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揭示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圖)

2020-12-06 安徽網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5月30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劉雲濤博士、畢國強教授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以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並可望改造皰疹病毒用於靶向治療。

人類I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DNA通道蛋白的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圖片創作:王國燕、馬燕兵)

皰疹病毒是一類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病毒,在感染人體後能夠引發多種疾病,包括帶狀皰疹、出生缺陷、多種免疫系統疾病以及癌症。皰疹病毒包括囊膜、中間體蛋白層、核衣殼和基因組四層結構,其中核衣殼通常被視為一個正二十面體,其上有一個獨特的DNA通道,是病毒基因組進出的地方。由於缺乏病毒基因組和衣殼DNA通道的高分辨結構,人們對於病毒粒子的基因組包裝過程知之甚少。

在皰疹病毒生命周期中,最關鍵的過程之一就是將DNA剪切酶「召集」到衣殼獨特的DNA 通道上,識別、包裝和切割雙鏈DNA,最終產生含有基因組的病毒粒子。當病毒基因組在病毒衣殼內裝滿後,會發出某種信號,從而切除冗餘的DNA以完成組裝。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套特殊算法,利用冷凍電鏡獲得了皰疹病毒衣殼上DNA通道的原子解析度結構以及大部分基因組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發現病毒基因組具有左手超螺旋的纏繞方式和一個無序核心,並且揭示了病毒基因組包裝信號的傳導方式和基因組如何通過衣殼DNA通道。

該研究展示了皰症病毒完整的非對稱結構,獲得了第一個真核生物病毒的DNA通道原子模型,也是第一次探測到DNA在通道裡的扭曲狀態。審稿人評論說:「作者採用最前沿的局部分類方法對皰疹病毒結構的完美解析,堪稱高分辨冷凍電鏡三維重建的匠心力作。」

畢國強介紹說,通過理解皰疹病毒DNA轉運和基因組包裝信號獲取和傳遞的基本規則,一方面有望針對性地用於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另一方面這些發現有助於對皰疹病毒進行改造,使其成為更實用的載體工具,並用於腫瘤靶向治療或大腦神經環路示蹤等。

據悉,該研究是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國家研究中心集成影像中心的又一裡程碑式成果。集成影像中心是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為推進交叉學科發展而建設的創新研究與公共技術平臺,經過近十年發展,率先在國內建立了完善的多尺度、多模態顯微成像的技術方法與平臺,並培養了多位掌握前沿交叉學科技術的青年科學家。近年來,在高分辨冷凍電鏡、冷凍電鏡斷層重構原位成像、光電關聯顯微成像、光學超分辨活細胞成像、跨尺度螢光顯微三維重構成像等前沿技術的發展達到了國際領先或一流水平,並在應用前沿顯微成像技術解析生物大分子高分辨結構、神經突觸超微結構與全腦功能圖譜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陳牧

相關焦點

  • 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被揭示
    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並改造皰疹病毒用於靶向治療。皰疹病毒是一類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病毒,在感染人體後能夠引發多種疾病,包括帶狀皰疹、出生缺陷、多種免疫系統疾病以及癌症。
  • 饒子和院士團隊解析皰疹病毒包裝的動態過程
    圖為皰疹病毒衣殼裝配的高解析度結構,解決了領域內20多年的爭議。皰疹病毒科病毒是雙鏈DNA(double strands DNA, dsDNA)病毒,主要分為α皰疹病毒、β皰疹病和γ皰疹病毒三個亞科。其中有9種皰疹病毒能引起人類的多種疾病,並且皰疹病毒作為傳染性病毒在世界各地都有很高的感染率,以單純皰疹病毒為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1月數據顯示,全球50歲以下的人群約有42億(約80%)感染單純皰疹病毒。皰疹病毒一旦感染便終身攜帶,目前尚無法根治。
  • 我國解析人類皰疹病毒6B型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畢國強教授課題組與同行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6B型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 中國科大成功解析人類皰疹病毒6B型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畢國強課題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課題組與華東師範大學研究員梅曄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6B型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 科學家研究單純皰疹病毒基因組的冷凍電鏡結構
    他們提出了單純性皰疹病毒1型病毒粒子的頂端入口和包裝基因組的低溫電鏡結構。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5月29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為更好地定義單純皰疹病毒1型基因組組織和包裝的結構基礎,研究團隊開發了連續的局部分類和對稱鬆弛方法,來處理1型單純皰疹病毒粒子的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冷凍電鏡)的圖像,使他們能夠分離和重構偽二十面體衣殼內的異源對稱和不對稱元素。
  • 高福團隊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與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人類癌症相關病毒。
  • 微生物所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與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人類癌症相關病毒。
  • 研究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科學家首次解析出單純皰疹病毒1型的DNA包裝機制!
    圖片來源:G. Wang, Y. Ma and J.研究者Yun-Tao Liu博士說道,病毒的結構往往高度對稱,傳統的3-D重建技術能夠利用這種對稱性來可視化病毒,但缺點是我們看不到偏離這種對稱性的特殊結構,這項研究中,讓我們驚訝的是,我們所採用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看到HSV-1病毒顆粒及大部分病毒DNA基因組的特殊結構。
  • 鄧紅雨課題組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特別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以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該研究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皰疹病毒是一個古老的病毒家族,在進化過程中發展出多種策略,抑制宿主的天然免疫反應,以成功地感染細胞並建立持續的潛伏感染。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與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人類癌症相關病毒。
  • 中國科學家揭開首個EB病毒核衣殼的原子結構
    因此,揭示EBV核衣殼組裝的機制或有望幫助設計新型的抗病毒藥物。相比EBV的醫學重要性,對其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樣本製備困難的阻礙,這使對它的研究遠遠落後於其它人類皰疹病毒:比如人類巨細胞病毒(HCMV)、單純皰疹病毒(HSV)和卡波西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
  • 中國科學家揭開首個EB病毒核衣殼的原子結構
    與其它皰疹病毒一樣,作為γ-皰疹病毒亞科的成員,EBV具有典型的三層結構,即外層脂質雙層膜、內核衣殼和中間膜結構,核衣殼的組裝是感染性病毒顆粒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因此,揭示EBV核衣殼組裝的機制或有望幫助設計新型的抗病毒藥物。
  • 生物物理所揭示皰疹病毒免疫逃逸及宿主天然免疫調節的分子機制
    病原體,尤其是病毒,是否操縱這種調控過程?逃逸或拮抗宿主天然免疫,是否有利於病毒自身的複製?這其中的分子機制是什麼?近期,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紅雨課題組鑑定出一個負調節STING和MAVS介導的天然免疫反應的宿主蛋白磷酸酶PPM1G,並解析了卡波西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利用間質蛋白ORF33挾持PPM1G,進行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 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與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人類癌症相關病毒。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與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人類癌症相關病毒。
  • Nature子刊:高福/嚴景華/宋豪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獲得新進展
    (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與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人類癌症相關病毒
  • Nat Commun:為何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在人類機體中會長期潛伏?
    2018年4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倫敦大學學院和伊拉斯姆斯大學的科學家通過研究闡明了誘發水痘和帶狀皰疹的病毒為何會在人類細胞中保持多年的休眠狀態。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文獻閱讀|新冠病毒基因組結構與調控機制
    新冠病毒屬於RNA病毒冠狀病毒屬,目前大多數研究關注的是病毒蛋白的結構與功能,而對於RNA基因組元件的了解還很少。冠狀病毒基因組RNA具有保守的5『和3』非翻譯區(UTR),此外還具有程序性核糖體移碼假結,能夠實現ORF1通讀,翻譯出病毒多聚體蛋白。這些特殊的RNA結構在病毒生命周期中都發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