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國首次發現了一種新的致病性病毒病原——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它能感染人導致嚴重的發熱和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疾病,致死率為5%-30%。SFTSV屬於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白纖病毒科(Phenuiviridae)班陽病毒屬(Banyangvirus),是一種分節段的負鏈RNA病毒,其基因組包含L、M、S三個節段,分別編碼RNA聚合酶、糖蛋白、核蛋白及非結構蛋白。迄今為止,對SFTSV的感染、轉錄、複製機制的了解並不十分清楚。
RNA聚合酶是病毒生命周期的關鍵蛋白,主要行使基因組轉錄和複製的功能。布尼亞病毒聚合酶L蛋白(L protein)由多個功能結構域組成,共同完成基因組合成過程。拉克羅斯病毒(La Crosse virus, LACV)聚合酶是第一個被解析的分節段負鏈RNA病毒的L蛋白結構,通過加入5』和3』vRNA,闡釋了聚合酶蛋白與底物RNA的結合位置與作用模式,但因為缺少cap-binding domain(CBD),阻礙了對不同結構域之間協作機制的探究。
近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婁智勇課題組與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鄧菲課題組合作在國際微生物學雜誌《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上發表題為Structure of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L protein elucidates the mechanisms of viral transcription initiation(《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L蛋白的結構解析闡明了病毒的轉錄起始機制》)的文章,成功解析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聚合酶L蛋白(SFTSV-L)原子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這是目前報導的首個節段型負鏈RNA病毒單一肽鏈聚合酶全長蛋白結構,初步解析SFTSV-L進行RNA轉錄起始的結構與功能作用機制。
研究解析的SFTSV-L結構整體解析度3.4埃,除柔性較大的C端外,其它部分解析度均在4埃以內。L蛋白由2049個胺基酸組成,包含核酸內切酶(endonuclease, endoN)、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和CBD三個保守的功能結構域和其特有的blocker(榫卯結構)和lariat(套索結構)(圖1)。RdRp是整體結構的核心部分。
與其他分節段負鏈RNA病毒聚合酶結構相比,SFTSV-L的endoN與CBD的空間位置恰好相反,且endoN與CBD的活性位點朝向相同方向(圖2),阻止以「cap-snatching」(抓帽)的方式從宿主mRNA切割獲得帽子結構。基於這一結構特徵,該結構所處的構象為「preinitiation」(轉錄起始前)狀態。
CBD行使與宿主成熟帽子結構結合的功能,活性口袋是由保守芳香族胺基酸組成的空腔。在SFTSV-L結構中,CBD活性位點被blocker基序遮蔽,尤其是頂端1843位的 Arg finger結構插在活性位點內部,造成帽子結構結合的空間位阻。因此,CBD和blocker發生構象變化是聚合酶蛋白從「preinitiation」向「elongation」(延伸)變化的重要變構過程(圖3)。
lariat是SFTSV-L的C端的特有結構,與endoN、Linker、PA-C-Like、RdRP core和arm結構域相結合(圖4),使得整個SFTSV-L處在穩定的閉合構象,它的鬆動是其它結構域發生構象變化的前提。
基於結構分析和相關生化驗證,合作組揭示了節段型負鏈RNA病毒轉錄起始的機制,並提出轉錄完整過程的模型(圖5)。首先,lariat發生鬆動,使得endoN順時針90°旋轉,同時blocker和CBD發生構象變化使CBD的活性中心暴露,與宿主帽子結構結合。此時,endoN沿空間X軸旋轉180°,其活性中心面向CBD活性中心,切割得到成熟primer,隨後primer被運送至RdRp催化中心,開始鏈的延伸。隨著延伸的進行,一方面產物被送出,帽子結構遠離CBD,CBD再次被blocker結合,另一方面為防止endoN對產物的降解,它會逆時針旋轉180°,使其活性中心再次背向CBD,同時lariat恢復至初始位置,為下一輪合成做準備。
SFTSV-L全長結構的解析不僅填補了分節段負鏈RNA病毒聚合酶結構生物學上的缺失,還進一步闡明轉錄起始過程中所發生的構象變化。該研究對深入探索病毒基因組合成機制起到重要作用,同時為抗病毒抑制劑的開發提供了理論支持。(
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