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聚合酶L蛋白冷凍電鏡結構研究獲進展

2021-01-13 生物谷



2010年,我國首次發現了一種新的致病性病毒病原——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它能感染人導致嚴重的發熱和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疾病,致死率為5%-30%。SFTSV屬於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纖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陽病毒屬(Banyangvirus),是一種分節段的負鏈RNA病毒,其基因組包含L、M、S三個節段,分別編碼RNA聚合酶、糖蛋白、核蛋白及非結構蛋白。迄今為止,對SFTSV的感染、轉錄、複製機制的了解並不十分清楚。

RNA聚合酶是病毒生命周期的關鍵蛋白,主要行使基因組轉錄和複製的功能。布尼亞病毒聚合酶L蛋白(L protein)由多個功能結構域組成,共同完成基因組合成過程。拉克羅斯病毒(La Crosse virus, LACV)聚合酶是第一個被解析的分節段負鏈RNA病毒的L蛋白結構,通過加入5』和3』vRNA,闡釋了聚合酶蛋白與底物RNA的結合位置與作用模式,但因為缺少cap-binding domain(CBD),阻礙了對不同結構域之間協作機制的探究。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婁智勇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鄧菲課題組合作在國際微生物學雜誌《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L protein elucidates the mechanisms of viral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L蛋白的結構解析闡明了病毒的轉錄起始機制》)的文章,成功解析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聚合酶L蛋白(SFTSV-L)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這是目前報導的首個節段型負鏈RNA病毒單一肽鏈聚合酶全長蛋白結構,初步解析SFTSV-L進行RNA轉錄起始的結構與功能作用機制。

研究解析的SFTSV-L結構整體解析度3.4埃,除柔性較大的C端外,其它部分解析度均在4埃以內。L蛋白由2049個胺基酸組成,包含核酸內切酶(endonuclease, endoN)、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和CBD三個保守的功能結構域和其特有的blocker(榫卯結構)和lariat(套索結構)(圖1)。RdRp是整體結構的核心部分。

與其他分節段負鏈RNA病毒聚合酶結構相比,SFTSV-L的endoN與CBD的空間位置恰好相反,且endoN與CBD的活性位點朝向相同方向(圖2),阻止以「cap-snatching」(抓帽)的方式從宿主mRNA切割獲得帽子結構。基於這一結構特徵,該結構所處的構象為「preinitiation」(轉錄起始前)狀態。

CBD行使與宿主成熟帽子結構結合的功能,活性口袋是由保守芳香族胺基酸組成的空腔。在SFTSV-L結構中,CBD活性位點被blocker基序遮蔽,尤其是頂端1843位的 Arg finger結構插在活性位點內部,造成帽子結構結合的空間位阻。因此,CBD和blocker發生構象變化是聚合酶蛋白從「preinitiation」向「elongation」(延伸)變化的重要變構過程(圖3)。

lariat是SFTSV-L的C端的特有結構,與endoN、Linker、PA-C-Like、RdRP core和arm結構域相結合(圖4),使得整個SFTSV-L處在穩定的閉合構象,它的鬆動是其它結構域發生構象變化的前提。

基於結構分析和相關生化驗證,合作組揭示了節段型負鏈RNA病毒轉錄起始的機制,並提出轉錄完整過程的模型(圖5)。首先,lariat發生鬆動,使得endoN順時針90°旋轉,同時blocker和CBD發生構象變化使CBD的活性中心暴露,與宿主帽子結構結合。此時,endoN沿空間X軸旋轉180°,其活性中心面向CBD活性中心,切割得到成熟primer,隨後primer被運送至RdRp催化中心,開始鏈的延伸。隨著延伸的進行,一方面產物被送出,帽子結構遠離CBD,CBD再次被blocker結合,另一方面為防止endoN對產物的降解,它會逆時針旋轉180°,使其活性中心再次背向CBD,同時lariat恢復至初始位置,為下一輪合成做準備。

SFTSV-L全長結構的解析不僅填補了分節段負鏈RNA病毒聚合酶結構生物學上的缺失,還進一步闡明轉錄起始過程中所發生的構象變化。該研究對深入探索病毒基因組合成機制起到重要作用,同時為抗病毒抑制劑的開發提供了理論支持。(

生物谷

Bioon.com)

相關焦點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治療途徑
    新華社武漢10月13日電(記者譚元斌)攻克致死率極高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取得重大進展,我國科研人員發現治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的有效途徑。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彭珂研究組與肖庚富研究組聯合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劉瑋研究團隊聯合攻關,發現鈣離子通道抑制劑貝尼地平等能夠在細胞水平顯著抑制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的入侵及病毒基因組的複製。
  • 研究揭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
    新華社武漢8月15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為其臨床治療方案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參考。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彭珂課題組、肖庚富課題組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劉瑋團隊合作,通過運用臨床病人樣本轉錄組和定量蛋白質組的多維組學方法,研究了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他們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與疾病進程和致死結局高度相關,而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誘發的線粒體損傷可能與炎症反應的發生有關。
  • 天津大學王濤課題組研究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誘導細胞...
    本站訊(通訊員 武璇)嚴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FTSV)是一種2010年在中國首次被發現的蜱傳病毒,在我國、韓國、日本及越南多有分布。其感染者常出現急性發熱,伴有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胃腸功能紊亂等症狀,嚴重的患者(7%-12%)會發展到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SFTSV非結構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 NSs)對幹擾素具有拮抗作用,可抑制宿主細胞的天然抗病毒反應,是SFTSV的重要毒力因子。
  • 研究發現鈣離子通道抑制劑能治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 related fatality(《鈣離子通道抑制劑降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致死率》)的研究論文。
  • 【科技前沿】饒子和/婁智勇/鄧菲首次解析了分段負義RNA病毒聚合酶...
    分段的負義RNA病毒(sNSRVs)編碼單多肽聚合酶(L蛋白)或異三聚體聚合酶複合物,以吞噬用作轉錄引物的宿主信使RNA帽結構,並催化RNA合成。」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血小板減少症伴隨著重度發燒的症候群病毒(SFTSV)L蛋白的全長冷凍電鏡結構,解析度為3.4Å:L蛋白包含三個功能部分的原子模型(核酸內切酶,RNA依賴性RNA聚合酶和帽結合結構域)和兩個結構域(具有阻斷劑基序的臂結構域和羧基末端套索結構域)。
  • 馬鞍山市疾控中心提醒: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進入高發季節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馬鞍山市人民政府發布微信號消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是由新型布尼亞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本病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染,急性期患者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急性起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重者持續高熱,可達40℃以上,伴乏力、明顯食慾缺乏、噁心、嘔吐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症狀。絕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較重且發展迅速,可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根據馬鞍山市往年監測數據顯示,4~10月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高發期,人們外出及上山勞動,暴露機會增大,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 中國科學家解析朊病毒蛋白澱粉樣纖維冷凍電鏡結構
    研究人員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細胞型朊蛋白向病理型朊病毒蛋白結構轉變的分子機制,為發展新的基於朊病毒蛋白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奠定了基礎。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冷凍電鏡結構傳染性海綿狀腦病(TSE)或prion疾病是一類致死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由朊病毒蛋白(PrP)在體內發生錯誤摺疊而引起,影響包括人在內的多種哺乳動物。
  •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防控工作研討會在安徽休寧順利舉辦
    自2010年明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SFTS)病因以來,我國基本掌握了該病的流行特徵,建立了實驗室檢測體系,患者病死率明顯降低,但疫情形勢仍呈顯著的波動性,引起流行區群眾的憂慮和有關領導及輿論的關注。
  • 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十大進展
    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  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
  • 合肥疾控提醒: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進入發病高峰期
    據合肥在線消息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是由新布尼亞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5月21日,合肥市疾控中心發布提醒,目前,該病的流行季節從3月至11月,4-6月份為發病高峰。通過蜱蟲叮咬和接觸患者血液和血性分泌物使人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 武漢病毒所等獲得草魚呼腸孤病毒衣殼內部的核酸和聚合酶複合物結構
    該研究利用200kV加速電壓的冷凍電鏡與對稱失配三維重構技術解析了水生呼腸孤病毒/草魚呼腸孤病毒近原子分辨的完整結構,包括病毒顆粒外部雙層二十面體對稱的衣殼和衣殼內部非二十面體對稱的聚合酶、輔助蛋白及病毒核酸結構,精確闡述了聚合酶及其複合物與核酸、衣殼蛋白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及精細的結構信息,研究了該病毒衣殼蛋白通過構象變化來協調聚合酶的複製與轉錄狀態切換的機制
  • 微生物所在流感病毒聚合酶調控RNA合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首先利用昆蟲細胞表達系統,成功純化得到高純度聚合酶蛋白並在體外證明其具有生理活性;然後利用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解析了D型流感病毒聚合酶複合體的近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  為了深入研究流感病毒聚合酶合成RNA的分子機制,研究人員利用冷凍電鏡三維重構技術,解析了D型流感病毒聚合酶與不同RNA啟動子結合的近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
  • 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代表性的高致病性病原體,可通過蜱蟲叮咬或人與人之間接觸傳播,引起發熱、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胃腸道症狀、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臨床症狀
  • 【重磅】冷凍電鏡Cryo-EM解析出新冠病毒首個S蛋白的近原子解析度...
    、擴增過程及傳播途徑,同時,使用冷凍電鏡解析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pike glycoprotein, S蛋白)結構是助力疫苗與抗病毒藥物研發的關鍵所在。McLellan教授團隊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聯合在預印版網站bioRxiv上發表了首篇使用冷凍電鏡解析新冠病毒S蛋白的研究文章。Jason Mclellan團隊通過冷凍電鏡Cryo-EM技術,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的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加深了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
  • 合肥疾控提醒:7月重點預防新冠肺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7月上中旬合肥仍處於梅雨季節,潮溼悶熱,中下旬還要面對高溫酷暑,7月3日,合肥市疾控中心發布提醒,本月市民應重點預防新冠肺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等蟲媒傳染病、腸道傳染病和食源性疾病。
  •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系統發育分析揭示新的重組事件與遷移路線 | VS推薦
    (點擊閱讀原文)作者:吳曉麗,李明月,張豔芳,梁博雲,史君明,方耀輝,蘇正元,李蒙蒙,張文靜,徐玲,王君,吳巧麗,唐霜,王華林,張濤,彭程,鄭昕,鄧菲,沈姝  單位:1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病毒資源中心2 中國科學院大學
  • 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研究獲進展
    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9-11-29 微生物研究所 【字體:大(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結構領域取得新進展,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衣殼(Capsid)的高解析度電鏡三維結構,並鑑定出多種關鍵的衣殼蛋白,為非洲豬瘟疫苗研發和疫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 最新進展|湖南師範大學PNAS上發文,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
    RNA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解決了以前從未確定的複雜病毒機器中的一些不對稱結構的問題,並且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像大多數其他dsRNA病毒一樣,水泡病毒RNA聚合酶催化內衣殼內RNA加鏈的合成,這是病毒後代複製的關鍵過程。在這裡,我們提出了RNA聚合酶與其輔因子蛋白和水泡病毒內的基因組RNA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在我們的結構中已經解決了以前從未確定的複雜病毒機器中的一些不對稱結構,並且揭示了聚合酶、輔因子蛋白和dsRNA之間的關鍵相互作用。
  • Nature、Science和Cell三大期刊低溫電鏡解析蛋白結構重大研究
    第一篇文章報導了通過單顆粒冷凍電子顯微技術(冷凍電鏡)解析的酵母剪接體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第二篇文章在此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詳細分析,闡述了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杭婧和萬蕊雪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這一研究成果具有極為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