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4 瀟湘名醫

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與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人類癌症相關病毒。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的分子機制,並提供了EphA2可能作為γ皰疹病毒通用受體的證據,暗示了其它γ皰疹病毒有跨種傳播的風險。

KSHV和EBV具有廣泛的細胞嗜性,其中KSHV的靶細胞主要是B細胞和內皮細胞,EBV主要感染B細胞和上皮細胞。其細胞嗜性主要取決於病毒囊膜表面的糖蛋白H(gH)和糖蛋白L(gL)。gHgL直接或間接結合特異性受體後將受體信號傳遞給融合蛋白gB,啟動病毒與細胞的膜融合。Ephrin受體酪氨酸激酶A2(ephrin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A2, EphA2)可作為EBV入侵上皮細胞的受體,也可作為KSHV入侵內皮細胞的受體。然而,gHgL如何識別EphA2,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通過體外生化實驗,研究發現EphA2的配體結合結構域(Ligand binding domain, LBD)負責與gHgL結合,且KSHV gHgL與LBD之間的親和力高於EBV gHgL與LBD的親和力(17.5 nM vs 4.12 μM)。研究進一步分別解析KSHV及EBV gHgL與EphA2 LBD的複合物晶體結構,發現KSHV和EBV gHgL均是形成長棒狀的異源二聚體,gL位於棒狀結構末端與gH形成緊密結合;KSHV和EBV gHgL結合LBD的模式也非常相似,主要通過末端的gL與LBD結合。一方面gL的N端loop插入到LBD的疏水通道裡,另一方面gL的Lloop2和β2摺疊結合LBD的外周區域,形成較為穩定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分析發現,KSHV gHgL與LBD存在更大的相互作用面積及更多的相互作用數,是其親和力高於EBV gHgL的原因。研究進一步利用細胞融合實驗對關鍵結合位點進行了驗證。

圖1.KSHV和EBV gHgL分別與EphA2 LBD的複合物結構

此外,序列分析發現,KSHV和EBV gL上參與結合LBD的胺基酸在γ皰疹病毒中相對保守,具備相似的胺基酸性質,因此推測其它感染哺乳動物的γ皰疹病毒是否也利用EphA2作為受體。研究進一步從γ皰疹病毒不同屬中挑選了三種有代表性的病毒AIHV-1、EHV-2和MuHV-4進行驗證。細胞融合實驗證明這三種病毒的gHgL蛋白能結合宿主的EphA2,且AIHV-1和EHV-2的gHgL也能結合人的EphA2,提示這些病毒具備感染人的潛力。

圖2.EphA2可能是γ皰疹病毒的通用受體

該研究系統地研究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的分子機制,為中和抗體及抗病毒抑制劑的研發提供了理論指導,並發現其它γ皰疹病毒也可能利用EphA2作為受體,提示其它γ皰疹病毒具有跨種傳播的風險,為科學防控提供了理論依據。

高福、微生物所研究員嚴景華,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博士宋豪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大學和微生物所聯合培養博士生蘇朝、微生物所博士生仵麗麗為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人才專項等的資助。

論文連結

【來源:中國科學院科技產業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高福團隊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的分子機制,並提供了EphA2可能作為γ皰疹病毒通用受體的證據,暗示了其它γ皰疹病毒有跨種傳播的風險。研究進一步利用細胞融合實驗對關鍵結合位點進行了驗證。圖1.KSHV和EBV gHgL分別與EphA2 LBD的複合物結構此外,序列分析發現,KSHV和EBV gL上參與結合LBD的胺基酸在γ皰疹病毒中相對保守,具備相似的胺基酸性質,因此推測其它感染哺乳動物的γ皰疹病毒是否也利用EphA2作為受體。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的分子機制,並提供了EphA2可能作為γ皰疹病毒通用受體的證據,暗示了其它γ皰疹病毒有跨種傳播的風險。研究進一步利用細胞融合實驗對關鍵結合位點進行了驗證。圖1.KSHV和EBV gHgL分別與EphA2 LBD的複合物結構此外,序列分析發現,KSHV和EBV gL上參與結合LBD的胺基酸在γ皰疹病毒中相對保守,具備相似的胺基酸性質,因此推測其它感染哺乳動物的γ皰疹病毒是否也利用EphA2作為受體。
  • Nature子刊:高福/嚴景華/宋豪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獲得新進展
    該研究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的分子機制,並提供了EphA2可能作為γ皰疹病毒通用受體的證據,暗示了其它γ皰疹病毒有跨種傳播的風險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的分子機制,並提供了EphA2可能作為γ皰疹病毒通用受體的證據,暗示了其它γ皰疹病毒有跨種傳播的風險。KSHV和EBV gHgL分別與EphA2 LBD的複合物結構 此外,序列分析發現KSHV和EBV gL上參與結合LBD的胺基酸在γ皰疹病毒中相對保守,具備相似的胺基酸性質,因此推測其它感染哺乳動物的γ皰疹病毒是否也利用EphA2作為受體。
  • 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的分子機制,並提供了EphA2可能作為γ皰疹病毒通用受體的證據,暗示了其它γ皰疹病毒有跨種傳播的風險。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細胞融合實驗對關鍵結合位點進行了驗證。圖1. KSHV和EBV gHgL分別與EphA2 LBD的複合物結構此外,序列分析發現KSHV和EBV gL上參與結合LBD的胺基酸在γ皰疹病毒中相對保守,具備相似的胺基酸性質,因此推測其它感染哺乳動物的γ皰疹病毒是否也利用EphA2作為受體。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1.26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3、微生物所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4、力學所在頁巖特徵參數測試研究與應用中獲進展5、研究揭示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6、華南植物園在石斛花香物質香葉醇代謝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
  •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天津工生所等厭氧微生物氧還感應蛋白作用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4-12-15 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 >中氧還感應蛋白RSP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 微生物感染可能才是阿爾茲海默症的元兇?
    雖然,研究了幾十年,但是還是沒有搞清楚具體的致病機制,目前的主要認識是認為β澱粉樣蛋白聚集在大腦中形成的斑塊 但是沿著這個方向治療遇到了很多問題,所有藥廠針對幹擾蛋白斑塊開發的藥物幾乎全軍覆沒,這些治療方式並不能抑制疾病的進展。
  • 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被揭示
    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並改造皰疹病毒用於靶向治療。皰疹病毒是一類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病毒,在感染人體後能夠引發多種疾病,包括帶狀皰疹、出生缺陷、多種免疫系統疾病以及癌症。
  • 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研究獲進展
    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9-11-29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仇華吉團隊、南方科技大學王培毅團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團隊以及微生物所施一團隊,在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微生物燃料電池產電機制研究獲進展
    微生物燃料電池(Microbial fuel cell, MFC)是一種以產電微生物為陽極催化劑將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在廢水處理和新能源開發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研究揭示病毒糖蛋白與細胞受體複合體結構
    來自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Binding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glycoprotein D to nectin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微生物底物利用策略和驅動機制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的碳轉化過程決定農田土壤碳循環特徵及肥力功能,但對該過程中微生物參與策略和代謝周轉驅動機制對碳截獲的控制作用尚不清楚。研究發現,從細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決定微生物群落對葡萄糖的動態利用特徵。在細菌群落中,隸屬於富營養菌的變形菌門和放線菌門對活性底物的利用能力,顯著高於寡營養菌的酸桿菌門和綠彎菌門。葡萄糖的不斷加入未改變不同營養類型細菌的底物利用策略。
  • 中國科大揭示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圖)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5月30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劉雲濤博士、畢國強教授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以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
  • 科學家:皰疹病毒、披衣菌…微生物可能導致失智
    微生物可能造成老年人出現具有致命影響的失智症,如今這套理論已經獲得部分科學家支持。(Getty Images)多年前曾有醫學研究指出,微生物可能造成老年人出現具有致命影響的失智症,如今這套理論已經獲得少數科學家支持。這些科學家也認為,微生物可能導致失智的理論,應該獲得更多尊重,也應該收到更充裕的研究經費,畢竟循腦部病變路線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研究,經過多年探索之後,還是沒能為這項疾病找到有效解藥。
  • 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微生物所在PD-1糖基化修飾與抗體藥物作用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近年來,學界在以PD-1/PD-L1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治療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獲進展。PD-1是一個高度糖基化的免疫分子,腫瘤的發生發展常伴隨糖基化修飾的異常,且PD-1的N-糖基化位點在人群中存在一定多態性。
  • 脈衝射頻技術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研究進展
    隨著PRF在臨床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其鎮痛機制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在應用脈衝射頻技術治療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過程中,存在如何選擇治療時機、選用何種方法進行穿刺定位、射頻參數描述不規範、如何更好利用PRF治療PHN等問題。 國內外學者對脈衝射頻的研究也多針對上述問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