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王培會教授團隊闡明了28個新冠病毒蛋白的亞細胞定位

2020-12-05 中國生物技術網

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導致的新冠肺炎(COVID-19)仍然在全球大流行,截至2020年11月18日,已造成超過5562萬人感染,累計死亡病例超過133萬人,嚴重危害人類的健康,對公共衛生安全和經濟發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新冠病毒基因組編碼大約29個蛋白,了解這些蛋白的亞細胞定位不僅對理解新冠病毒與宿主細胞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啟發作用,而且可以為抗病毒藥物的開發提供線索。

2020年11月17日,山東大學高等醫學研究院王培會教授和美國Howard University醫學院的Tang Qiyi教授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 Nature 旗下期刊 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雜誌(IF=13.5)上發表了題為:A systemic and molecular study of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SARS-CoV-2 proteins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利用免疫螢光等方法系統的闡明了除NSP11蛋白之外(僅有14個胺基酸)的28個新冠病毒蛋白的亞細胞定位

實驗結果表明大部分新冠病毒蛋白定位在細胞質中,一些新冠病毒蛋白同時具有細胞質和細胞核定位,4個新冠病毒蛋白M、NSP15、ORF6、ORF7a檢測到在高爾基體(Golgi apparatus)上,ORF3a定位在內體(endosome)和溶酶體(lysosome)中,NSP6、ORF7b、ORF8和ORF10定位在內質網(endoplasmic reticulum)中。

考慮到M蛋白不是唯一的高爾基體定位蛋白,因此,除了M蛋白外的其他病毒蛋白如NSP15、ORF6和ORF7a可能也參與了結構蛋白E和S的成熟。ORF3a與內體蛋白Rab5、循環利用內體蛋白Rab11、參與早期內體向晚期內體轉運的蛋白Rab7以及溶酶體蛋白Lamp1存在共定位,這表明ORF3a參與了最終引起內體和溶酶體融合的內吞過程,因此,ORF3a有可能參與了細胞內有毒物質的自我清除並且促進SARS-CoV-2複製。本研究為了解新冠病毒蛋白的功能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重要依據。

山東大學高等醫學研究院王培會教授和美國Howard University醫學院的Tang Qiyi教授為本文共同通訊作者。高等醫學研究院的2020級博士生張靜和Howard University醫學院的Ruth Cruz-cosme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山東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該研究得到了山東大學新冠肺炎應急攻關科研專項 (2020XGB03, P.-H.W)和美國NIH R01等項目的 (Q.T.) 的支持。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392-020-00372-8

相關焦點

  • ...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2020年2月1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課題組和醫學院張林琦課題組緊密合作,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與人受體ACE2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迷惑新冠病毒,西湖大學研究團隊設計出新冠病毒蛋白抑制劑
    近期,西湖大學黨波波團隊、周強團隊與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陸路團隊在Cell Research雜誌上聯合發表了題為Engineered trimeric ACE2 binds viral spike protein and locks it in 「Three-up」 conformation to potently inhibit SARS-CoV-2 infection
  • 西湖大學: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劫持」人體ACE2蛋白入侵
    北京時間2月21日凌晨,西湖大學周強研究團隊在論文預印本網站BioRxiv再次發文,報導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的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揭開了新冠病毒入侵人體細胞的神秘面紗。
  • 玉米Metacaspase調控NLR蛋白介導的免疫反應新機制
    山東大學王官鋒團隊揭示玉米Metacaspase調控NLR蛋白介導的免疫反應新機制責編 | 王一Caspase通過菸草瞬時表達系統證實,I型ZmMC1 和ZmMC2能抑制NLR蛋白Rp1-D21及其N端信號功能域CCD21介導的HR,而II型ZmMC9則不能抑制。亞細胞定位研究發現,ZmMC1 和ZmMC2主要定位於細胞的點狀結構中,並與細胞自噬Marker ATG8a有部分共定位,而ZmMC9主要定位於細胞質和細胞核。
  • 又一個被新冠病毒「勾結」的蛋白
    由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的另一種方式:一種已知可以與弗林蛋白酶切割的底物結合的蛋白Neuropilin-1(NRP1)顯著增強了新冠病毒的感染力。
  • 90後"超牛"博士後:新冠病毒研究登上《Science》封面!
    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4屆畢業生鄢仁鴻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山大本科畢業後便直博清華大學,師從顏寧教授,如今正在西湖大學從事博士後的研究工作。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鄢仁鴻所在團隊的研究成果還作為《Science》封面文章發表,揭開了新冠病毒S蛋白基因的神秘面紗,為更好地針對性抑制新冠病毒提供了重要方向。本期推送,帶你認識這位"年少有為"的山大校友。
  • 新冠病毒究竟長啥樣?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疫情發生之初,李蘭娟院士便帶領團隊開展病毒生物學研究,一方面,研究人員想要弄清楚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和普通的流感病毒等在結構上是否有區別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對比此前已經解析出來的SARS病毒與ACE2的相互作用,新冠病毒S蛋白有一部分胺基酸殘基發生了較大改變。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新冠病毒和SARS與ACE2的結合能力不一樣,這種結合能力可能影響了病毒的傳染力。但究竟是增強還是減弱,還需要通過其他實驗手段驗證。3月初美國華盛頓大學團隊發現新冠病毒與人體ACE2蛋白的結合能力明顯高於SARS與人ACE2的親和力。
  • 首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全原子開源模型問世有望促進新冠肺炎療法的...
    原標題:首個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全原子開源模型問世有望促進新冠肺炎療法的研發一種刺突蛋白模型。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刺突蛋白在新冠病毒進入人體細胞中起關鍵作用,使其成為新冠肺炎疫苗和抗病毒藥物開發的主要靶標。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一個國際科研團隊近日創建了首個刺突蛋白全原子開源模型,研究人員稱,科學家們可利用最新模型,針對新冠肺炎防治方法開展富有創新性的模擬研究,從而促進療法和疫苗的研發進度。
  • 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視角看新冠病毒生物學
    由多個研究團隊進行的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查互為補充,共同揭示了新冠病毒生物學的新見解,包括病毒進入、翻譯、複製、排出以及調節這些過程的基因等各個方面。他們將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進行比較,讓我們更充分地了解了這一新型病毒家族的細胞生命周期,這對醫學的發展非常關鍵。
  • 李蘭娟團隊:發現新冠病毒19個致病性新突變
    然而,李蘭娟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提出了直接證據,證明目前發生在新冠病毒基因組中的突變具有影響病毒致病性的功能潛力。李蘭娟團隊提示:疫苗和藥物的開發需要考慮到這些累積突變,尤其是始祖突變的影響,以避免潛在的缺陷。
  • 全球率先揭露新冠病毒真身,清華研究團隊平均年齡不足28歲
    自年初以來,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80後」研究員李賽帶領一支平均年齡不足28歲的年輕隊伍,持續奔跑100天,在新冠病毒結構解析之路上迎來重大突破。通過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李蘭娟課題組合作,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透視」新冠病毒從內到外的全病毒三維結構,發現了這種病毒狡詐本性:在病毒表面,凸起的皇冠模樣的刺突蛋白隨機分布
  • ...李蘭娟院士團隊聯合清華李賽團隊重磅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在國際上首個解析了真實新型冠狀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析度,並原位揭示了刺突蛋白的天然構象及其分布特徵,以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在病毒體內的結構及其分子組裝過程,對深入了解新冠病毒的生物特性、疫苗設計、抗病毒藥物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研究人員將從一名重症患者體內分離得到的病毒株在體外大量培養並有效滅活和固定後,進行病毒超速離心純化、冷凍電鏡成像和數據採集。
  • 新冠病毒抗體再突破!清華大學與深圳三院發布最新合作成果
    從數量上看,抗體可以構成血漿總蛋白量的20%左右,並隨著血液的流動在全身持續不斷地巡視外來入侵的病原體,並對其實施強大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在人體接種疫苗後所誘導產生的保護性免疫反應中,B細胞所產生的針對病原體的抗體,特別是具有中和能力的抗體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自2019年底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三個團隊便合作展開了針對新冠病毒的單克隆抗體的合作研究。
  • 《科學》重磅: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其中,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蛋白質設計研究所的David Baker教授成為生命科學獎項的四位獲獎人之一。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
  • 北京化工大學童貽剛教授、範華昊副教授與國內多家團隊合作發現...
    2020年11月24日,北京化工大學童貽剛教授團隊、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莊輝院士團隊、南京鼓樓醫院周乙華教授團隊及中科院微生物所施一教授團隊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The effect of whey protein on viral infection and replication of
  • 高福院士團隊在新冠病毒對蝙蝠ACE2跨種識別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多項研究提示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是蝙蝠。新冠病毒能否結合蝙蝠ACE2並利用蝙蝠ACE2感染宿主細胞是重要的科學問題。研究發現新冠病毒RBD可以結合大耳菊頭蝠ACE2(bACE2-Rm)並利用bACE2-Rm感染宿主細胞。研究團隊解析了新冠病毒RBD與bACE2-Rm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研究團隊首先通過流式細胞分析和表面等離子共振等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發現新冠病毒RBD結合bACE2-Rm,但親和力低於結合人ACE2(hACE2)。
  • 中國科學家開發重組蛋白新冠疫苗
    作者:王之康 應厚非7月29日,《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最新論文顯示,中國科學家領銜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款重組蛋白候選新冠疫苗,在非人靈長類等動物模型中完成的實驗表明,這款疫苗能誘發強烈的針對新冠病毒的保護性免疫應答和病毒中和抗體。
  • 「科學突破獎」人造蛋白可抗新冠病毒
    其中,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蛋白質設計研究所的David Baker教授成為生命科學獎項的四位獲獎人之一。近日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Baker教授的研究團隊帶來了一項新成果:他們設計的蛋白質可以對抗新冠病毒!在培養的人類細胞中,有一款候選蛋白質藥物顯示出的抗病毒活性,可與目前已知的強效中和抗體相媲美。
  • Cell綜述:以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的視角看新冠病毒生物學
    由多個研究團隊進行的全基因組CRISPR-Cas9篩查互為補充,共同揭示了新冠病毒生物學的新見解,包括病毒進入、翻譯、複製、排出以及調節這些過程的基因等各個方面。  他們將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進行比較,讓我們更充分地了解了這一新型病毒家族的細胞生命周期,這對醫學的發展非常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