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院士團隊在新冠病毒對蝙蝠ACE2跨種識別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1-03-03 病毒學界

目前,2019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仍在全球蔓延,新冠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研究表明,蝙蝠是MERS-CoV,SARS-CoV,HCoV-OC43, HCoV-229E,  HCoV-NL63等感染人的冠狀病毒的天然宿主。多項研究提示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是蝙蝠。新冠病毒能否結合蝙蝠ACE2並利用蝙蝠ACE2感染宿主細胞是重要的科學問題。

2020年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等團隊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oss-speciesrecognition of SARS-CoV-2 to bat ACE2」的研究性文章。研究發現新冠病毒RBD可以結合大耳菊頭蝠ACE2(bACE2-Rm)並利用bACE2-Rm感染宿主細胞。研究團隊解析了新冠病毒RBD與bACE2-Rm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

研究團隊首先通過流式細胞分析和表面等離子共振等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發現新冠病毒RBD結合bACE2-Rm,但親和力低於結合人ACE2(hACE2)。然後,研究團隊分別用新冠病毒假病毒以及活病毒感染表達bACE2-Rm的穩定細胞系,發現新冠病毒假病毒和活病毒均可以有效利用bACE2-Rm感染細胞。為了揭示新冠病毒結合蝙蝠ACE2的分子機制,團隊解析了新冠病毒RBD與bACE2-Rm的複合物結構。結構分析發現新冠病毒RBD結合bACE2-Rm時形成的分子間氫鍵等相互作用數量少於結合hACE2時的相互作用數量。團隊前期工作中發現部分蝙蝠ACE2不結合新冠病毒RBD(Wu et al., Cell Discovery, 2020),本研究中通過比對32種蝙蝠ACE2序列,發現其41和42位胺基酸殘基主要為Y41E42、Y41Q42、H41E42和H41Q42四種組合。結構分析發現bACE2-Rm的41和42位胺基酸在結合新冠病毒RBD時非常關鍵,Y41H不結合新冠病毒RBD,而E42Q則與新冠病毒RBD的親和力稍有提高。該研究闡明了蝙蝠ACE2受體分子的多態性與新冠病毒RBD結合的規律及關鍵位點,為新冠病毒感染蝙蝠的潛在可能性提供了理論參考。

圖1. 新冠病毒RBD與bACE2-Rm和hACE2相互作用的比較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齊建勳研究員和王奇慧研究員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與澳門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劉科芳,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譚曙光,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與山西農業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牛勝,清華大學博士王家為共同第一作者。本研究得到了清華大學王宏偉教授團隊的大力支持。該課題得到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人才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支持。 

 原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1/e2020216118

相關焦點

  • 高福等人聚焦新冠跨物種傳播機制:病毒如何結合蝙蝠ACE2
    高福等人聚焦新冠跨物種傳播機制:病毒如何結合蝙蝠ACE2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12-23 15:13 來源:澎湃新聞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11月24日,高福院士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
  • 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11月24日,高福院士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
  • 中科院微生物所Cell Discovery發表新冠病毒跨種傳播研究新進展
    新冠病毒(SARS-CoV-2)是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原體,目前疫情形勢仍不容樂觀。已有研究認為SARS-CoV-2可能起源於蝙蝠,除感染人外,還可以感染貓、狗、老虎和水貂等,但其跨種傳播過程或中間宿主仍不清楚。
  • 新冠病毒如何跨種傳播?中國團隊試驗了26個物種後發現……
    (SARS-CoV-2)是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原體,此前已有研究提出,SARS-CoV-2可能起源於蝙蝠,除感染人外,還可以感染貓、狗、老虎和水貂等。然而,其跨種傳播過程或中間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 新冠病毒如何跨種傳播?中國團隊試驗26個物種,找到重要線索
    新冠病毒(SARS-CoV-2)是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原體,此前已有研究提出,SARS-CoV-2可能起源於蝙蝠,除感染人外,還可以感染貓、狗、老虎和水貂等。然而,其跨種傳播過程或中間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 香港大學最新研究推斷新冠病毒源於蝙蝠
    人民網香港5月15日電(記者陳然)由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表示,經最新研究證實,新型冠狀病毒能感染人類和中華菊頭蝠的腸道細胞,並保持強大的複製能力,研究結果支持新冠病毒很可能源於蝙蝠,人類腸道亦可能是另一種病毒傳播途徑。
  • 高福團隊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
  • 黃超蘭團隊與高福團隊等合作發現早期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為免疫抑制並或存在「兩階段」機制
    由SARS-CoV-2病毒感染引起的新冠肺炎(COVID-19)已成為全球性的大流行病,行之有效的治療幹預措施對疫情的控制至關重要。然而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感染後的發病機制尚未明確。近日,北京大學醫學部精準醫療多組學研究中心主任黃超蘭團隊,與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團隊開展協同研究,發現早期的新冠感染患者存在著顯著的免疫抑制,並首次提出COVID-19的發病機制或存在「兩階段」模式:第一階段涉及免疫系統抑制、緊密連接受損以及大規模的代謝紊亂;第二階段涉及部分免疫應答激活
  • 新冠病毒究竟長啥樣?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重磅揭示國際首個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全球首個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及核糖核蛋白複合物的分子組裝疫情發生之初,李蘭娟院士便帶領團隊開展病毒生物學研究,一方面,研究人員想要弄清楚新冠病毒與其他冠狀病毒和普通的流感病毒等在結構上是否有區別
  • 新冠如何跨種傳播?中國團隊試驗26個物種 貓等宿主引關注
    新冠病毒(SARS-CoV-2)是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原體,此前已有研究提出,SARS-CoV-2可能起源於蝙蝠,除感染人外,還可以感染貓、狗、老虎和水貂等。然而,其跨種傳播過程或中間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 前沿研究丨曲久輝院士:新冠病毒溯源的可能途徑
    新冠病毒的全球蔓延,引發了社會上對其來源追溯的廣泛討論。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曲久輝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提出了一種新的追溯新冠病毒來源的可能途徑。
  • 新冠如何跨種傳播?中國團隊試驗26個物種,貓等宿主引關注
    新冠病毒(SARS-CoV-2)是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原體,此前已有研究提出,SARS-CoV-2可能起源於蝙蝠,除感染人外,還可以感染貓、狗、老虎和水貂等。然而,其跨種傳播過程或中間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 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新冠病毒T細胞免疫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17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免疫研究中心金艾順教授團隊在該校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應急項目攻關中,在特異性T淋巴細胞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突破為後續進一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和T細胞免疫治療奠定了基礎。
  •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
    關於『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新冠病毒抗體,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的信息
  • 研究稱新冠病毒所屬家族已在蝙蝠中傳播了數十年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7月28日報導,病毒傳播的方式會在其基因組上留下痕跡。而這些痕跡隨後可運用譜系動力學(phylodynamics)方法進行追蹤。藉助譜系動力學方法,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得以重建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模型,並發現它所屬的家族已在蝙蝠中傳播了數十年。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微生物學》期刊上。
  • 前沿研究丨鍾南山院士: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
    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教授科研團隊在中國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0期「新冠病毒肺炎專刊」上撰文,總結了中國抗擊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的戰略與進展。文中闡析了病毒感染的潛在機制和傳播途徑;歸納總結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對中國大陸內開展的主要臨床試驗的主要結果(包括試驗方法能否改善臨床結果以及主要的不良反應等)進行了系統解讀及對患者可能發展為重症的預測;概述非藥物幹預、治療幹預、診斷、預後預測等方面的進展,以期提高我國未來應對疾病暴發的防範能力,為全球疾病的預防和管理提供有益的指導。
  • ...李蘭娟院士團隊聯合清華李賽團隊重磅揭示新冠病毒全病毒精細結構
    據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微信號16日消息,9月14日,浙大一院李蘭娟院士團隊與清華大學李賽研究團隊聯合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細胞》(Cell,影響因子38.637)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architecture of the SARS-CoV-2 virus」的研究成果。
  • 中美歐最新研究溯源:新冠病毒最早可能1948年在蝙蝠中出現
    研究人員使用有關新冠病毒亞屬的基因組數據,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他們採用了 3 種方法來發現,RaTG13 和新冠病毒擁有共同的單一祖先譜系,估計新冠病毒分別在 1948 年、1969 年和 1982 年從相關的蝙蝠病毒亞屬中分化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