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還是挺後怕的,沒想到被蟲子咬了幾口,差點要了命呀……」寧波的劉大媽因為連續高熱來到了醫院就診。
前些天,身體一向健健朗的劉大媽,突然開始反覆發熱,體溫最高達40℃以上,全身乏力酸痛,伴噁心、嘔吐,一連5天都是這樣。當地醫院發熱門診立即對劉大媽進行了新冠肺炎檢測,結果為陰性,同時給予抗生素等輸液治療,但她的病情絲毫未見好轉,於是家人將她緊急送到寧波市醫療中心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就診。
發熱門診醫生再次篩查了新冠肺炎病毒,結果還是陰性,此時患者的血液檢測提示:白細胞及血小板均明顯下降,於是立即聯繫感染科收住入院。在仔細詢問了病情後,原來劉大媽在發病前有被蟲子叮咬過的病史。
劉大媽在老家種了一片茶園,去山上茶園勞作是她每日必做的事情,在半個月前才忙好農活來寧波的兒子家中。就在來寧波的前幾天,她在工作中突然感覺脖子被「蟲子」叮咬了一下,當時以為是被林子裡的蚊蟲叮咬,並沒有放在心上,簡單塗抹了「風油精」後就沒有在意。
感染科許爛漫主任接診後,仔細查體看了劉大媽身上的皮膚,在脖子處、腳踝、小腿等多處都發現了一個個紅色的小點,部分已經結痂。
結合患者有「蟲子叮咬史」及目前發熱、乏力、噁心嘔吐、白細胞及血小板減少、肝功能損害等臨床表現,許主任首先考慮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引起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該病多為蜱蟲叮咬所致。當醫生將劉大媽的血液樣本送檢後,果不其然,結果顯示:新型布尼亞病毒核酸檢測陽性。
經過幾天的積極治療後,劉大媽體溫、消化道症狀逐漸恢復,目前已經出院。
目前研究普遍認為蜱蟲為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的主要傳播媒介。在我省,舟山、台州、溫州、寧波等地均有病例報導。多發生在植被茂盛的丘陵地帶和農村山區。發病的主要高峰期是5-7月,9月是次高峰期,這與農作勞動的季節性具有一致性。
多數病例有發熱、乏力、消化道症狀、肌肉酸痛和淋巴結腫大等臨床症狀,血液檢測提示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病情危重者可發生休克、呼吸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等多臟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目前尚無特異性的抗病毒治療,臨床上主要為對症支持治療。全國平均死亡率為5.3%,在部分流行地區該病的死亡率高達30%。如果及時發現,早期治療,多數患者可以痊癒。
夏天悶熱的天氣,潮溼的環境,肥沃的綠植,簡直是蚊蟲們的天堂。除了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外,我們還需要警惕其他蚊蟲叮咬所致的蟲媒傳染病。
登革熱由登革熱病毒引起,主要由花斑蚊叮咬所致,該病流行季節為每年5-10月份,傳播迅速,發病率高,容易出現暴發流行。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關節痛,發病後3-6天有皮疹出現。嚴重者會出現皮膚出血、鼻出血、牙齦出血、嘔血、黑便、腦出血等,病情嚴重惡化可造成死亡。
恙蟲病又名叢林斑疹傷寒,是由恙蟲病立克次體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鼠類為主要傳染源,恙蟎叮咬後傳播疾病。臨床表現為高熱、毒血症淋巴結腫大等。
據李惠利醫院東部院區感染科許爛漫主任介紹,夏季正是蚊蟲叮咬的高發季節,大部分叮咬發生在樹林、低矮灌木叢等處,常叮咬部位是頭部、耳後、腋下、腹股溝、四肢等皮膚裸露的部位。預防蚊蟲叮咬,是疾病防控的重要環節。山區、丘陵、林區地帶的居民、工作者,以及到這些地區戶外旅行的遊客,在勞動、旅遊時,應當注意個人防護,選擇長衣長褲,儘量不要穿涼拖鞋,外露的皮膚上塗抹驅避劑。
如若發現被蜱蟲叮咬,不要硬拽,以防其嘴上倒刺深入體內,正確的做法是先用酒精塗抹,再用鑷子取出(記住不可用手直接觸碰),或立即就近至醫院處理傷口。若在牆面或地面發現蜱蟲,不要用手直接接觸,甚至擠破,要用鑷子或其他工具夾取然後燒死,如不慎皮膚接觸蜱蟲,尤其是蜱蟲擠破後的流出物,要進行酒精消毒。
醫生提醒到,一旦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全身不適、消化道症狀等,要及早就診,第一時間告知醫生近期有無在田間、森林、草地活動,對早期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近日,浙江義烏姑娘小王(化名)洗臉時,發現自己右眼皮上長了一粒小小的黑痣。愛美的她便在朋友的陪同下,來到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四醫院皮膚科。
「醫生,我想把這粒痣點了,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長出來的。」小王告訴浙大四院皮膚科主任 劉倫飛醫生,她以前並沒有發現自己眼皮上還有痣,這是最近幾天突然看見的。
小王的這粒痣長在右側眉毛下方,靠近鼻梁的位置,很小,大約1-2毫米左右。
劉醫生先用手機手電筒打光看了看,發現了這粒黑痣有些端倪。
劉醫生說:「這粒痣的邊緣不規則,呈鋸齒狀,一般正常的痣,邊緣都是相對光滑的,要麼是圓形,要麼是橢圓形。 」
於是劉醫生拿出放大鏡,再仔細一看,不得了,這哪裡是一粒痣,這是一隻蟲啊!
「看上去,蟲子的腳還在細微地動,我也有點吃驚。 」
在專業的皮膚鏡下,劉醫生確定小王眼皮上的這粒小黑痣,是一條活蟲!但具體是什麼蟲子,劉醫生說沒見過,之後他也詢問了義烏市疾控部門,也沒人知曉。
好端端的,臉上怎麼會有蟲呢?
小王這才想起來,之前陪家人去爬山,山上樹木茂盛,很有可能就是那時候,蟲子飛到了臉上,一直附在了皮膚上。而自己因為不痛不癢,沒有任何身體不適,才以為這是新長的一粒小黑痣。
最終劉醫生幫小王把小蟲取了,並做了消毒。
劉醫生告訴記者,最近因為被蟲子咬傷的患者增多,大家到野外戶外,要留個心眼。儘量穿長袖長褲,束緊袖領及褲腳,也可在裸露的皮膚上塗抹驅避劑。
「春夏兩季,天氣熱,大家穿得涼快,手臂、腿部暴露在外面,就讓蟲子'有機可乘'。每年夏天,隱翅蟲接觸性皮炎並不少見。還有蜱蟲、恙蟲等,被咬後如果感染了傳染病,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
蜱蟲主要叮咬皮膚較薄、不易被搔抓的部位,如頸部、耳後、大腿內側、腋窩等。蜱蟲體積較小,口器刺入皮膚後會吸血。吸血後的蜱蟲體積可脹大幾倍至幾十倍。
蜱蟲是多種細菌和病毒的傳染媒介,被蜱蟲叮咬後,容易引發皮膚紅腫、疼痛等皮膚過敏症狀,同時也可能感染它所攜帶的病菌。
在我國,從4月到10月都是蜱蟲的活躍時間,植被茂盛的樹林、牧場、草叢都可能有它的身影。一旦被蜱蟲咬傷不要強行拔出,要及時就醫。
隱翅蟲體內有一種強酸毒液,被隱翅蟲叮咬後,皮膚會發癢、腫痛,嚴重的還會引發皮炎,水皰。
一旦發現隱翅蟲落在皮膚上,不要直接把它拍死在皮膚上,而應把它彈走。隱翅蟲是一種趨光性的昆蟲,夜間管好紗窗,避免飛進家中。
劉醫生說,最近幾年,被恙蟲叮咬的患者比較少,這些患者都有同一個特點:皮膚上有一個焦痂。
恙蟲病首發症狀是高熱,除了眼睛紅,會有皮膚紅腫、四肢麻痺、噁心嗜睡等。
流程編輯:tf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