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Cell Discovery發表新冠病毒跨種傳播研究新進展

2021-01-11 中國生物技術網

新冠病毒(SARS-CoV-2)是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原體,目前疫情形勢仍不容樂觀。已有研究認為SARS-CoV-2可能起源於蝙蝠,除感染人外,還可以感染貓、狗、老虎和水貂等,但其跨種傳播過程或中間宿主仍不清楚。

近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團隊聯合清華大學團隊在Cell Discovery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Broad host range of SARS-CoV-2 and the molecular basisfor SARS-CoV-2 binding to cat ACE2」的文章,發現SARS-CoV-2具有廣泛的可能宿主範圍,同時根據病毒刺突(S)蛋白受體結合域(RBD)與ACE2的結合能力,排除了一些潛在的宿主,有助於尋找真正的中間宿主,強調了監測易感動物的必要性,防止其成為新的傳播源頭,導致疫情再次暴發。

SARS-CoV-2是目前發現可以感染人的第七種冠狀病毒,同SARS-CoV一樣,利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作為入侵受體。病毒囊膜蛋白與宿主細胞受體的相互作用是介導病毒感染的首要步驟,且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病毒的宿主範圍,因而對該相互作用的研究不僅有助於理解病毒感染,而且對研究病毒的跨種傳播及傳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研究者以來自哺乳綱和鳥綱的11個目的26個物種的ACE2為研究對象,包括家畜、寵物和野生動物等,探究其與SARS-CoV-2刺突(S)蛋白受體結合域(RBD)的結合情況。

研究結果顯示,SARS-CoV-2 RBD可以與多個物種(17/26)ACE2相互作用,包括靈長目(猴)、兔形目(兔)、鱗甲目(馬來穿山甲)、食肉目(貓、果子狸、狐狸、狗、貉)、奇蹄目(馬)、偶蹄目(豬、野生雙峰駝、羊駝、牛、山羊、綿羊)和翼手目(小棕蝠、棕果蝠),並且這些物種的ACE2可以介導SARS-CoV-2假病毒進入細胞;同時,研究還發現SARS-CoV RBD除了可以結合上述17個物種ACE2外,還可以結合小鼠(齧齒目)的ACE2,表明SARS-CoV的宿主受體範圍可能與SARS-CoV-2不同。該研究也排除了一些SARS-CoV-2的潛在中間宿主,包括齧齒目(豚鼠、大鼠、小鼠)、翼手目(馬鐵菊頭蝠、中華菊頭蝠、菲菊頭蝠)、食蟲目(西歐刺蝟)、非洲獸總目(小馬島蝟)、和雞形目(雞),這為尋找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提供了重要線索。

目前已有多個證據表明貓可以感染SARS-CoV-2,值得注意的是,老虎和獅子(屬於貓科)也被報導可以感染SARS-CoV-2,這些結果說明貓科動物在SARS-CoV-2的傳播中可能扮演著重要角色。本研究解析了SARS-CoV-2 RBD與貓ACE2複合體的冷凍電鏡結構,發現SARS-CoV-2 RBD結合貓ACE2的方式與結合人ACE2相似,但至於貓是否為SARS-CoV-2的中間宿主仍需進一步的研究。

圖註:SARS-CoV-2 的潛在中間宿主

中科院微生物所王奇慧研究員、嚴景華研究員及清華大學王宏偉教授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微生物所博士生仵麗麗、安徽大學和微生物所聯合培養碩士生陳茜、澳門大學博士生劉科芳及清華大學王家博士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本項目得到高福院士的大力支持。該工作得到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1-020-00210-9

相關焦點

  • 高福等人聚焦新冠跨物種傳播機制:病毒如何結合蝙蝠ACE2
    高福等人聚焦新冠跨物種傳播機制:病毒如何結合蝙蝠ACE2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12-23 15:13 來源:澎湃新聞
  • 新冠病毒如何跨種傳播?中國團隊試驗了26個物種後發現……
    然而,其跨種傳播過程或中間宿主目前尚不清楚。近日,國際學術期刊《細胞發現》(Cell Discovery)在線發表了一項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清華大學團隊聯合完成的研究,題為「Broad host range of
  • 新冠病毒如何跨種傳播?中國團隊試驗26個物種,找到重要線索
    新冠病毒(SARS-CoV-2)是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原體,此前已有研究提出,SARS-CoV-2可能起源於蝙蝠,除感染人外,還可以感染貓、狗、老虎和水貂等。然而,其跨種傳播過程或中間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 新冠如何跨種傳播?中國團隊試驗26個物種 貓等宿主引關注
    新冠病毒(SARS-CoV-2)是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原體,此前已有研究提出,SARS-CoV-2可能起源於蝙蝠,除感染人外,還可以感染貓、狗、老虎和水貂等。然而,其跨種傳播過程或中間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 新冠如何跨種傳播?中國團隊試驗26個物種,貓等宿主引關注
    新冠病毒(SARS-CoV-2)是導致新冠肺炎(COVID-19)的病原體,此前已有研究提出,SARS-CoV-2可能起源於蝙蝠,除感染人外,還可以感染貓、狗、老虎和水貂等。然而,其跨種傳播過程或中間宿主目前尚不清楚。
  • 君實生物與中科院微生物所 擬合作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君實生物與中科院微生物所,擬合作開發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抗體療法具備多種優勢,能夠同時用於治療和預防;與痊癒病人血清相比,抗體可以通過工程化實現藥物量產,從而保證臨床大量應用。3月20日傍晚,君實生物(833330.OC、01877.HK)發布公告宣布,公司於近日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下稱「中科院微生物所」)籤訂項目合作協議,擬共同開發生產新型冠狀病毒中和抗體創新藥物。中和抗體是一種可通過中和或抑制病原體(例如病毒)的生物學活性來保護細胞免受侵害的治療性抗體。
  • Cell:在新冠肺炎患者和未感染者中發現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
    但在對抗SARS-CoV-2(新冠病毒)的作用中,T細胞的重要性還是個未知數。測量對新冠病毒的適應性免疫對於疫苗研發、了解新冠肺炎發病機理以及準確把控大流行至關重要。 北京時間5月15日,發表在《Cell》上的一篇新研究中,來自美國拉霍亞過敏和免疫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受感染的人體內含有針對新冠病毒的T細胞,可能有助於他們康復。而且,在一些從未被感染過的個體中也檢測到具有這些細胞防禦能力,很可能是因為他們以前感染過其他冠狀病毒。
  • 中科院微生物所施一:探索科研無人區,關注冰川凍土下古病毒
    施一是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最年輕的研究員之一,30歲即晉升為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其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生物科學專業,2006年至2011年,施一跟隨現中國疾控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高福在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進行碩博連讀。博士畢業後,施一曾作為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在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開展研究,2016年回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建立研究組。
  • 新成果!我校轉化醫學研究所在頂級期刊Cell發表新冠研究成果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1)00231-2新型冠狀病毒存在很多突變株,這些突變株感染力怎麼變化?是否會重新感染患者?當前疫苗對突變株是否存在抵抗性?
  • 石正麗與美國科學家發表研究,監測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
    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員和美國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主席彼得·達什亞克(Peter Daszak)教授團隊5月31日在科學預印版網站BioRxiv發表了關於蝙蝠冠狀病毒跨物種傳播的最新研究論文,這篇論文已經被《自然通訊》雜誌接受,並將於近期發表。
  • 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微生物所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盡全所之力,全力投入。 微生物所的科研攻關團隊,承擔了病毒溯源、變異模式、關鍵蛋白結構解析、抗體和疫苗等方面的研究任務,同時配合中國疾控中心,做好數據信息支撐任務。 因為這次疫情是春節前爆發,大家最近一直在加班,很多老師和同學都沒放假,頂在前線,堅守崗位,科技報國,共克時艱。
  • 【中國科學報】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還在繼續蔓延,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微生物研究單位,疫情發生以來,中科院微生物所在做些什麼呢?  就此,《中國科學報》採訪了該所領導和參與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的科學家。  《中國科學報》:微生物所在這次疫情中主要承擔了哪些任務?
  • 微生物所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
  • 「科學網」狙擊「新冠」,中科院微生物所有哪些進展
    微生物所副所長錢韋(法人代表):微生物所是打過「非典」型肺炎(SARS)和流感病毒感染戰役的一個研究所,也算是經歷過戰鬥的「老兵」。本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微生物所積極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按照中科院的部署,盡全所之力,全力投入。
  • Nature|新冠病毒水解酶結構!多種病毒抑制作用小分子!
    依賴RNA聚合酶)被認為是新冠病毒的兩大重要靶點。饒子和院士團隊在疫情發生以來通過與中科院上海藥物所蔣華良院士團隊、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楊海濤等組成的新冠病毒應急公關團隊就利用前期抗SARS藥物研究積累的經驗,開展抗2019-nCoV藥物研究。
  • 高福院士團隊在新冠病毒對蝙蝠ACE2跨種識別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表明,蝙蝠是MERS-CoV,SARS-CoV,HCoV-OC43, HCoV-229E,  HCoV-NL63等感染人的冠狀病毒的天然宿主。多項研究提示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是蝙蝠。新冠病毒能否結合蝙蝠ACE2並利用蝙蝠ACE2感染宿主細胞是重要的科學問題。
  • 新冠病毒可在貓或高溫高溼下傳播?看這些研究重塑我們的認知!
    新冠病毒一周進展報告 新冠病毒可在貓或高溫高溼下傳播? 看這些研究重塑我們的認知! 新冠病毒或不能感染男性生殖系統 4月4日,南京醫科大學劉雲等團隊在medRxiv 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共納入13例男性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其中12例康復,1例死亡。結果表明康復的12例患者精液樣本核酸檢測的SARS-CoV-2 RNA均為陰性;另一例死亡患者的睪丸活檢組織樣本經核酸檢測為病毒RNA陰性。
  • 新冠病毒最近的這幾個發現,可能會對新冠病毒的防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新冠病毒的跨物種的傳染的問題,雖然還沒有確切的證據所有被感染的物種都能回傳,但以目前的消息來看,至少對水貂養殖這塊的需要提高警惕。養殖人員最少得定期進行核酸檢測,每隻賣出去的水貂得有相應的記錄可追尋。
  • 中科院微生物所一新冠疫苗完成二期臨床試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3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今天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重慶智飛生物製品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製的新冠病毒重組亞單位疫苗Ⅰ/Ⅱ期臨床試驗揭盲結果日前出爐:揭盲結果符合預期,新冠病毒重組
  • 中科院微生物所王軍研究員奔赴武漢開展臨床致病機理研究
    3月14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病原微生物與免疫學重點實驗室王軍研究員奔赴武漢,將與武漢金銀潭醫院和中科院武漢病毒所進行合作,推動藥物等臨床合作,研究新冠病毒的臨床致病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