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
今年,江蘇37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家住南京市王女士到江蘇省人民醫院就診後,發現自己竟感染了「新型布尼亞病毒」。今年以來,她是江蘇省人民醫院接診的第37位感染者。
新型布尼亞病毒
「新型布尼亞病毒」是2010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分離並確認的一種病毒。該病毒引起的疾病被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症候群。
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及多器官功能損害,該病輕症患者多可自愈,重症患者常表現為多臟器功能障礙甚至多臟器功能衰竭。專家稱,蜱蟲叮咬是該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
因此,驚蟄以後,夏季這段時間,蜱蟲滋生活動頻繁,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者病例數也明顯增加。並且人傳人同樣存在可能,此前就發生過通過患者血液或黏膜接觸方式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播的案例。
警惕高致死新型布尼亞病毒
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案和疫苗,病死率高,正在農村緩慢擴散,醫學界高度關注。
病毒分類:RNA病毒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病毒(SFTSV)為單股負RNA 病毒,屬於布尼亞病毒科,白蛉病毒屬,又稱新型布尼亞病毒。
臨床特徵:無特異臨床特徵致死率高
SFTSV感染人體後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SFTS),這是一種新出現的自然疫源性傳染病,2011年由我國學者首先分離到病原體。SFTS 無特異性臨床表現及體徵,臨床主要表現包括發熱、外周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胃腸道不適,嚴重者可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截至 2016 年,我國累計發病人次7419例,致死率很高,為10%~25.7%,在日韓致死率超過30%,初步研究表明,50歲及50歲以上患者的死亡率較高,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
傳播途徑:尚不明確
該病毒目前傳播途徑尚不十分明確,但很可能與蜱蟲叮咬有關,為人畜共患病,已在山羊,牛,馬和豬體內發現同源病毒。部分患者發病前有明確的蜱蟲、壁蚤叮咬史,但也有人傳人病例報導(可能通過血液或體液傳播)。目前,該病毒主要分布在我國湖北、河南、安徽、山東、遼寧、江蘇等地,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有報導。
疫苗:
目前尚無可預防SFTSV傳播的疫苗。
來源:健康時報、微博三思逍遙
(聲明:「京九晚報」微信公眾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或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