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展望明年最值得關注科學事件:各新冠疫苗效果更明朗

2021-01-09 中國青年報

日月光華,年歲更迭,轉眼又是一個年輪。回顧過去,科技創新發展照亮前行的路;展望未來,世界於我們仍充滿未知數。百舸爭流,奮楫向前,科學探索永不止步。

在明年的科技日程表上,有哪些「大事件」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下是近日英國《自然》網站發表的預測。

明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關鍵之年

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明確表示,他將採取行動應對全球變暖,包括重回《巴黎協定》等計劃。全球氣候談判的關鍵節點或是推遲到明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各國將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新一輪承諾——這是自2015年籤署《巴黎協定》以來的第一次。屆時,各國將展現氣候治理雄心。歐盟和中國分別計劃在2050年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美國的「碳中和」目標也令科學家們「拭目以待」。

各新冠疫苗效果會更加明朗

2020年,首批獲準用於對抗新冠肺炎的疫苗推出,而幾種新疫苗的有效性將在2021年初變得更加明朗。

美國Novavax製藥公司和強生公司開發的疫苗Ⅲ期臨床試驗結果備受期待。因為該疫苗可能比美國輝瑞與德國BioNTech合作研發的疫苗以及美國Moderna生產的基於RNA的疫苗更容易分發,後者已經反饋了Ⅲ期試驗結果,但該疫苗必須在非常低的溫度下儲存。

Novavax在英國和美國啟動了兩項大型臨床試驗,結果將於2021年初公布。強生正在測試其單劑接種方式的疫苗;相比之下,輝瑞和Moderna的疫苗接種需要兩劑。

論文開放獲取「S計劃」推倒「付費牆」

2021年,由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研究資助者組織的為期兩年的學術論文開放獲取「S計劃」有望取得成效,所有人的目光都將集中在科學出版上。

包括英國倫敦的惠康、美國西雅圖的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以及荷蘭科學研究組織等在內的20多個組織,將從1月份開始,規定他們資助的研究工作發表的學術論文可以被免費閱讀。這可能意味著期刊訂閱的終結,並允許任何人免費閱讀科學文獻。

胚胎論壇「14天規則」會不會更新

幹細胞科學家迫切期待著國際幹細胞研究協會(ISSCR)的最新研究指南。ISSCR上一次發布幹細胞研究與轉化應用指南是在4年前,該指南建議,人類胚胎發育體外培養的時間不應超過14天。

新指南將包括對幹細胞體外培養的人類「類胚胎結構」的研究提供指導,可能打破胚胎倫理學中的「14天規則」——要求人體胚胎研究必須在受精後的14天內結束。更新這一限制會讓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為什麼這麼多早孕以流產告終。

阿爾茨海默病藥物進入「決勝時刻」

美國監管機構將決定一種名為aducanumab的藥物能否用於減緩阿爾茨海默病進展。這是第一種被報導可減緩阿爾茨海默病進展的單抗藥物,由美國渤健製藥公司生產。它可以與澱粉樣蛋白結合。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澱粉樣蛋白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誘因。

有關這種藥物有效的證據好壞參半,兩項Ⅲ期臨床試驗提供的結果相互矛盾。這意味著藥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迄今為止,唯一被批准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治療的是記憶喪失等認知症狀,而不是治療疾病的進展。

火星將變得更熱鬧

2021年,中國雄心勃勃的空間科學議程將繼續下去。「天問一號」探測器或於明年2月降落火星,帶著包括相機、雷達和粒子分析儀在內的13臺儀器踏上尋找水和生命跡象之旅。這將是中國首次探索這顆紅色星球,也將通過一次發射就實現火星環繞、火星表面降落和巡視探測三項任務,正所謂「一石三鳥」。

此外,來自阿聯和美國的飛船大約也會在同一時間抵達火星。

翹首以盼!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發射升空

2021年10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耗資88億美元開發的「有史以來最大、最強、最複雜的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發射升空。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1990年發射升空,為天文學帶來革命性的轉變,自那以來它已進行了超過130萬次觀測。而韋伯望遠鏡將試圖複製哈勃望遠鏡的傳奇,將覆蓋比哈勃太空望遠鏡更多的波長,使科學家能夠更深入地觀察宇宙。

脈衝星將助力探測引力波

射電天文學家有望展示一種利用脈衝星作為信標來探測引力波的新方法。

各星系圍繞其中心超大質量黑洞旋轉,而當一對黑洞相互靠近,圍繞彼此進行「雙人舞」時,會產生長波。通過對來自這些脈衝星的信號進行精確計時,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的研究小組試圖探測因此而可能產生的引力波。

英國「脫歐」帶來未知數

歐盟和英國仍試圖在英國「脫歐」過渡期結束之日(12月31日)前就貿易協議進行談判。

無論是否達成協議,英國「脫歐」都會給科研經費和許多其他問題帶來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將持續到2021年。

從微小細胞到茫茫宇宙,從疾病治療到學術共享,探索未知、造福人類一直是科學的本義。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經歷了2020年的疫情陰霾籠罩,我們依然相信2021年希望猶在。科學探索,永不止步,讓科技之光,照亮未來。

(原標題:《自然》展望2021年最值得關注科學事件)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點石成金】《自然》展望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巴金《寒夜》今日熱點「《自然》展望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是,論文開放獲取,推倒「付費牆」。由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研究資助者組織的為期兩年的學術論文開放獲取「S計劃」有望取得成效。從2021年1月份開始,他們資助的研究工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可以被免費閱讀。這可能意味著科技期刊訂閱的終結。
  • 《自然》展望2021最值得關注的科學大事件,中國天問一號上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 近日,《自然》雜誌發表相關文章,列舉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並認為氣候變化和新冠疫苗將是明年影響科學研究的兩大重要主題。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榜上有名。
  • 《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科學大事件!這幾個都跟中國有關→
    回顧過去,科技創新發展照亮前行的路;展望未來,世界於我們仍充滿未知數。百舸爭流,奮楫向前,科學探索永不止步。在下一年的科技日程表上,有哪些科學上的「大事情」最值得我們關注呢?以下是近日英國《自然》網站發表的預測。
  • 《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後,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經明確表示,要重建美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方面的領先地位,包括讓美國重回《巴黎協定》。
  • 科學網—《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本報訊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後,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 新冠疫苗效用初顯,火星將迎中國「訪客」……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新冠疫苗效用將初顯2020年,第一批被授權用於治療新冠肺炎的疫苗正式上市。幾種新疫苗的有效性將在2021年初變得更加明確。其中,美國諾瓦瓦克斯公司和強生公司研發的疫苗的第三階段臨床試驗結果備受期待。因為該疫苗與輝瑞的基於RNA的疫苗(已經返回了第三階段的結果,但必須在非常低的溫度下儲存)相比,可能更易分發。
  • Nature發布: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新年伊始之際,Nature發表評論員Holly Else文章,預測了2021年科學界最值得關注的十件事。新冠病毒「偵探」之旅世界衛生組織12月16日表示,由10國組成的醫療專家組將於2021年1月份前往武漢,查明新冠肺炎大流行的來源。該小組包括流行病學家、病毒學家和公共及動物健康研究人員。
  • 李湛:全球新冠疫苗研發展望
    總結與展望:從早期臨床數據以及臨床前數據來看,多支疫苗已經初步顯示較好的保護效果和安全性,因此初步估計三期結果仍會比較樂觀;考慮到此前FDA以及CDE出臺的新冠疫苗研發指導原則對疫苗安全性和保護效力等提出的具體要求,再結合當前臨床試驗最新進展,我們預計國內外大概率均會有新冠疫苗在年內獲批上市。同時,疫苗研發過程中必然存在的不確定性因素也可能對上市時間甚至臨床結果造成較大影響。
  • 新冠疫苗「雙喜臨門」:人類明年能否恢復正常生活?
    美國的新冠疫情已處於失控狀態!截至11月17日,美國確診新冠病例達到1154萬,其中超過25萬患者不幸去世,而且每天新增感染數達十餘萬人,很多醫院人滿為患不堪重負,美國迫切需要新冠疫苗來遏制和結束疫情大流行。所幸人類的科學進步有望阻止西班牙流感的悲劇再度重演!
  • 《自然》展望2020年重大科學事件
    新華社倫敦12月2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知名科學雜誌《自然》20日在線發表文章,展望了2020年可能會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還有中國的嫦娥五號任務等。  文章首先關注的是航天探索。2020年,多個國家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
  • 新冠疫苗「雙喜臨門」:人類明年能否恢復正常生活?
    新冠疫苗將在明年夏天開始發揮顯著作用,明年冬天人們的生活就有望能恢復正常。Moderna和輝瑞公司的新冠疫苗在西方研發的進展最快的疫苗之列,此外還有阿斯利康、強生公司和諾華公司的候選疫苗。與輝瑞的新冠疫苗一樣,Moderna的新冠疫苗也採用了一種被稱為mRNA(信使核糖核酸)的新技術。mRNA的工作原理是傳遞基因指令,指示人體細胞合成出一種類似於新冠病毒表面蛋白的刺突蛋白。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關於新冠:除了疫苗還有這些值得關注!
    ,圍繞「新冠病毒的科學新發現」、「新冠病毒檢測科技」、「新冠病毒疫苗研發與上市」等話題進行演講和交流。謝曉亮院士在致辭中表示:「2020年,新冠疫情使世界遭受了百年一遇的公共衛生危機,讓人們深刻意識到科學的重要性。作為國內最具聲望的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希望能以科學的數據和事實,將最具公信力以及最有價值的病毒科普信息傳遞給大眾。我們聯合科學、醫藥、臨床等領域知名專家,迅速成立了專題策劃委員會,使得『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線上科學公益講座以最快的速度產出最硬核的內容。
  • 2021年,疫苗能終結新冠大流行嗎?
    但在病毒快速傳播、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從7000萬至8000萬僅用時14天的當下,疫苗的生產依然需要與時間進行一場未知的賽跑,同時,在分配等領域又要同「疫苗民族主義」做一場或明或暗的較量。歲末年初,當《環球時報》記者盤點一年來全球疫苗研發的種種努力和展望明年疫苗是否會給終結這場大流行一個時間表時,樂觀情緒和悲觀情緒同在,因為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除非人人都安全,否則無人會安全」。
  • 《科學》雜誌:中國新冠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科學》發表了由中國團隊合作完成的論文,該論文展示了PiCoVacc(純化滅活新冠病毒疫苗)在獼猴中的良好抗病毒能力,注射了該疫苗的獼猴能夠對後續的新冠病毒感染產生抵抗作用。
  • 焦點| 新冠疫苗應用中可能遇到的幾個問題
    醫師報中國醫師協會唯一報紙,面向全國365萬醫師;關注醫生、聚焦醫事,依託國內各學科領域的意見領袖,傳遞醫學專家學術思想。關注醫師報,關注大醫江湖www.mdweekly.com.cn.目前針對COVID-19感染仍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尚未見經過嚴格的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證實抗病毒藥物可供臨床使用(1),而群體免疫的獲得需要依靠病毒的自然感染或有效疫苗接種,因此新冠疫苗的大規模接種已經成為眾望所歸的終止新冠疫情最有效的手段。目前看來只有新冠疫苗能夠提供當今世界防控新冠疫情所急需的長期保護,而治療模式無法做到這一點。
  • 臺灣產新冠疫苗進度?臺「中研院長」:最快明年中上市
    臺當局立法機構「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今(22)日邀請「中研院」進行業務報告,會議中多名「立委」十分關注新冠疫苗的進展,對此,臺「中研院長」廖俊智指出,初步研判明年初疫情都還會持續,粗估疫苗最快要明年中才會出來,需要看各廠商的製造時間。
  • 【環球深度】2021年,疫苗能終結新冠大流行嗎?
    但在病毒快速傳播、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從7000萬至8000萬僅用時14天的當下,疫苗的生產依然需要與時間進行一場未知的賽跑,同時,在分配等領域又要同「疫苗民族主義」做一場或明或暗的較量。歲末年初,當《環球時報》記者盤點一年來全球疫苗研發的種種努力和展望明年疫苗是否會給終結這場大流行一個時間表時,樂觀情緒和悲觀情緒同在,因為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除非人人都安全,否則無人會安全」。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華盛頓12月17日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科學》雜誌評價說,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推動新冠疫苗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
  • 新冠主流毒株雖更易傳播,也讓疫苗更有效了
    【僑報網綜合訊】新冠疫苗研究近日傳來好消息:現在流行的主要毒株G614雖被多項研究證實傳播能力變強,但最新研究指出,病毒突變沒有影響疫苗的效果,而且對疫苗更為敏感,變得更容易對付了。,已有多篇研究文章證實其突變會增強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冠疫苗居科學雜誌2020十大科學突破首位【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