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單純皰疹病毒基因組的冷凍電鏡結構

2020-12-04 科學網

科學家研究單純皰疹病毒基因組的冷凍電鏡結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7/18 16:29:21

加州大學Z. Hong Zhou研究團隊取得一項新突破。他們提出了單純性皰疹病毒1型病毒粒子的頂端入口和包裝基因組的低溫電鏡結構。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19年5月29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為更好地定義單純皰疹病毒1型基因組組織和包裝的結構基礎,研究團隊開發了連續的局部分類和對稱鬆弛方法,來處理1型單純皰疹病毒粒子的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冷凍電鏡)的圖像,使他們能夠分離和重構偽二十面體衣殼內的異源對稱和不對稱元素。該課題組研究人員提出了病毒唯一的頂端入口,基因組末端和衣殼內纏繞在一個無序dsDNA核心上的有序的dsDNA線圈的原位結構。該團隊鑑定出了覆蓋於病毒粒子頂端入口的觸手狀螺旋和一個球形複合物,此類結構從未在在噬菌體中被觀察到過,這表明在dna包裝過程中,皰疹病毒具有特異性的適應性。最後,他們建立的頂端入口元素的原子模型揭示了五重相關衣殼是如何適應十二聚體入口所帶來的的對稱性不匹配的(二十面體病毒中一個長期存在的謎),並為基因組包裝中可能涉及的dna序列識別和頭部感知通路提供了信息。這項工作展示了如何去解決一個大型真核病毒對稱不匹配的元素,並提供了對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機制的深入認識。

據了解,皰疹病毒是帶有包膜的病毒,在人類中普遍存在,並與多種疾病有關,包括唇皰疹、先天缺陷和癌症。它們的特徵都是一個三角化數(T)等於16的高度密封的偽二十面體衣殼,裡面緊密包裹病毒的雙鏈DNA (dsDNA)基因組。皰疹病毒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關鍵過程包括將一個ATP驅動的末端酶招募到一個唯一的頂端入口,以識別、包裝和切割多聯體雙鏈DNA,最終生成一個密閉的、含有基因組的病毒粒子。雖然這個過程已經在雙鏈DNA噬菌體上獲得研究驗證,而且皰疹病毒與其也有一些相似之處,但是由於缺乏基因組組裝機制的高解析度的原位結構,因此大大阻礙了需要在一個集成環境下和多因子緊密配合才能完成的基因組組裝多步反應的闡明。
 

附:英文原文

Title: Cryo-EM structures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portal vertex and packaged genome

Author: Yun-Tao Liu, Jonathan Jih, Xinghong Dai, Guo-Qiang Bi, Z. Hong Zhou

Issue&Volume: Volume 570 Issue 7760, 13 June 2019

Abstract: Herpesviruses are enveloped viruses that are prevalent in the human population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diverse pathologies, including cold sores, birth defects and cancers.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a highly pressurized pseudo-icosahedral capsid—with triangulation number (T) equal to 16—encapsidating a tightly packed double-stranded DNA (dsDNA) genome. A key process in the herpesvirus life cycle involves the recruitment of an ATP-driven terminase to a unique portal vertex to recognize, package and cleave concatemeric dsDNA, ultimately giving rise to a pressurized, genome-containing virion. Although this process has been studied in dsDNA phages—with which herpesviruses bear some similarities—a lack of high-resolution in situ structures of genome-packaging machinery has prevented the elucidation of how these multi-step reactions, which require close coordination among multiple actors, occur in an integrated environment. To better define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genome packaging and organization in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 we developed sequential localized classification and symmetry relaxation methods to process cryo-electron microscopy (cryo-EM) images of HSV-1 virions, which enabled us to decouple and reconstruct hetero-symmetric and asymmetric elements within the pseudo-icosahedral capsid. Here we present in situ structures of the unique portal vertex, genomic termini and ordered dsDNA coils in the capsid spooled around a disordered dsDNA core. We identify tentacle-like helices and a globular complex capping the portal vertex that is not observed in phages, indicative of herpesvirus-specific adaptations in the DNA-packaging process. Finally, our atomic models of portal vertex elements reveal how the fivefold-related capsid accommodates symmetry mismatch imparted by the dodecameric portal—a longstanding mystery in icosahedral viruses—and inform possible DNA-sequence recognition and headful-sensing pathways involved in genome packaging. This work showcases how to resolve symmetry-mismatched elements in a large eukaryotic virus and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herpesvirus genome packaging.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19-1248-6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248-6

相關焦點

  • 從病毒研究談起,聊聊冷凍電鏡及背後的HPC
    科學家們是如何研究病毒的關於病毒,這是一類沒有細胞結構的簡單的特殊生物,它們的結構基本相似,一般由蛋白質的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核酸)組成。病毒如何觀察?針對病毒做結構研究,就少不了在微觀世界對病毒本身進行觀察和成像。
  • 大事記:冷凍電鏡的發展歷程-結構生物學研究利器
    ·亨德森,表彰他們以很高的解析度確定了溶液裡生物分子的結構,發展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冷凍電子顯微鏡,簡稱冷凍電鏡(Cryo-EM),在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中有很大的用處,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它獲得樣品的電子顯微圖像,重構出蛋白質或材料樣品的三維結構。冷凍電子顯微學解析生物大分子及細胞結構的基本過程包括樣品製備、電子顯微鏡成像、圖像處理及結構解析等幾個基本步驟。
  • 中國科大成功解析人類皰疹病毒6B型近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畢國強課題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課題組與華東師範大學研究員梅曄合作,利用高分辨冷凍電鏡單顆粒分析技術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6B型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 深圳聯合研究團隊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觀測到滅活新冠病毒真貌
    日前,深圳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南方科技大學強強聯手組成聯合研究團隊,於2020年1月27日成功分離出病毒株,完善了實驗室病毒擴增、純化及滅活技術,並綜合應用間接免疫螢光法 (IF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基因組序列與譜系分析多種方案核實和確認滅活的新冠病毒。
  • 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冷凍電鏡結構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或prion疾病是一類致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朊病毒蛋白(PrP)在體內發生錯誤摺疊而引起,影響包括人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
  • 中國科大揭示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圖)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5月30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劉雲濤博士、畢國強教授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以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
  • 冷凍電鏡技術如何革新生物學
    其中,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大大降低了結構解析的難度,提高了結構解析的速度。通過冷凍電鏡技術,研究人員可以揭示許多之前未能知曉的生物分子細節,幫助人們揭秘眾多的生物學現象。 文/張凱銘 李珊珊 2020年,在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公布之後的幾個月內,重組表達的刺突糖蛋白、核蛋白的部分結構已被解析。
  • 冷凍電鏡三維分子成像國際研討會舉行—資訊—科學網
    會議旨在加強我國生物冷凍電鏡領域與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生物冷凍電鏡高技術人才及年輕後備人才,加強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實力,並藉助大會的舉辦將國家蛋白質中心這一平臺打造成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生物冷凍電鏡領域人才交流與合作、科研探索與創新的實踐基地。 隨著人類基因組的全序列測序完成,蛋白質、蛋白質複合體、細胞器和細胞的研究成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前沿和焦點。
  • 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關鍵機制被揭示
    人類Ⅰ型單純皰疹病毒(HSV-1)DNA通道蛋白的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5月30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劉雲濤博士、畢國強教授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解析了人類皰疹病毒基因組包裝的關鍵機制及病毒的DNA基因組結構,有助於預防和控制皰疹病毒引發的多種疾病,並改造皰疹病毒用於靶向治療。皰疹病毒是一類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的病毒,在感染人體後能夠引發多種疾病,包括帶狀皰疹、出生缺陷、多種免疫系統疾病以及癌症。
  • 新冠病毒為何更易傳染?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
    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為何更強?科學家用「火眼金睛」的冷凍電鏡技術,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原因——新冠病毒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必須找到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而每個受體好比是一把「鎖」,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而後進入細胞內部。
  • 冷凍電鏡牛X在哪裡?5位科學家說:它徹底「消滅」了結構生物學
    近幾年,冷凍電鏡在生物物理,特別是結構生物學領域掀起了一輪新的革命。尤其在近三四年來,依靠冷凍電鏡技術,很多具有非常重要生物學功能的生物大分子複合物的三維結構得到解析。所以說冷凍電鏡技術徹底改變了結構生物學的研究方式。冷凍電鏡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就是它徹底地「消滅」了結構生物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 新冠病毒傳染性為何更強?冷凍電鏡圖破解答案
    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為何更強?科學家用「火眼金睛」的冷凍電鏡技術,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原因——新冠病毒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必須找到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而每個受體好比是一把「鎖」,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而後進入細胞內部。
  • 冷凍電鏡+清華大學=7篇Cell、Nature、Science
    ;同時還報導了NPC1與伊波拉病毒GPcl蛋白複合體6.6埃解析度的冷凍電鏡結構,為理解NPC1介導伊波拉病毒入侵的分子機制提供了分子基礎。  9月21日,清華大學研究小組在Nature雜誌上發表了最新論文,首次報導了迄今為止解析度最高的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呼吸體的冷凍電鏡三維結構。清華大學楊茂君教授和高寧研究員是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
  •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聚合酶L蛋白冷凍電鏡結構研究獲進展
    SFTSV屬於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纖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陽病毒屬(Banyangvirus),是一種分節段的負鏈RNA病毒,其基因組包含L、M、S三個節段,分別編碼RNA聚合酶、糖蛋白、核蛋白及非結構蛋白。迄今為止,對SFTSV的感染、轉錄、複製機制的了解並不十分清楚。RNA聚合酶是病毒生命周期的關鍵蛋白,主要行使基因組轉錄和複製的功能。
  • 冷凍電鏡技術揭示生物分子細節(科技大觀)
    如今,科學家在透射電子顯微鏡之上發明了冷凍電鏡,實現了生物分子「近原子級」的解析度,讓人類終於可以一窺究竟生物分子是如何執行其功能。在過去幾年裡,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逐漸成為結構生物學的重要研究工具。冷凍電鏡技術的三位先驅者,也憑藉對冷凍電鏡技術的開拓和持續推進,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 遠古巨型病毒復活 電鏡成像解密感染機制
    現實中也有很多人選擇在死前將自己冷凍,等待未來的復活。雖然以目前的科技人類還無法做到從冷凍中復甦,但是對於某些遠古微生物,即使經過幾萬年的時光,也同樣可以重新恢復生命力。2014年,科學家在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冰芯採集到一種體型巨大的病毒。這種被命名為闊口罐病毒的巨型病毒在凍土中保存了三萬年依然具有感染能力。
  • 中國科學家揭開首個EB病毒核衣殼的原子結構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解析了EB病毒(EBV)核衣殼的首個完整原子模型。與其它皰疹病毒一樣,作為γ-皰疹病毒亞科的成員,EBV具有典型的三層結構,即外層脂質雙層膜、內核衣殼和中間膜結構,核衣殼的組裝是感染性病毒顆粒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步驟。
  • 未來篇 | 冷凍電鏡,能否「飛入尋常百姓家」?
    因此,科學家們一邊在慶祝新的解析度記錄的誕生,一邊在想方設法讓冷凍電鏡變得更快、操作更簡便、價格更親民,希望它能夠成為「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分析工具。X射線晶體衍射依然是解析蛋白質結構的主要手段。只要能夠獲得高質量的蛋白晶體,X射線晶體衍射獲得的蛋白質結構解析度要高於冷凍電鏡。
  • 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未來
    Glaeser 於1974 年提出了冷凍電鏡技術,並且用於實驗研究。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冷凍電鏡技術已經成為研究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強有力手段。冷凍電鏡本質上是電子散射機制,基本原理就是把樣品凍起來然後保持低溫放進顯微鏡裡面,利用相干的電子作為光源對分子樣品進行測量,透過樣品和附近的冰層,透鏡系統把散射信號轉換為放大的圖像在探測器上記錄下來,最後進行信號處理,得到樣品的三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