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記者 趙覺珵 劉欣】 2020年就要結束前,全球累計約有40個國家開始或即將接種新冠疫苗。對於即將到來的2021年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正如疫苗的到來被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形容為「讓我們所有人都看到了隧道盡頭的曙光」。但在病毒快速傳播、全球新冠累計確診病例從7000萬至8000萬僅用時14天的當下,疫苗的生產依然需要與時間進行一場未知的賽跑,同時,在分配等領域又要同「疫苗民族主義」做一場或明或暗的較量。歲末年初,當《環球時報》記者盤點一年來全球疫苗研發的種種努力和展望明年疫苗是否會給終結這場大流行一個時間表時,樂觀情緒和悲觀情緒同在,因為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除非人人都安全,否則無人會安全」。
「在謹慎與迫切間找到平衡」
「2021年6月。世界進入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模式一年半。病毒繼續以緩慢速度蔓延;間歇性的封城令成為新的常態。一種已獲批准的疫苗可提供6個月的保護,但國際交易拖慢了疫苗的分銷速度。據估計,彼時全世界已有2.5億人被感染……」這是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網站今年早些時候一篇文章的預測。文章不可能準確預測2021年的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至少截至2020年年底,人類已擁有不止一種新冠疫苗,而且全球已有多國批准新冠疫苗的註冊上市或緊急使用,讓數以百萬計的民眾得到疫苗的保護。
對疫苗這種「高科技武器」的試驗和期待貫穿了2020年全年:1月12日,中國向世衛組織提交了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信息,為全球科學家研究新冠病毒及其疫苗奠定了基礎;3月,中美兩國幾乎同步宣布「已有候選新冠疫苗開始進入臨床試驗階段」;7月22日,中國正式啟動新冠疫苗的緊急使用;8月11日,俄羅斯宣布「衛星V」疫苗已獲國家註冊,從而成為世界上首個正式註冊的新冠病毒疫苗;10月中旬,中國疫苗接種計劃引起全球關注;進入12月,歐美多國開始接種;12月22日,世衛組織更新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正在進行研發的新冠疫苗共有233支,其中61支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進入臨床三期試驗階段的有十幾支。「當科學家在研發疫苗時,需要在謹慎考察疫苗的效果和人們需求的迫切性之間找到平衡。」一家跨國藥企的疫苗研發負責人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新冠疫苗的研發中,人們將後者放到了更高的位置上。
中國的疫苗研發處於全球第一方陣。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疫苗研發專班工作組組長、國家衛生健康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本月19日披露,中國已有5支疫苗(國藥中生的兩款滅活疫苗、科興的滅活疫苗、軍事科學院聯合康希諾公司研發的腺病毒載體疫苗、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安徽智飛龍科馬共同研發的新冠重組蛋白疫苗)在海外開展三期臨床試驗,其中國藥中生的兩款滅活疫苗與科興中維的滅活疫苗均是全球最早開展三期臨床試驗的。12月24日,土耳其衛生部長科賈表示,對該國自願接種科興疫苗志願者數據的初步分析顯示,科興疫苗的有效性達91.25%,臨床試驗期間未發現嚴重副作用。前一日,巴西聖保羅州政府和布坦坦研究所也舉行發布會,宣布科興中維的克爾來福新冠疫苗具備有效性。本月早些時候,阿聯與巴林分別發布聲明稱,國藥中生的疫苗有效性為86%,能100%預防中度和重度病例。
同樣位於研發第一方陣的還有美國輝瑞與德國BioNTech合作研發的mRNA疫苗、美國莫德納公司的mRNA疫苗以及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公司研發的腺病毒載體疫苗等。上述研發機構均公布了疫苗的高有效性。
「明年年底不會出現群體免疫」
「希望」「裡程碑」「新的開始」,當今年12月美英等國民眾開始接種新冠疫苗,這些積極的詞語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媒體報導中,替代了「絕望」「混亂」與「遙遙無期」。正如這種轉變中折射出的期待,在大多數民眾的眼中,疫苗被視為讓這個世界重回正軌的決定性力量。甚至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等國際機構分析預測:美國最有可能在2021年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結束疫情,通過接種疫苗實現群體免疫。
儘管所有人都希望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終結能有一個時間表,但麥肯錫也提出,現在依然很難判斷「終結」會是以怎樣的定義出現。麥肯錫認為,一種可能是,通過疫苗接種實現「群體免疫」,儘管人們可能需要像接種流感疫苗一樣定期接種新冠疫苗,但病毒的廣泛傳播威脅將消失。另一種可能則是僅有高危人群接種疫苗,各國還需要依靠快速準確的檢測、治療方式的改良以及公共衛生對策的加強,來保持一種「新常態」。
「2021年,人們可能仍然會持續生活在病毒與疫苗的『冰與火』共存的世界中。」 美國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副教授陳希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麥肯錫提出的兩種狀態中,人們會逐漸從第二種向第一種過渡。他同時強調,疫苗的作用取決於它的有效性、產能和供應鏈以及民眾的接種意願,但這三方面都存在各自的問題。國內一位不具名的免疫學專業人士也告訴記者,在2021年實現「群體免疫」幾乎是一種「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無論是出於疫苗本身還是各國政府的執行力以及民眾對疫苗的態度,都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世衛組織首席科學家蘇米婭·斯瓦米納坦日前表示,全球在接下來的6個月中必須保持警惕,因為即便有新冠疫苗問世之後,也仍需要一段時間讓大部分人得到接種,2021年年底前不會出現群體免疫。
截至目前,已被批准緊急使用的新冠疫苗都被視為能保證一定的有效性,但疫苗能給人體帶來多久的保護性則仍無人可以給出準確答案。即使是全球最先啟動臨床試驗的疫苗,其志願者的接種時間也僅有半年多,之後其體內的抗體水平會出現何種變化仍需要時間觀察。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近日也強調,由於新冠病毒出現還不到一年,疫苗能提供多長時間的保護還不能下結論,但一些數據顯示,疫苗保護期在半年以上是沒有疑問的。此外,近期在英國、南非等地出現的新冠病毒變異情況,也給疫苗的有效性帶來了新挑戰。
新冠疫苗有效期的不確定或許會導致人們需要定期接種疫苗,但更令人擔憂的問題可能是:有多少人願意接種疫苗?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世衛組織早在 2019 年就警告稱,「疫苗接種遲疑」是對人類健康的十大威脅之一。近期刊發在《自然醫學》雜誌上的一篇調查報告顯示,不同國家和地區民眾對新冠疫苗的接受度有巨大差異,有近90%的中國受訪者願意接種「經過驗證的、安全有效的疫苗」,但也有國家的民眾接種意願甚至不到六成。益索普近日發布的一份民調顯示,各國約有74%的人願意接種新冠疫苗,其中67%的美國人表示會接種。針對這項調查結果,世界經濟論壇未來健康與醫療平臺負責人阿爾諾·貝爾納特分析說:「對疫苗信心方面存在的26%的缺口足以影響推出新冠疫苗的效果。」
值得關注的「疫苗爭奪戰」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近日預測:在「2021全球大趨勢」中,最值得關注的是「疫苗爭奪戰」。相關文章說,隨著首批疫苗供應數量大幅提高,眾人關注的焦點將從研發疫苗的壯舉轉移到同樣艱巨的任務:分配疫苗,「除了疫苗外交,國家內部和國與國之間,將會展開一場誰該獲得、何時獲得疫苗的爭奪戰」。
截至上周,被各國和國際組織預購的新冠疫苗已接近80億劑。儘管這一數字已與全球人口相當,但值得注意的是,發達國家拿走了這些疫苗的一半。其中,美國、英國、加拿大等高收入國家的疫苗預購量均超過本國正常需求。加拿大人口不到3800萬,已訂購3.5億劑新冠疫苗,即使按照每人需要接種兩劑計算,也足以讓全國民眾打上四五輪。目前,全球新冠疫苗的年產量保守估計在20億至40億劑之間。此外,有分析稱,如果高收入國家在不考慮全球公平性的情況下使用最先生產出的20億劑疫苗,那麼全球新冠肺炎的死亡人數可能會增加一倍。這意味著,面對未知風險,財力雄厚的國家正在搶購疫苗,但大量的低收入國家以及最不發達國家卻只能「望苗興嘆」。2021年,全球要避免出現疫苗分配領域的鴻溝。一位熟悉非洲事務的中國外交界人士表示,儘管有的非洲國家出於同歐洲的傳統關係,更樂於從歐美公司採購疫苗,但無論由於國庫緊張還是「排不上號」,都難以獲得足夠覆蓋本國大多數人群的新冠疫苗,因此,它們還是要考慮選擇中國的疫苗或求助於國際組織。
國家與地區間的貧富不均導致的免疫差異已為人類帶來過教訓。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出現了近100年,但2018年全球依然有約1000萬例結核病新發病例。陳希說,由於資金問題,卡介苗始終沒有在發展中國家普及,這一瓶頸導致每年上百萬人的死亡,人類需要在對抗新冠病毒的過程中吸取教訓。同樣,在新冠疫苗接種初期的首要任務「是為所有國家的特定人群接種,而不是一些國家的所有人」。
目前,由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全球疫苗免疫聯盟和世衛組織牽頭成立的「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COVAX)旨在為所有國家尋找有效疫苗,目前已有近190個國家和經濟體加入這一機制。本月18日,世衛組織透露,COVAX已獲得近20億劑疫苗供應協議,如疫苗獲得批准,參與計劃的低收入經濟體或能從明年上半年開始接種疫苗。但還是有輿論擔心,僅依靠國際組織籌集到的有限資金以及少數的直接訂單,全球疫苗供應及分配的不平等問題依然難以解決。近日,加拿大和法國官員稱正在努力開發一種機制,讓富裕國家可以通過COVAX分享多餘的疫苗劑量。
陳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於「疫苗國家主義」「疫苗民族主義」的存在,一些發達國家已訂購數倍於本國人口的新冠疫苗,只有在他們本國實現「群體免疫」後,才可能將這些疫苗釋放到支付能力較弱的國家,但這種分配上的低效可能會導致發展中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全球的「免疫窪地」、抗擊疫情的漏洞。
此前,中國宣布新冠疫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其作為全球公共產品,而且目前已向多國供應。有分析認為,當前國際疫苗分配出現的不平衡狀況也給予中國疫苗更多機會,尤其是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巨大需求。巴西、印尼、新加坡和土耳其等國都計劃把中國疫苗作為免疫計劃的一部分。土耳其《光明報》主編圖克·阿恰克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土耳其人更多依賴中國疫苗,因為它們在土進行了上萬人的臨床試驗。此外,土耳其人的反美情緒非常強烈,人們對美國疫苗的興趣不高。美國糟糕的抗疫表現也動搖了人們對它的信任。」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研究員呂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美兩國是目前研發及生產新冠疫苗的主要國家,如果在拜登明年1月上任後,兩國在對抗新冠病毒上不受政治化影響並加強合作,無疑有利於讓全球更多民眾享受到疫苗帶來的保護。但他也表示,這種合作能達到什麼程度,依然要持「審慎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