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兩獲諾貝爾獎,阮病毒樣蛋白的新作用

2020-09-03 精準醫療

iNature


溫度控制著植物的生長和發育,而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野生植物和農作物的表型。但是,植物感測溫度的機制尚不清楚。

2020年8月26日,英國劍橋大學Philip A. Wigge團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A prion-like domain in ELF3 functions as a thermosensor in Arabidopsi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來自較熱氣候的植物中的ELF3蛋白,沒有可檢測的PrD,在高溫下具有活性,並且缺乏熱響應性。ELF3的溫度敏感性也受ELF4的水平調節,表明ELF4可以穩定ELF3的功能。

在擬南芥中,與綠色螢光蛋白融合的ELF3以較高的溫度在數分鐘內以PrD依賴的方式形成斑點。響應於體外溫度升高,包含ELF3 PrD的純化片段可逆地形成液滴,表明這些特性反映了PrD賦予的直接生物物理響應。溫度通過相變使ELF3在活動狀態和非活動狀態之間快速轉換的能力代表了以前未知的熱敏機制。



溫度控制著植物的生長和發育,而氣候變化已經改變了野生植物和農作物的表型。但是,植物感測溫度的機制尚不清楚。夜間複合物是植物信號鐘的主要信號樞紐和核心組件。夜間複合物起著溫度反應性轉錄抑制物的作用,通過未知的機制為生長提供節奏性和溫度反應性。


夜間複合物由早期花粉3(ELF3)組成,它是一種大型支架蛋白,是溫度感應的關鍵組成部分;ELF4,一種小的α螺旋蛋白和LUX ARRYTHMO(LUX),一種將夜間複合物募集到轉錄靶標所需的DNA結合蛋白。 ELF3包含一個聚穀氨醯胺(polyQ)重複序列,嵌入在預測的病毒結構域(PrD)中。


1957年,美國科學家蓋杜謝克(Daniel Gajdusek,1923-2008年)在巴布紐幾內亞東部高地發現一個土著部落Fore族,Fore族有很多人得了一種被稱為庫魯病的怪病,潛伏期較長,前期患者僅感頭痛及關節疼痛,繼之出現共濟失調、震顫、不自主運動,後者包括舞蹈症、肌陣攣等,在病程晚期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痴呆,神經異常。患者多在發病3~6個月內死亡。


起初,蓋杜謝克以為庫魯病是遺傳病,後來他發現Fore族有食用已故親人臟器習俗,庫魯病其實是一種傳染病,致病源就是後來發現的Prion朊病毒)。1982年,美國生化學家史坦利·布魯希納(Stanley Prusiner,1942年-)在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發現並命名了朊病毒Prion。


1991年,史坦利·布魯希納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揭示了朊病毒的致病機制,從而闡明了動物瘙癢症以及人類克雅氏病等致病原因。1976年,蓋杜謝克因在庫魯病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97年,布魯希納因發現朊病毒及闡述其致病機理而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朊病毒(prion)實質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朊病毒(SC型PrP型蛋白)接觸到了生物體內正常的C型PrP蛋白,導致C型的變成了SC型,通過蛋白變構來批量複製自己。所以,阮病毒依然是由基因編碼的,通過改變正常PrP蛋白的構象來實現自我複製和傳播疾病。


在這裡,該研究發現polyQ重複序列的長度與熱響應性相關。該研究顯示,來自較熱氣候的植物中的ELF3蛋白,沒有可檢測的PrD,在高溫下具有活性,並且缺乏熱響應性。ELF3的溫度敏感性也受ELF4的水平調節,表明ELF4可以穩定ELF3的功能。


在擬南芥和異源系統中,與綠色螢光蛋白融合的ELF3以較高的溫度在數分鐘內以PrD依賴的方式形成斑點。響應於體外溫度升高,包含ELF3 PrD的純化片段可逆地形成液滴,表明這些特性反映了PrD賦予的直接生物物理響應。溫度通過相變使ELF3在活動狀態和非活動狀態之間快速轉換的能力代表了以前未知的熱敏機制。


參考消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644-7


—END—


歡迎關注精準醫學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方法1:微信查找(精準醫學)。方法2:加微信公眾號(JKXXLN)。

相關焦點

  • 兩獲諾貝爾獎的阮病毒樣蛋白的新作用:充當溫度感應蛋白
    夜間複合物起著溫度反應性轉錄抑制物的作用,通過未知的機制為生長提供節奏性和溫度反應性。夜間複合物由早期花粉3(ELF3)組成,它是一種大型支架蛋白,是溫度感應的關鍵組成部分;ELF4,一種小的α螺旋蛋白和LUX ARRYTHMO(LUX),一種將夜間複合物募集到轉錄靶標所需的DNA結合蛋白。
  • 阮病毒蛋白是治療澱粉樣蛋白相關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思路
    然而,酵母蛋白已被廣泛研究,已知它們與哺乳動物阮病毒蛋白或在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或亨廷頓病的發病機制中發現的其他澱粉樣蛋白具有共同的特徵。因此,釀酒酵母已被廣泛用於纖維素中蛋白質的聚集特性及其增殖的基礎研究。
  • 兩獲諾貝爾獎,差點顛覆「中心法則」的【阮病毒】,到底是什麼鬼?
    >,該發現將阮病毒從之前報導的細胞生物擴展到了非細胞的病毒世界,證實了阮病毒蛋白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這也是阮病毒領域的一項重大突破。1991年,史坦利·布魯希納在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揭示了阮病毒的致病機制,從而闡明了動物瘙癢症以及人類克雅氏病等致病原因。這兩篇論文的作者都只有布魯希納一個人,厲害了。1976年,蓋杜謝克因在庫魯病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 差點顛覆「中心法則」的阮病毒樣蛋白的新作用:充當溫度感應蛋白
    夜間複合物起著溫度反應性轉錄抑制物的作用,通過未知的機制為生長提供節奏性和溫度反應性。夜間複合物由早期花粉3(ELF3)組成,它是一種大型支架蛋白,是溫度感應的關鍵組成部分;ELF4,一種小的α螺旋蛋白和LUX ARRYTHMO(LUX),一種將夜間複合物募集到轉錄靶標所需的DNA結合蛋白。
  • Nature|新冠病毒水解酶結構!多種病毒抑制作用小分子!
    依賴RNA聚合酶)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兩大重要靶點。of its inhibitors」的論文,解析了新冠病毒水解酶Mpro的結構並基於該結構進行了藥物篩選並利用了細胞實驗評估了藥物效果,發現了具有較強病毒抑制作用的小分子。
  • 淚目:為拯救妻子,他轉行病毒學!發頂刊探索治療阮病毒的新方法
    近日,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Bord研究所的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可能會治療阮病毒的新方法,這一工作發表在《NucleicAcids Research》上,值得一提的是,通訊作者Sonia M Vallabh與Eric Minikel是一對夫妻。
  • 求知丨「庫魯巫術」-阮病毒引起的腦部神經系統疾病
    後經發現這種病是由一種具有感染性的蛋白粒子-阮病毒引起的。那麼阮病毒究竟是怎麼到這些婦女的體內從而使他們患上疾病的呢?事實上,富雷人是一個食人部落,它們習慣於吃去世的親人,以承載自己的追思並釋放死者的靈魂,這是屬於富雷部落特有的一種儀式。在部落中真正的食人者是婦女和孩子,男人通常不參加這種宴席,因為他們覺得吃人會削弱他們的戰鬥力。而學者們發現的阮病毒就存在於死者的大腦和脊髓中。
  • 甲型病毒nsP1蛋白的結構獲解析
    甲型病毒nsP1蛋白的結構獲解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16:51:12 近日,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Juan Reguera及其研究組解析出甲型病毒nsP1蛋白的結構
  • 一種crAss樣噬菌體病毒RNAP的結構和功能
    一種crAss樣噬菌體病毒RNAP的結構和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0 14:18:19 俄羅斯斯科爾科沃科技學院Maria L. Sokolova、Konstantin V.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ACE2三聚體蛋白,其中T-ACE2與新冠病毒刺突蛋白親和力達到KDpan>也就是說,這個聯合研究團隊製造了一個ACE2假體蛋白「迷惑」病毒,並且它對病毒的「吸引力」比ACE2本身要高1000倍以上。
  • Neuron & Cell Rep:朊病毒樣特殊蛋白或可維持機體的長效記憶
    2015年7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發表於國際雜誌Neuron和Cell Reports上的兩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大腦維持長效記憶的秘訣,文章中研究者發現,朊病毒樣蛋白質對於維持小鼠及其它哺乳動物大腦的長期記憶非常關鍵
  • ELF3朊病毒樣結構域是擬南芥的溫度傳感器
    ELF3朊病毒樣結構域是擬南芥的溫度傳感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7 15:19:26 英國劍橋大學Philip A. Wigge小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山東大學王培會教授團隊闡明了28個新冠病毒蛋白的亞細胞定位
    新冠病毒基因組編碼大約29個蛋白,了解這些蛋白的亞細胞定位不僅對理解新冠病毒與宿主細胞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啟發作用,而且可以為抗病毒藥物的開發提供線索。該研究利用免疫螢光等方法系統的闡明了除NSP11蛋白之外(僅有14個胺基酸)的28個新冠病毒蛋白的亞細胞定位。
  • 解析病毒蛋白結構的三種方法
    新冠病毒結構和成分簡單,主要由包膜、遺傳物質RNA以及各種蛋白組成。>(spike蛋白、刺突蛋白)會選擇性地結合人細胞膜上的ACE-2受體,從而欺騙細胞內吞病毒。但是,如果不知道鑰匙和鎖長啥樣,一把把鎖去往鑰匙上套,就要耗費大量精力。因此,解析出病毒表面S蛋白的結構對指導藥物設計和選擇有重要意義。現在,能完成這個任務的方法主要有三個:冷凍電子顯微鏡、X射線衍射以及核磁共振。
  • 研製出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藥,今年能得到諾貝爾獎嗎?
    對於新冠肺炎,目前沒有什麼有效的藥物能夠殺死致病病毒,主要是依靠人的免疫系統將病毒清除掉。如果有人能夠研製出針對新冠病毒的特效藥,為其頒發諾貝爾獎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至於什麼時候能獲獎,至少也要等十幾年。每年諾貝爾獎的提名截止日是當年的1月31日。即使明天有人突然研發出神藥一下治好了所有的新冠肺炎患者,也不可能拿到今年的諾貝爾獎。當然了,一夜之間將新藥投放到市場中的可能性也是0。
  • 狂犬病毒的G蛋白與免疫保護作用
    一、狂犬病毒的分類地位、病毒結構和進化來源     狂犬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含有單股非節段性負鏈RNA。病毒的形狀像子彈,長度為200nm,寬度為75nm。病毒含有以下五種結構蛋白:轉錄酶(L)、糖蛋白(C)、核蛋白(N)、磷蛋白(P)和基質蛋白(M)。
  • 一生中兩獲諾貝爾獎,全世界只有這四個人!
    迄今為止,全世界兩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只有四位,包括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各一次的波蘭裔法國科學家瑪麗·居裡,兩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國物理學家約翰·巴丁,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和和平獎各一次的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以及兩獲諾貝爾化學獎的英國科學家弗雷德裡克·
  • Nature:揭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在完整病毒顆粒上的結構和分布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屬於β冠狀病毒屬,是一種包膜病毒,含有較大的由核衣殼蛋白(N)包裹的正義RNA基因組。三個跨膜蛋白被整入病毒脂質包膜:刺突蛋白(S)和兩個較小的蛋白,即膜蛋白(M)和包膜蛋白(E)。
  • Nature:「肌球蛋白-II」在細胞運動中的作用
    在動物中,大多數細胞在運動時利用爬行動作來遷移,在此過程中,細胞的前端被肌動蛋白細絲的聚合所提供的力向前推進。細胞生物學家一般假設,爬行細胞的後端隨後是由非肌肉「肌球蛋白-II」所產生的收縮力向前推動的。現在,對運動中的魚角膜細胞所做觀測表明,後端收縮實際上不需要收縮力。
  • Nature:在抵抗HIV等病毒感染中,鹼基拼寫次序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們的基因組也是如此:組成我們的基因的分子代碼有很多不同的拼寫方式,但是這些不同的拼寫並不改變這些基因產生的蛋白。但是Bieniasz和他的同事們發現對HIV和其他病毒而言,遺傳密碼中的某些拼寫或者說某些特定的變體對病毒複製和感染至關重要。兩個相鄰的鹼基在進化中丟失了所有的基因組都是一串鹼基,這些鹼基用字母A、T、C和G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