蛋白A,簡稱SAA,其升高多見於機體出現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病原體感染時。SAA是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正常情況下,血漿中含量很少,當機體受到病毒、細菌等抗原刺激後,肝臟會合成大量的SAA入血,當抗原清除後,SAA又可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因此可作為反應機體感染和炎症控制程度的敏感指標。SAA是一個非常靈敏的參數,在炎症發生後5-6小時就開始升高,上升時間早與C反應蛋白,在病毒感染時上升更為顯著,所以與病毒感染的相關性更高,而且其升高程度與感染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
  • 沒有一個蛋白是廢的,上海交大在膜蛋白的人工設計研究取得新突破
    該研究發現截短的免疫受體蛋白具備體內生理功能,這些蛋白曾一度被認為是沒有生物學功能的。這是趨化因子受體研究領域的一個新發現,為探索非全長趨化因子受體的生理功能開闢了新領域。MIT慶睿博士與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陶飛研究員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張曙光教授和慶睿博士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