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系統發育分析揭示新的重組事件與遷移路線 | VS推薦

2021-02-12 中國病毒學英文版

(點擊閱讀原文)

作者:

吳曉麗,李明月,張豔芳,梁博雲,史君明,方耀輝,蘇正元,李蒙蒙,張文靜,徐玲,王君,吳巧麗,唐霜,王華林,張濤,彭程,鄭昕,鄧菲,沈姝  

單位:

1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病毒資源中心

2 中國科學院大學

3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感染與免疫研究所傳染病科

摘要: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病毒(SFTSV)會引起人類嚴重的發熱性疾病,最初在中國的中部和東部省份,以及後來在日本和韓國發現了該病毒。湖北省是中國中部主要的SFTS流行地區之一。這項研究報告了2017年從湖北省患者中分離出11株新的SFTSV毒株。基於包括該新毒株在內的SFTSV片段的完整編碼序列,進行了廣泛的系統發育分析。本研究表明,目前湖北省有五種不同基因型的SFTSV在流傳,SFTSV毒株有15種重排模式,並且每種基因型的SFTSV相關的遷移途徑較之前更為複雜。與之前報導湖北省SFTSV的進化事件獨立於其他流行地區相比,本研究發現湖北省參與了更多的SFTSV的進化事件。同時本研究通過比較每種基因型內的SFTSV序列同一性和不同基因型間的SFTSV序列(以基因型C1作為代表性毒株)同一性,發現SFTSV毒株的進一步分化。隨後分析SFSTV毒株蛋白胺基酸在基因型,毒株或簇上存在的差異,分析可能與SFTSV毒株/基因型的不同生物學活性有關。總之,我們分析了湖北省SFTSV系統發育進化的現狀,並討論了與SFTSV進化相關的可能事件。為深入了解SFTSV進化提供了基礎,引起人們在未來研究中選擇適當的SFTSV毒株的關注。

圖1 SFTSV進化樹分析(加粗黑色虛線為本文中分離的11株SFTSV)。

圖2 SFTSV潛在重組事件分析。

圖3 不同SFTSV基因型在中國、日本和韓國的遷移路線圖。

圖4 SFTSV分離株基因組序列相似性比較。

圖5 SFTSV不同基因型胺基酸突變熱點圖。(A) RdRp、(B) GP和(C) NSs蛋白。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
    新華社武漢8月15日電(記者譚元斌)我國科研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機制,為其臨床治療方案的開發提供了理論參考。記者15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了解到,該所彭珂課題組、肖庚富課題組與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劉瑋團隊合作,通過運用臨床病人樣本轉錄組和定量蛋白質組的多維組學方法,研究了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的致病機制。他們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炎症反應與疾病進程和致死結局高度相關,而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感染誘發的線粒體損傷可能與炎症反應的發生有關。
  •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治療途徑
    新華社武漢10月13日電(記者譚元斌)攻克致死率極高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取得重大進展,我國科研人員發現治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的有效途徑。近期,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生物安全大科學研究中心)彭珂研究組與肖庚富研究組聯合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劉瑋研究團隊聯合攻關,發現鈣離子通道抑制劑貝尼地平等能夠在細胞水平顯著抑制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的入侵及病毒基因組的複製。
  •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聚合酶L蛋白冷凍電鏡結構研究獲進展
    2010年,我國首次發現了一種新的致病性病毒病原——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它能感染人導致嚴重的發熱和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疾病,致死率為5%-30%。
  • 研究發現鈣離子通道抑制劑能治療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 related fatality(《鈣離子通道抑制劑降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致死率》)的研究論文。
  • 馬鞍山市疾控中心提醒: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進入高發季節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據馬鞍山市人民政府發布微信號消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是由新型布尼亞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本病主要通過蜱蟲叮咬傳染,急性期患者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急性起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重者持續高熱,可達40℃以上,伴乏力、明顯食慾缺乏、噁心、嘔吐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症狀。絕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患者病情較重且發展迅速,可因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根據馬鞍山市往年監測數據顯示,4~10月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高發期,人們外出及上山勞動,暴露機會增大,感染的可能性增大。
  • 天津大學王濤課題組研究發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誘導細胞...
    本站訊(通訊員 武璇)嚴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FTSV)是一種2010年在中國首次被發現的蜱傳病毒,在我國、韓國、日本及越南多有分布。其感染者常出現急性發熱,伴有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胃腸功能紊亂等症狀,嚴重的患者(7%-12%)會發展到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SFTSV非結構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s, NSs)對幹擾素具有拮抗作用,可抑制宿主細胞的天然抗病毒反應,是SFTSV的重要毒力因子。
  • 合肥疾控提醒: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進入發病高峰期
    據合肥在線消息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是由新布尼亞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5月21日,合肥市疾控中心發布提醒,目前,該病的流行季節從3月至11月,4-6月份為發病高峰。通過蜱蟲叮咬和接觸患者血液和血性分泌物使人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防控工作研討會在安徽休寧順利舉辦
    自2010年明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SFTS)病因以來,我國基本掌握了該病的流行特徵,建立了實驗室檢測體系,患者病死率明顯降低,但疫情形勢仍呈顯著的波動性,引起流行區群眾的憂慮和有關領導及輿論的關注。
  • 合肥疾控提醒:7月重點預防新冠肺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7月上中旬合肥仍處於梅雨季節,潮溼悶熱,中下旬還要面對高溫酷暑,7月3日,合肥市疾控中心發布提醒,本月市民應重點預防新冠肺炎、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等蟲媒傳染病、腸道傳染病和食源性疾病。
  • ...金寨縣確實有居民被蜱蟲叮咬後出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例...
    官方闢謠】 據澎湃新聞,7月10日下午,針對網友稱當地出現因蜱蟲叮咬導致登革熱死亡病例一事,安徽六安市衛健委和金寨縣古碑鎮相關部門均向記者回應稱,金寨縣確實有居民被蜱蟲叮咬後出現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例,該病會傳染並非引發或傳播登革熱。據金寨縣人民政府官網7月9日發布消息稱,今年4月以來,該縣先後發生23起蜱蟲叮咬入院治療病人,並導致5人死亡。
  • 武漢病毒所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infection(《定量蛋白質組學研究揭示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反應參與發熱伴血小板症候群病毒的感染過程》)。該工作通過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首次系統地繪製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FTSV)感染後宿主蛋白的調控圖譜,並進一步揭示了SFTSV的感染過程依賴於宿主細胞未摺疊蛋白質反應(unfold protein response, UPR)的輔助。  SFTSV是近年來流行於中國、韓國、日本等多地的一種新發蜱傳布尼亞病毒,確診感染病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致死率可達30%。
  • 信陽又現蜱蟲咬人事件,出現發熱症狀有生命危險
    目前出現發熱症狀,來醫院排查新冠,結果得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網友稱:親戚被蜱蟲咬了,導致血小板計數,白細胞數,低的嚇人!小編在網上查詢類似事件發現被蜱蟲咬傷後有不少人得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蜱蟲叮刺人引發疾病機理(資料圖片)蜱蟲的個人防護和處理(資料圖片)據悉,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SFTS)是一種經蜱蟲傳播、由新布尼亞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 彭珂課/肖庚富/劉瑋合作揭示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的潛在致病機制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SFTS)是一種在東亞地區傳播流行的病毒性新發傳染疾病,由新型蜱傳布尼亞病毒(SFTSV)感染引起。該病起病急驟,臨床病死率高(12%-50%),目前尚無針對SFTSV的有效疫苗,亟需深入解析SFTSV感染的致病機理,為臨床治療方案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重症患者血小板減少處理共識|血小板|重症|患者|血栓|治療|藥物|...
    採血時血流不暢容易造成血小板破壞,血標本儲存時間過長或低溫儲存均可激活血小板,造成假性血小板減少。血小板的正常直徑約1.5~3μm,巨血小板的直徑>7μm,常見於巨大血小板症候群、血小板無力症、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等。血液分析儀法通常依據細胞大小進行計數,故識別巨血小板也容易出現錯誤,造成假性血小板減少。
  • 血小板數量減少與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病毒有關
    產生了抗體的血小板常常會孤立,然後在脾臟中被毀掉,而肝臟和網狀內皮髓質系統在血小板的隔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羅馬尼亞醫藥大學Magda B descu學者指出,在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抗磷脂症候群、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炎、伊文思症候群)、骨髓增生性症候群、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感染乙型、C型肝炎病毒、巨細胞病毒, 或是感染愛滋病毒的情況下,常常發生二次ITP,妊娠或藥物可以誘導二次ITP。
  • 武漢病毒所在尼亞病毒免疫炎症調節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是布尼亞病毒目(Bunyavirales)代表性的高致病性病原體,可通過蜱蟲叮咬或人與人之間接觸傳播,引起發熱、血小板及白細胞減少、胃腸道症狀、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臨床症狀
  • 引發血小板減少的三大原因
    臨床上導致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比較多的,最常見的導致血小板減少的原因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增生異常症候群、白血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的血小板減少,對於血小板減少的患者來講,需要積極的尋找病因是什麼,今天小編來總結一下有哪些原因會引發血小板減少?
  • 37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
    37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 今年,江蘇37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家住南京市王女士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就診後,發現自己竟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今年以來,她是江蘇省人民醫院接診的第37位感染者。
  • 發現噬血細胞症候群?這要從那天的血小板複查中說起
    同醫生進行探討,鑑於,患兒發熱大於7天,外周血2系血細胞減少,甘油三酯升高和低纖維蛋白原血症,血清鐵蛋白:1359ng/ml,建議臨床醫生考慮,患兒可能繼發噬血細胞症候群,請他們完善骨髓穿刺和Nk細胞活性檢測,臨床醫生同意了我的建議,並完善了相關的檢查。三天後骨髓報告結果出來,沒有發現異常。
  • 專家共識 | 發熱伴肺部陰影鑑別診斷
    發熱伴肺部陰影在臨床很常見,可由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中多種病因引起,因此,對於發熱伴肺部陰影的患者首先應鑑別其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