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季節去戶外玩,露胳膊露腿時除了做好防曬,還要謹防飛蟲叮咬。如果碰到了不明飛蟲的叮咬,可千萬別圖一時爽快用手拍打,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一隻小蟲會給你帶來什麼樣的悲慘體驗。
安吉63歲的洪師傅(化名)前段時間就遭了殃,持續發燒的他被確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經過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全力救治才有驚無險地撿回一條命。讓他遭罪的竟是小小一隻蜱蟲。
種菜回來高燒嘔吐腹瀉農家老漢這是怎麼了?洪師傅是村裡出了名的「勞碌命」,前段時間,高溫炙烤大地,他還堅持要去家附近的山腳種菜,在勞作過程中,意外被蜱蟲叮咬了一口。儘管很快就把蜱蟲處理掉了,但之後的幾天洪師傅卻出現了高燒不止的症狀。「整個人還打寒顫,又發燒又發抖,我們開始以為是太陽下曬中暑了,休息幾天就好的。」可連續燒了一周,洪師傅不僅沒退燒,體溫高達39℃,還出現了噁心嘔吐、腹瀉等現象,每天都要腹瀉5-6次,這才被家人送到當地醫院救治。
檢查發現他的白細胞總數、血小板總數等指標均低於正常值,在排除了新冠肺炎感染可能性後,當地醫院進行了對症治療,洪師傅的體溫恢復正常,嘔吐腹瀉也有所緩解,但卻開始出現牙齦出血、血小板持續下降等症狀。為了進一步治療,家屬聽從醫生的建議,急忙轉診至浙大一院。
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竟是這隻蟲子在作怪蜱蟲叮咬、高燒、出血……在浙大一院,經過感染科醫生的緊急會診,初步鎖定了「嫌疑對象」:新型布尼亞病毒。果不其然,對洪師傅的病毒核酸檢測發現RNA陽性,折磨了他將近一周的正是這種病毒,而元兇就是那隻早就被處理掉的蜱蟲。
「這個病毒最早就是在河南的蜱蟲中發現的。」浙大一院感染病科專家介紹,新型布尼亞病毒是2010年中國疾控中心從蜱蟲中毒者體內分離出來的一種新型病毒,蜱蟲本身是不帶病毒的,但當它從其他帶病的動物身上感染了病毒就成了隱形的炸彈,「蜱蟲叮咬是主要的傳播方式之一。」
洪師傅被收治到感染病科住院治療,醫生對其進行了針對性的抗病毒治療。「當時他已經出現牙齦出血,如果血小板繼續進行性下降,會加重出血,引發其他臟器出血,如果不及時控制,後果非常嚴重。」
經過一周的抗病毒治療,洪師傅的白細胞、血小板等指標恢復正常,出血情況也得到了控制,已經治癒出院了。「我們農村裡幹活被蟲咬麼很正常的,哪裡知道這次會這麼嚴重。」洪師傅十分後怕地說道。
蜱蟲叮咬是最主要傳染方式出現這些症狀請警惕野外遊玩一定做好防護措施與我們所熟知的非典、新冠肺炎等病毒不一樣,新型布尼亞病毒是一種出血熱病毒,屬於布尼亞病毒科。「這種病毒在野生動物身上多見,因此戶外的草叢、灌木叢中的蟲類,比如蜱蟲、蚊蟲、跳蚤等,常常成為病毒傳播媒介。」專家解釋,蜱蟲長期寄生在不同動物身上,當蜱蟲攜帶了這種病毒後,叮咬了豬、牛、羊、貓、狗、雞等宿主,這些家禽也就成為了中間宿主,但它們通常不會發病,當其他蟲類從這些動物身上吸了血之後再叮咬了人體,就會把病毒傳給人群。
除了蟲叮咬,臨床病例中還發現新型布尼亞病毒存在人傳人的現象。「患這種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屍體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導致感染。」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曾接診過一家六口,因家中長者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去世,貼身護理的家人也不幸染病。通常,患者感染病毒後多表現為發熱、出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等症狀,「新型布尼亞病毒會造成骨髓抑制,導致出血,該病的死亡患者中約有三分之一是由於胃腸道、顱內或其他臟器出血。」專家解釋,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起病急,患者體溫多在38℃以上,一些重症患者可達40℃以上的持續高熱,最長可達10天以上。除了發熱、出血,噁心嘔吐、乏力胃口差、腹脹腹瀉等也是常見的病症。大多數新型布尼亞病毒患者經過抗病毒治療可以治癒,但重症、危重症患者還可能出現心臟等多臟器功能衰竭,甚至休克,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也高達60%至70%。
蜱蟲一般在4月到10月出沒,當前正是它的活躍期,在森林、灌木叢、開闊牧場、草原、山地等環境中都很常見。專家提醒,喜歡野外遊玩的人群儘量避免在草地、樹林等地長時間坐臥、玩耍,出行時最好穿長袖衣服、紮緊褲腿、不穿涼鞋,做好防蚊防蟲措施。
如果被蜱蟲叮咬,不要強行捏拽取出蜱蟲,容易造成蜱蟲口器前肢等斷裂留在體表引發過敏及感染,應用酒精等塗在蜱蟲頭部,讓其自行鬆口脫落,或者前往醫院處理。「我們建議持續高燒患者尤其要警惕,不能想自己熬一熬就過去了,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排查。」
通訊員 | 王蕊 胡梟峰
【來源:都市快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