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羊城派記者 王俊
都說玩物喪志,可有人玩鳥險些喪命!日前,深圳一女子出國旅行回來竟然由120直接送到了醫院,一度病情危重住進了ICU。原來,她患上了罕見的「鸚鵡熱」,好在醫生準確判斷,及時救治才逐漸穩定。
今年37歲的李女士本想趁著空閒到法國開啟一段浪漫之旅,沒想到旅途期間出現發熱、咳嗽、流涕、腹瀉等症狀,在國外就醫吃藥後不見緩解,還越來越嚴重。8日晚上,她回到深圳,立即由120救護車送到了中大八院。
急診接診後發現患者呼吸衰竭,肺部CT檢查更不容樂觀。抽血結果提示嚴重低鉀血症、低蛋白血症,流感抗原(A+B)檢測陰性。因流感發病高峰期,病情進展迅速,李女士很快被收入ICU(重症監護室)。
法國是著名的浪漫之都,廣場上白鴿滿天飛,餵鴿子成了一道風景,是不是鴿子惹的禍?李女士說,旅遊期間並未接觸、餵養鴿子,但症狀確與人流感、禽流感很像,醫生初步考慮病毒感染可能性大。
中大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李浩介紹,入院後立即採集了李小姐的樣本進行病原體監測,然而對於首先考慮的甲型、乙型流感抗原檢測,2次皆為陰性,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輪狀病毒、軍團菌、立克次體等多種呼吸道常見病毒和細菌也均呈陰性。也就是說,這可能不是「常規病」。
中大八院副院長兼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彤教授查看患者後,憑藉豐富的臨床經驗,再次詢問發現患者家中飼養了鸚鵡。王彤教授立即指示予纖支鏡治療行肺泡灌洗以進行高通量基因檢測,進一步明確病原體。11日晚基因檢測結果果然與王彤教授推測相符:呼吸道分泌物內找到鸚鵡熱病原體基因。找到「元兇」後,開展針對性藥物治療,患者病情逐漸穩定。
何為「鸚鵡熱」?
王彤教授介紹,「鸚鵡熱」是一種由鸚鵡熱衣原體引起並由鸚鵡等鳥類傳播的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這種鸚鵡熱衣原體存在於鸚鵡、金絲雀等鳥類的羽毛與糞便中,人如果吸入這些鳥類的羽毛或糞便的塵埃,就容易發病。
「鸚鵡熱」的潛伏期一般為7至14天。感染了鸚鵡熱後,患者會全身不適,疲憊無力,體溫會高達39至40℃,伴有劇烈頭痛、咽喉痛及全身肌痛、胸痛並有咳嗽等症狀。
王彤提醒,家中養了小鳥的人士必須小心,一旦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經常感冒、咳嗽、低燒、胸悶、氣促,又反覆遷延不愈,那麼就要考慮是否患上了「養鳥病」。
來源 | 羊城派
責編 | 文俏
審籤 | 鄭宗敏
實習生 |梁曉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