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關於新冠:除了疫苗還有這些值得關注!

2021-01-09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7日消息,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於線上舉辦「病毒與人類健康主題論壇」活動。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 Co-Chair、未來論壇理事、北京大學李兆基講席教授謝曉亮,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副院校長王健偉,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曉明,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所長秦川,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教授、研究員嚴景華,北京協和醫學院長聘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員吳晨,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國內頂尖科學家,生物技術產業專家及抗疫一線防疫專家,圍繞「新冠病毒的科學新發現」、「新冠病毒檢測科技」、「新冠病毒疫苗研發與上市」等話題進行演講和交流。

謝曉亮院士在致辭中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使世界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公共衛生危機,讓人們深刻意識到科學的重要性。作為國內最具聲望的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希望能以科學的數據和事實,將最具公信力以及最有價值的病毒科普信息傳遞給大眾。我們聯合科學、醫藥、臨床等領域知名專家,迅速成立了專題策劃委員會,使得『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線上科學公益講座以最快的速度產出最硬核的內容。希望通過本場活動的舉辦,能夠幫助公眾更科學地認識病毒,了解新冠,共同守護人類生命健康,助力全球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控。」

王健偉教授以《練就降魔的火眼金睛——基因組時代的病原檢測技術》為題,通過淺顯易懂的語言為我們科普了多種病原檢測方法,主要介紹了宏基因組測序在病毒檢測中的重要作用,而後講述了兩個在新冠疫情中關於病毒檢測的故事。在新冠疫情爆發初期,專家組團隊通過對當時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呼吸道樣本進行深度測序和分析,率先發現了新型冠狀病毒並通過多種不同方法進行驗證確定了這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並代表國家向全球公布了首批基因組序列。其後詳細講述了北京新發地疫情的溯源工作,經過科研工作者們不斷地抽絲剝繭,解決環境樣本病毒含量低、幹擾因素多等檢測的技術難題,一步步將疫情的源頭鎖定在新發地市場交易大廳海鮮區的一個攤位上,並結合流行病學方法,發現了冷鏈食品在新冠病毒傳播中的重要作用。

楊曉明老師以《終結疫情的殺手鐧——疫苗》為題,通過介紹人類和病毒、傳染病鬥爭的方法和經驗,從天花、黑死病、西班牙流感到新冠疫情,闡明疫苗在控制傳染病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介紹了疫苗的作用機制、種類及研發流程,重點講解了新冠疫情以來中國生物所做的工作。他們堅持推進科技抗疫,在98天完成了疫苗的研發,遵循「標準不降低、流程不減少」的原則,依託可借鑑的經驗、優秀的人才團隊和產業優勢,全力以赴開展科研攻關。一、二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該疫苗安全性好、無一例嚴重不良反應,後續在國外開展的三期臨床試驗也顯示了良好的結果,且進展好於預期,加快了上市進程。

此外,中國生物還進行了診斷試劑的開發和使用、新冠康復患者血漿的治療方案推出、特異性免疫球蛋白及單抗研究,努力達到新冠肺炎可診、可治、可防,從發現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人群三點發力,目前取得了較好的進展。楊曉明老師表示,希望中國生物的工作能夠為中國的抗疫做出中生(中國生物)的貢獻、為全球的抗疫作出中國的貢獻。

秦川教授以《動物模型在突發傳染病防控中的作用》為題,由動物模型在新冠疫情科技攻關中的重要作用講起,從傳染病動物模型工作基礎、新冠肺炎動物模型的研製和應用三個方面介紹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北京協和醫院比較醫學中心在新冠疫情下所做的工作,他們在短時間內艱苦工作、探索創新、攻堅克難,基於比較醫學分析,製作了人源化動物模型,將人的病毒受體在小鼠肺組織內表達,解決了動物對新冠病毒不易感的造模關鍵問題,率先成功研製了高度模擬新冠肺炎病因、免疫和病理的轉基因小鼠和恆河猴模型,突破了科研攻關的關鍵技術瓶頸。基於動物模型,遵循科赫法則證實了新冠肺炎的致病病原體,體內證實了人ACE2為新冠病毒的入侵受體,揭示了病毒在體內的複製規律和傳播途徑,並在宿主免疫反應和肺組織病理特徵等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並創建了新冠肺炎疫苗和藥物有效性的動物模型評價技術體系,對國家的疫情防控及生物安全保障、臨床救治和恢復經濟秩序,乃至對世界新冠肺炎的科學研究和疫苗研發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嚴景華教授以《中和抗體:抗擊新發再發傳染病的重要手段》為主題進行主旨演講。她表示:病毒侵染人體的機制是病毒的S蛋白(spike protein)RBD區域與人體細胞的ACE2受體結合,病毒囊膜和人體細胞膜發生融合後,病毒的遺傳物質進入宿主細胞,在宿主細胞中進一步進行病毒遺傳物質的轉錄和複製,包裝成新的病毒繼續感染新的細胞。機體抵禦病毒侵染依賴自身產生的抗體,抗體不僅能治療已經感染的病人,也可用於健康人群預防感染。和小分子藥物和特異性血漿抗體相比,中和性抗體有著親和力強、特異性高、安全性好、質量可控、可大規模生產等諸多優勢,目前已有眾多醫藥公司和研究單位致力於開發特異性中和抗體,有16個抗體療法正在開展臨床試驗,這些抗體主要作用是阻斷病毒與宿主細胞表面受體的結合。

據嚴景華教授介紹,研究團隊與君實生物緊密合作,開發出JS016抗體。在細胞水平的實驗結果證明,與小分子藥物如氯喹、瑞德西韋相比,JS016的活性要高1000倍以上。在恆河猴上的實驗結果也表明,JS016不僅可以有效抑制已經感染的恆河猴體內病毒的複製,還可以預防恆河猴免受病毒感染。JS016已經在中國和美國同步開展臨床試驗,I期臨床數據表明抗體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II期臨床數據由禮來發起,與其公司開發的抗體LY-CoV555聯用,結果表明JS016(LY-CoV016)和LY-CoV555聯用可顯著降低高病毒載量病人的比例,降低住院或急診治療風險。

在「聚焦新冠、病毒和疫苗」對話環節,嘉賓圍繞「新冠病毒的特性」、「新冠疫苗」以及「公共衛生防疫」等方面展開交流與探討。

新冠病毒 VS SARS

王健偉:2003年非典花了近5個月的時間才明確是冠狀病毒,而新冠病毒只用了5天就明確了。這離不開技術的進步,早在2006年我們就建立了基於宏基因組學的病原組合篩查技術,可同時對上萬種病原體同時進行檢測,更有效、更敏感、更快速。新冠疫情突然出現,而疫苗和藥物研發都相對滯後,早期需要非藥物幹預,如洗手、隔離、保持社交距離等,但是在贏得時間後疫情的最終的控制仍然需要藥物和疫苗。

張文宏:今年新冠疫情的防控難度應該說遠遠超過了2003年的SARS,如果科學還停留在2003年應對SARS時的水平,新冠疫情防控情況可能會非常糟糕。但中國對新冠疫情的控制事實上是很成功的,因為我們的科學在進步,醫療技術獲得了非常大的發展,結合嚴格有效的公共衛生的政策、策略,藉助科技手段,在沒有藥物和疫苗的情況下,對人群進行有效的檢測和診斷,應該說今年疫情的防控對於技術的依賴是非常大的。

吳晨:與2003年SARS相比,目前科技進步有目共睹。但應對突發疫情,不僅僅只依靠科技進步,防控需要全球合作,並且每個病毒本身都有各自的特點。

新冠肺炎治療的新型藥物研發

嚴景華:近幾年抗體藥物在各個領域發展迅速,對於新冠病毒,抗體藥物的特徵是靶向病毒本身、中和病毒、阻斷病毒進入到細胞中。目前從臨床結果看,抗體藥物對新冠病毒的治療效果明顯好於小分子藥物,對將來可能的病毒流行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大大降低病人的住院率、從輕症到重症轉化的比例,進而降低死亡率。並且,抗體藥物除了用於治療已經感染的病人外,還可用於緊急預防。給緊急密切接觸的人進行早期預防和阻斷。

張文宏:就感染性疾病來講,除了用恢復期的血漿,或者是用特異性免疫的抗體以外,這種通過目前世界上還沒有應用過大批量製劑的綜合性抗體藥物,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方向。但就我國而言,對這類藥物的需求是下降的,因為我國對於疫情的控制通過早期發現縮小病人數量,而國外病人數量龐大,特異性抗體治療的優勢就會凸顯,而如果把抗體藥物的技術平臺建好,將來終有一天可以迅速用到這樣的技術平臺。

吳晨:新發傳染病不是人類歷史首次,也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對平臺的建立和投入,對未來也有很好的提升和鋪墊作用。

關注焦點:新冠疫苗的研發與上市

1、注射一次抗體可以提供多長時間的保護?

嚴景華:注射一次抗體的可以保護一個月以上,也有公司開發長效抗體,能夠達到三個月到半年的保護時間。

2、中國有多少人接種疫苗後,國家可以開放呢?

楊曉明:我國已經有通過接種疫苗消滅或預防某一疾病的先例,比如天花、骨髓灰質炎等,但是疫苗出現後還需要大量覆蓋,比如骨髓灰質炎在我國本土幾乎是零發病,但是國外仍然有病例出現,因此疫情防控要依賴全球合作。新冠疫苗誕生後,至少達到一半到三分之二的人群才能將疫情有效控制住。但現在產能有限,各個國家不平衡,因此要根據各個國家人口發病情況和社會運轉情況計劃哪些人先打,如海關、公共汽車、農貿市場、海鮮市場、冰凍海鮮市場的搬運工等高風險人群先打,可進一步阻斷傳播的可能性。

3、病毒變異是否會影響現有疫苗的療效?接種疫苗後多長時間有效?

楊曉明:目前疫苗是用全病毒滅活來作為抗原,抗原相對完整,產生的抗體較為完整,對於目前出現的病毒株均可以中和。疫苗持久性,目前已經檢測到10個月有效,更長時間的療效仍在繼續觀察。

嚴景華:病毒雖然在突變,但仍然屬於同一種血清型,因此目前研發的疫苗仍然有效。

王健偉:雖然病毒某些突變使得刺突蛋白在病毒顆粒上的穩定性更強,病毒傳染性也更強,但是這些變化對疫苗的免疫效果是否有影響目前仍然沒有結論。

張文宏:病毒變異每天都在發生,但是沒有選擇壓力就不會出現漂移。病毒血清型的改變是要在人群中出現大量群體免疫後才會發生的,因此在沒有形成群體免疫,沒有對病毒有選擇性壓力時,談疫苗無效為時尚早。

4、如何判斷疫苗需要二次接種?

楊曉明:目前的二期臨床顯示需要打兩針,抗體血清100%陽轉。但是在兩針免疫後,抗體能持久到什麼程度仍然需要等待三期臨床的結果。

目前的防疫工作,除了科技之外,

對公共衛生有什麼新的看法?

張文宏:目前國內防疫仍然非常嚴格,不允許出現持續性二代病例,否則要進行區域性的關閉和全員檢測。在本次上海疫情出現時,我們做了新的嘗試:只封閉了機場的貨運區域,沒有關閉機場,城市中只封閉了相關社區,2萬多人接受核酸檢測,沒有進行全員檢測。目前所有社區均已開放,沒有對經濟社會生活造成任何影響。因此,之後的防控工作可以小規模、常態化地進行。目前國外對新冠疫苗的接種大多呈保守態度,如果我國能夠普遍接種疫苗,建立免疫屏障,相信未來可以達到最優的防控狀態。

(註:該論壇內容錄製於2020年11月底)

相關焦點

  • 新冠疫苗研發上市公司 這些相關概念股值得關注
    我們都知道,國藥集團攜手國藥控股、國藥股份、天壇生物、現代製藥、一致藥業等5家上市公司一起參與新冠疫苗研發生產工作,並且,這些新冠疫苗研發上市公司備受關注。值得一提的是,國藥集團已經啟動新冠疫苗接種預約,在本次新冠疫苗預約人群中,並將優先選擇出國留學生。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雲」集全球頂尖科學家論道前沿科技
    北京商報訊(記者 方彬楠)12月27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舉辦線上開幕儀式,由此,這一為期4天的全球性科學盛會正式拉開帷幕,將持續到30日結束,主題定為「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與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捐贈人、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會主席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與往年不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採用雲端形式。
  • 今日熱搜:2020未來科學大獎
    2.白巖松問上課不用戴口罩能否達成共識3.美國曾向數十個國家提出拘押孟晚舟4.川普支持者舉辦大規模船隊遊行多艘船沉沒還有船起火5.未來新冠疫苗應優先為特定人群接種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4日表示,未來新冠疫苗正式投入使用後,由於初期供應量有限,首要任務是為所有國家的特定人群接種,而不是一些國家的所有人。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閉幕 眾科學家雲端相聚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於日前閉幕,受疫情影響,2020大獎周活動採取線上方式進行。在為期4天的科學盛會裡,舉辦了包括獲獎者學術報告會、青少年對話獲獎者、「病毒與人類健康」主題論壇、關注女性科學家主題論壇等多場雲端活動。
  • 《科學》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新冠疫苗研發居榜首,還有一項關於鳥類
    來源:上觀新聞(下同)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   《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作出更大貢獻。   新冠疫苗點亮希望之光   2019年末發現的新冠病毒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
  • 《科學》評出2020年十大突破:新冠疫苗研發居榜首,還有一項關於鳥類
    當地時間12月17日,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另外9項研究則囊括愛滋病、室溫超導、CRISPR治療遺傳性疾病、全球變暖等多個領域《科學》雜誌在文章中表示,儘管2020年全球多國飽受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但科學家們仍竭盡所能開展研究,而這些研究成果,正是疫情中綻放出的希望之光,將指引著他們未來作出更大貢獻。新冠疫苗點亮希望之光2019年末發現的新冠病毒以驚人的速度席捲全球。
  • Nature:除了新冠,2020年還有啥
    作者 | 文樂樂日前,《自然》盤點了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而除了這一最受關注的災難性事件,在科學和研究領域仍有許多其他有價值的進展,比如太空探索、室溫超導體等。
  • 《自然》展望明年最值得關注科學事件:各新冠疫苗效果更明朗
    回顧過去,科技創新發展照亮前行的路;展望未來,世界於我們仍充滿未知數。百舸爭流,奮楫向前,科學探索永不止步。在明年的科技日程表上,有哪些「大事件」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下是近日英國《自然》網站發表的預測。明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關鍵之年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明確表示,他將採取行動應對全球變暖,包括重回《巴黎協定》等計劃。
  • 科學之光,溫暖世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正式開幕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27日消息,12月27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舉辦線上開幕儀式。由此,這一為期4天的全球性科學盛會正式拉開帷幕。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與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捐贈人、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會主席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
  • 《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綜合新華社、北京《科技日報》報導,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牛津新冠疫苗在美國恢復試驗 這些概念股可關注
    關於疫苗的消息多數人都有關注了,特別是疫情沒有過,疫苗是戰勝疫情的殺手鐧,之前關於牛津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暫停的消息多數人都有關注,不過近日有消息稱牛津新冠疫苗在美國恢復試驗,所以股市中,哪些概念股值得關注呢?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新冠疫苗居首
    《科學》高度評價新冠疫苗:疫情下的希望之光。 近日,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
  • 姜世勃 Nature子刊:借鑑過去,關注新冠疫苗的未來
    (VADE)效應的實例,希望大家要借鑑過去,關注新冠疫苗的未來,為在研新冠疫苗的3期臨床評估和緊急使用,以及下一代新型疫苗的設計和優化提供建議。目前,根據WHO的統計,156個新冠疫苗處於臨床前研究,42個在臨床試驗中,其中10個已經進入3期臨床實驗。根據目前發表的數據來看,進入臨床試驗的疫苗具有較好的安全性,在動物攻毒實驗中沒有顯示出抗體依賴性增強作用(ADE)。根據報導,所有這些疫苗都誘導了針對刺突(S)蛋白和受體結合結構域(RBD)的中和抗體(NAb)反應。
  • 新冠疫苗概念股盤中「閃腰」 疫苗市場價值仍在?
    國盛醫藥認為,疫苗行業不僅只看新冠,疫苗本身就是醫藥行業的景氣賽道,傳統產品也處於爆發階段,即便不考慮新冠,疫苗也值得被重視。借鑑2009年甲流情況,疫苗股價或被誤殺,繼續看好疫苗板塊。5條路線14個疫苗進入臨床2020年12月24日,國藥中生北京生物製品研究所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Vero)上市申請獲得NMPA受理;同年12月30日,國藥集團新冠滅活疫苗III期臨床試驗期中分析數據出爐。2020年12月31日上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發布,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已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附條件上市。
  • 除了疫苗,科學家還在探索更多預防新冠的方式 | 朝陽乙方周報
    又到周五了,這周你過得還好嗎?這款由輝瑞與德國生物技術公司BioNTech聯合研製的新冠疫苗BNT162b2,是基於近年逐漸成熟的mRNA技術。目前全球暫無被批准使用該技術的治療方式和疫苗。關於這兩家公司如何走到了一起,我們在前天的編譯文章中做了分享。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冠疫苗居科學雜誌2020十大科學突破首位【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
  • 關於mRNA新冠疫苗的10個答疑解惑|mRNA疫苗|新冠疫苗|疫苗現狀|...
    近期,輝瑞和Moderna新冠mRNA疫苗獲批上市,是mRNA疫苗首次大規模使用,關於其技術和安全性存在各方質疑,藉此展開對這種新型mRNA疫苗的討論,列舉了10條大家對該疫苗的疑問,我們進行了解答,同時介紹一下我國的疫苗現狀。
  • 新冠疫苗為什麼這麼難?——關於疫苗你還有很多不知道的事兒!
    2020年一場始料未及的疫情席捲全球,人類共同面臨著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我國隨即展開了相關疫苗的研發。2020年7月22日,我國正式啟動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試驗,在海外多個國家和地區展開,入組接種已達5萬餘人,樣本人群覆蓋115個國家和地區,目前進展情況與效果好於預期,疫苗的有效性正在進一步觀察中。如今,全球都在期待新冠疫苗能夠儘快上市。
  • 透視|全球新冠疫苗研發臨近曙光 距離大規模接種還有這些問題
    重大疾病基因工程疫苗研發商瑞科生物董事長劉勇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一方面Pfizer/BioNTech和Moderna的結果非常喜人,給全球以希望,說明新冠疫苗已接近研製成功。但另一方面,Pfizer/BioNTech計劃申請緊急使用,只是FDA設定的產品應急使用通道,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標準均有所妥協,因此應持續關注緊急使用產品的長期表現,尤其是副反應和免疫持久性。
  • 9月6日 | 2020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即將揭曉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將於北京時間9月6日上午10:00舉行,揭曉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三大獎項獲獎者。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正式設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作為中國大陸首個非官方、非營利、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做出傑出科技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