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康復後會再感染?恆河猴試驗:不僅不會還能免疫

2021-01-09 網易新聞

當地時間3月14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不會發生再感染」(尚未經同行評議),首次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回答了「康復後是否會再次感染」問題。

研究團隊認為,這項研究的結果表明,初次新冠感染可以保護後續暴露,這對疾病的預後有參考價值,並對疫苗設計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恆河猴模型再次感染未成功這一點提示,目前出院患者的「復陽」不可能是由於再感染所致,需要考慮更複雜的問題來找出原因。

據估計,自2月以來,廣東省和其他地區約有14%的出院病人出院後檢測結果呈陽性,這些患者不得不返回醫院繼續進行觀察。患者從最初感染中恢復後是否有「復發」或「再感染」的風險?這一疑問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秦川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主要從事實驗病理學研究,是研究所神經退行性疾病課題組負責人,創建了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模型、我國最大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資源庫、比較醫學技術平臺和國家傳染病動物模型技術平臺。並在長期從事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研製、疾病機理研究與藥物開發等模型應用中,開創了醫學比較醫學學科。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的2004年和2014年,秦川團隊先後建立SARS-CoV感染和MERS-CoV感染的恆河猴模型。

此前的2月18日,科技部生物中心在北京組織召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動物模型的鑑定會,對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構建的轉基因小鼠模型和恆河猴模型分別進行了鑑定。

試驗設計和樣品採集,Dpi為初次感染試驗後,Dpr為再次感染試驗後。

研究團隊此次使用了4隻成年恆河猴(編號M1-M4,3-5千克,3-5歲)來幫助解決這一關鍵問題。這4隻猴子通過氣道接種了50%組織細胞感染劑量(TCID50)新冠病毒,研究團隊採集了它們體重、體溫、X射線、抽樣血清、鼻/咽/肛拭子和所有主要組織數據。

縱向跟蹤臨床症狀、病毒複製和免疫反應。

初次感染後,4隻猴子中的3隻顯示出體重減輕,範圍在200克至400克之間,但4隻猴子均未觀察到所有動物直腸溫度的變化。其他臨床症狀如食慾下降、呼吸頻率增加和彎腰駝背的萎靡症狀在初次感染後短暫出現。

接下來,研究團隊沿著感染後的時間軸測定了它們在呼吸道和肛門拭子中的病毒載量。鼻拭子和咽拭子的病毒載量在感染後3天(Dpi)達到最高水平(平均約6.5 log10 RNA拷貝/毫升),然後自然下降。同樣,肛門拭子的病毒載量在感染後3天時達到4.5 log10 RNA拷貝/毫升的峰值,然後在感染後14天時下降到無法檢測到的水平。

縱向追蹤組織病理學和胸部X光。

為了確定新冠病毒感染猴子的病毒分布和組織病理學變化,在感染後7天時,研究團隊對M1猴子實施安樂死並剖檢。

M1猴子的鼻子(107-108拷貝/毫升)、咽(105-106拷貝/毫升)、肺(104-107拷貝/毫升)、腸道(104-106拷貝/毫升),脊髓(大約104拷貝/毫升)、心(大約104拷貝/毫升),骨骼肌(大約104拷貝/毫升)和膀胱(大約104拷貝/毫升) 這些部位都發現了新冠病毒複製。

經HE染色及新冠病毒spike蛋白抗體染色證實,病變主要發生在的肺內,表現為輕度至中度間質性肺炎,尤其肺泡間隔增厚、肺泡內巨噬細胞積累,肺泡上皮細胞退化、炎性細胞浸潤。

此外,感染後7天胸片顯示右肺上葉有不同程度的局部浸潤及間質標記,呈輕度至雙側磨砂玻璃樣混濁。

在對剩下3隻猴子的縱向追蹤中顯示,相比於感染後3天和7天,M2、M3和M4的特異性抗體水平在感染後14天、21天和28天水平顯著升高。

通過對剩下3隻猴子在初次感染後28天時體重、直腸溫度、鼻咽和肛門拭子病毒載量、胸部X光等的觀察,研究團隊認為,這3隻猴子已經從初次新冠病毒感染中恢復。類似符合目前的患者臨床出院評估標準(無臨床症狀和放射學異常,2次RT-PCR檢測結果陰性)。

隨後,研究團隊進行再次感染試驗。M3、M4兩隻猴子在初次感染後28天重新經氣道接種了相同劑量(1×106 TCID50)新冠病毒,M2猴子不再進行攻毒試驗成為對照組。

所有3隻猴子顯示均沒有體重減輕,但在再次暴露的2隻猴子中都觀察到體溫短暫升高。再次暴露新冠病毒後,鼻咽和肛門拭子中的病毒載量呈陰性。

相應地,M3猴子在再次暴露後(Dpr)5天被安樂死並剖解,以確認再次暴露後病毒複製和引起的組織病理學變化。

與初次感染7天時解剖的M1猴子相比,再次暴露後5天解剖的M3猴子所有組織均無病毒複製,肺組織無病理損傷、無病毒抗原。胸片顯示M4猴子在感染後5天時未見異常,與再次暴露前(初次感染後28天)相似。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他們的結果提示,感染新冠病毒的猴子在康復後不會再次感染同一病毒。縱向上看,這項研究中僅單次感染的猴子(M2)康復後也未出現復發現象。

論文中提到,據此前的一些研究,高水平的中和抗體對SARS-CoV感染有保護作用,但低水平的中和抗體更容易增強SARS-CoV感染,並觸發抗體依賴增強效應(ADE)。

這項研究表明,在初次感染21天和28天時,1:16 (M2, M4)和1:8 (M3)的抗體滴度具有中和作用。再次暴露後,M4的抗體滴度在再次暴露5天和14天時提高到1:40,而M3在再次暴露5天時保持了1:8相同的滴度。在這項研究中,再次暴露於新冠病毒的猴子身上沒有發現抗體依賴增強效應。

研究團隊認為,由於此次動物試驗的中和抗體與康復病人的中和抗體相當,這一發現將對評估疫苗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他們分析,從研究團隊目前對猴子的縱向研究來看,如果猴子在初次感染後的早期產生中和抗體,則不會發生再感染。這也就意味著,康復患者在建立了足夠的特異性抗體以產生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時,就不會再被傳染。

另一方面,在再次暴露的猴子身上,在所有主要組織中都沒有檢測到病毒複製,這意味著冠狀病毒可能不會存留很長時間。

研究團隊據此分析,對於出院患者檢測結果再次為陽性的現象,可能是由於出院前RT-PCR檢測結果為「假陰性」,也可能是由於患者雖然符合出院標準,但沒有完全恢復。因此,進一步完善診斷技術、抗體監測和下呼吸道樣本檢測是治癒新冠病毒感染的關鍵。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 李曦_NN2587

相關焦點

  • 新冠康復後會復發或再感染?恆河猴試驗:不僅不會,還能免疫
    當地時間3月14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不會發生再感染」(尚未經同行評議),首次利用非人靈長類模型回答了「康復後是否會再次感染」問題。
  • 恆河猴實驗表明:新冠康復後可能不會再次感染
    根據一項新研究,感染新冠病毒的猴子康復後不會再次感染,這表明群體免疫可能會發揮作用,科學家或許不用擔心感染者痊癒後的「復發」。  在這項研究中,中國的研究人員讓恆河猴感染冠狀病毒,讓它們恢復健康,並在最初感染的28天後再讓它們接觸病毒。結果顯示,這些猴子似乎已經發展出了保護機制,並沒有第二次感染。
  • 再論復陽:中科院恆河猴模型發現,康復後不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中科院恆河猴模型研究:康復後不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另一項研究則用恆河猴模型回答了「康復後是否會再次感染」的問題。7 天對其實施安樂死,並對屍體進行解剖,以了解新冠病毒在恆河猴體內的分布情況以及組織病理學變化。
  • 陳根:新冠「復陽」,是重複感染還是另有原因?
    迄今已有190多個國家發現確診病例,截至北京時間8月17日上午9時,全球已有超過2159萬人感染,已確認因該病毒而死亡的人數已超過77.3萬人。除了對疫情的防控,COVID-19患者痊癒後會不會復發或重複感染是很多人持續關心的問題。據上海市人民政府微信公眾號13日消息,上海市中山醫院發現一例吉林來滬就醫的新冠肺炎復陽病例。
  • 為什麼會復陽?因為新冠病毒會像愛滋和B肝一樣,長期寄生體內?
    -2 infected rhesus macaques,翻譯成中文為恆河猴感染新冠病毒,康復之後,不會再次感染。康復的恆河猴會產生抗體總共有4隻猴子,編號分別為M1、M2、M3、M4,研究者用新冠病毒去感染這4隻恆河猴,病毒感染之後,有3隻猴子出現了體重下降,食物減退,呼吸頻率加快等短暫的臨床表現。
  • 新冠病毒復陽的原因找到了,並不是疾病復發,很可能是假治癒
    恆源猴模型研究:康復後會清除體內的病毒,且不會再次感染3 月 14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協和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臺 bioRxiv 在線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題目為: Reinfection could not occur in SARS-CoV-2 infected rhesus macaques,翻譯成中文為恆河猴感染新冠病毒
  • 中國科學家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登上《自然》,將進入臨床試驗
    北京時間今天下午5時,國際頂級科技雜誌《自然》在線發布了我國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成果。他們篩選出兩種具有新冠病毒特異性中和活性的全人源單克隆中和抗體,其中一種在恆河猴動物實驗中能顯著抑制病毒感染,顯示出預防和治療效果。
  • 國產新冠疫苗PiCoVacc試驗數據公開
    小鼠和大鼠試驗的結果顯示,在PiCoVacc接種後的實驗動物中獲得了高滴度的SARS-CoV-2特異性IgG,接種6周後血清中和滴度可高達EC50 10e4,這種水平顯著高於之前文獻報導的康復患者血漿。同時,免疫血清反應廣譜,可以中和10個種不同SARS-CoV-2毒株。
  • 關於新冠病毒的幾項最新研究!猴子受到了免疫!
    自2020年年初冠狀病毒開始大規模蔓延以來,抗疫形勢仍在擴大,尤其是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究更是被大部分國家提上了重要議程。根據冠狀病毒研究最新進展表明,美國總統川普所青睞的藥物其實對新冠病毒沒有任何益處,這是怎麼回事呢?事情其實是這樣的。
  • 新冠病毒中和抗體臨床試驗在上海啟動,完成首例受試者給藥
    這是全球首個已經完成了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後,在健康人群中開展的新冠肺炎治療性抗體臨床試驗,標誌著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冠病毒特異性抗體藥物成功進入人體臨床評價階段。作為基因工程重組表達的「外援」,中和抗體藥物注射進人體後,能搶先與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S蛋白)結合,使病毒無法感染人體細胞,從而被免疫系統清除。以往臨床試驗表明,單克隆中和抗體能降低伊波拉病人的病毒水平,起到有效中和病毒毒力、實質性改善臨床症狀、降低感染者死亡率等作用。
  • Cell子刊:新冠病毒D614G突變不僅沒有影響疫苗保護效果,反而對疫苗更敏感
    新冠病毒D614G突變後傳播力增強了,好消息是沒有影響疫苗的效果。例如現在流行的主要毒株G614,在出現短短幾個月後迅速佔據了主導地位(圖1),已有多篇文章證實該突變會增強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疫苗作為對抗病毒的最有力武器,大家自然擔心這個突變是否會影響疫苗的效果,之前的分析認為,該突變雖然位於S蛋白上,但處於病毒進入細胞的最關鍵區域RBD之外,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現在基於實驗的實錘證據來了,G614突變不僅沒有影響疫苗的效果,反而對疫苗更為敏感!
  • 中國再添新冠滅活疫苗:由高福等學者領銜,已在動物實驗顯示巨大潛力
    新冠大流行威脅著全球公共衛生。為防控新冠疫情,人類迫切需要疫苗。來自中國科研團隊研發了名為BBIBP-CorV的新冠滅活疫苗,已在動物實驗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該疫苗高效、安全,在小鼠、大鼠、豚鼠、兔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食蟹猴猴子和恆河猴)體內均能誘導高水平的中和抗體滴度,2μg/劑便能提供針對新冠病毒的高效保護。
  •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
    恆河猴實驗表明:瑞德西韋早用效果好科技日報北京6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0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採用抗病毒藥物瑞德西韋進行早期治療,可以減少感染新冠病毒的恆河猴體內的病毒載量,避免其發展成肺炎。這一發現支持在早期使用瑞德西韋治療新冠肺炎患者。
  • 新冠病毒動物實驗顯示 老猴體內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
    相關研究顯示,新冠肺炎老年人死亡率高。而最近的研究成果解釋了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新冠病毒攻擊恆河猴後的14天內,老猴的鼻咽拭子、肛門拭子和肺的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這一研究來自3月30日《動物模型與實驗醫學》(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正式發表的研究論文《Age-related rhesus macaquemodels of COVID-19》(新冠年齡相關的恆河猴模型)。
  • 中國團隊《Science》發文,首次公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
    圖 | 疫苗在非人靈長類動物中的免疫原性和保護效果為評價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者在第0天和第7天分別給小鼠接種不同劑量的候選疫苗後,未觀察到炎症或其他不良反應,新冠病毒的S蛋白和RBD特異性的免疫球蛋白在免疫後小鼠的血清中迅速產生,並於第6周達到滴度峰值。RBD特異的免疫球蛋白在S蛋白誘導產生的抗體中佔一半,提示RBD是主要的免疫原,這也與恢復期患者的血清學特徵非常相似。
  • 首個新冠病毒中和抗體恆河猴實驗結果發布:有治療和預防潛力
    5月26日傍晚,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君實生物(01877.HK)等在《自然》雜誌上在線發表了其合作研發的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在恆河猴的治療和預防實驗結果,這也是首個在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中的抗新冠病毒中和抗體實驗報告。該報告初步表明,改造後的中和抗體CB6-LALA能夠抑制SARS-CoV-2的感染,觀察到治療和預防的效果。
  • 新冠疫苗鼻腔滴入可起到免疫效果動物活體實驗證實
    >據《自然》網站近日報導,通過在實驗室小動物身上進行活體實驗,美國和中國兩組科研人員發現,在鼻腔滴入候選新冠疫苗可起到免疫效果為實施鼻腔接種實驗,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個團隊設計了一種可編碼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候選疫苗,新冠病毒正是通過這種刺突蛋白結合宿主細胞完成感染過程。研究人員將疫苗注入經生物工程改造後、具有該蛋白所對應人體受體的小鼠體內。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關於新冠:除了疫苗還有這些值得關注!
    一、二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該疫苗安全性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後續在國外開展的三期臨床試驗也顯示了良好的結果,且進展好於預期,加快了上市進程。此外,中國生物還進行了診斷試劑的開發和使用、新冠康復患者血漿的治療方案推出、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及單抗研究,努力達到新冠肺炎可診、可治、可防,從發現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點發力,目前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 新冠感染後,他的腫瘤竟消失了!被激活的免疫細胞如此神奇!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數不勝數,當人們還沉浸在新冠傷害的恐懼中時,最近爆出的一個新聞卻讓人們大為驚奇。 究其原因,科學家也很難猜測,主流的觀點認為正是因為感染了新冠肺炎,激活了患者體內免疫系統抗腫瘤反應,免疫細胞被重新啟動,不僅有效殺死了病毒,還順便把癌細胞也殺死了
  • 《科學》雜誌:中國新冠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昨日,《科學》發表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浙江省疾控中心、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該論文展示了PiCoVacc(純化滅活新冠病毒疫苗)在獼猴中的良好抗病毒能力,注射了該疫苗的獼猴能夠對後續的新冠病毒感染產生抵抗作用,不僅不會產生新冠肺炎症狀,而且咽部、肺部也檢測不到新冠病毒。相關研究曾於4月19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上,疫苗已經在4月16日進入人體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