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科學大事件!這幾個都跟中國有關→

2020-12-25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張佳欣

日月光華,年歲更迭,轉眼又將是一個年輪。回顧過去,科技創新發展照亮前行的路;展望未來,世界於我們仍充滿未知數。百舸爭流,奮楫向前,科學探索永不止步。

在下一年的科技日程表上,有哪些科學上的「大事情」最值得我們關注呢?以下是近日英國《自然》網站發表的預測。

1
明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之年

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明確表示,他將採取行動應對全球變暖,包括重回《巴黎協定》等計劃。

全球氣候談判的關鍵節點或將是推遲到明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各國將就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做出新一輪承諾——這是自2015年籤署《巴黎協定》以來的第一次。屆時,各國將展現氣候治理雄心。歐盟和中國分別計劃在2050年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美國的「碳中和」目標也令科學家們拭目以待。

氣候變化可能會使類似美國加州的野火變得更加頻繁。圖片來源:《洛杉磯時報》

2
新冠疫苗效果會更加明朗

2020年,首批獲準用於對抗新冠肺炎的疫苗推出,而幾種新疫苗的有效性將在2021年初變得更加明朗。

美國Novavax製藥公司和強生公司開發的疫苗第三階段臨床試驗結果備受期待。因為該疫苗可能比美國輝瑞與德國BioNTech合作研發的疫苗以及美國Moderna生產的基於RNA的疫苗更容易分發,後者已經反饋了第三階段試驗結果,但該疫苗必須在非常低的溫度下儲存。

Novavax在英國和美國啟動了兩項大型臨床試驗,結果將於2021年初公布。強生正在測試其單劑接種方式的疫苗;相比之下,輝瑞和Moderna的疫苗接種需要兩劑。

3
論文開放獲取「S計劃」將推倒「付費牆」

2021年,隨著由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研究資助者組織的為期兩年的學術論文開放獲取「S計劃」將取得成效,所有人的目光都將集中在科學出版上。

包括英國倫敦的惠康、美國西雅圖的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以及荷蘭科學研究組織等在內的20多個組織將從1月份開始規定,他們資助的研究工作發表的學術論文可以被立即免費閱讀。這可能意味著期刊訂閱的終結,並允許任何人免費閱讀科學文獻。

4
胚胎論壇「14天規則」會不會更新?

幹細胞科學家迫切期待著國際幹細胞研究協會(ISSCR)的最新研究指南。ISSCR上一次發布幹細胞研究與轉化應用指南是在4年前,該指南建議人類胚胎發育體外培養的時間不要超過14天。

新指南將包括對從幹細胞體外培養的人類「類胚胎結構」的研究提供指導,可能打破胚胎倫理學中的「14天規則」——要求人體胚胎研究必須在受精後的14天內結束。更新這一限制會讓科學家更好地理解為什麼這麼多早孕以流產告終。

5
阿爾茨海默病藥物進入「決勝時刻」

美國監管機構將決定名為aducanumab的第一種被報導可減緩阿爾茲海默病進展的藥物是否能作為治療手段使用。該藥物由美國渤健製藥公司生產,是一種單抗藥物,可以與一種名為澱粉樣蛋白的粘性腦蛋白結合。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澱粉樣蛋白可能是阿爾茲海默病的主要誘因。

有關這種藥物有效的證據好壞參半。兩項第三階段臨床試驗提供的結果相互矛盾。這意味著藥效有待進一步研究。

迄今為止,唯一被批准的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治療的是記憶喪失等認知症狀,而不是減緩疾病的進展。

6
2021,火星要變得更熱鬧了!

2021年,中國雄心勃勃的空間科學議程將繼續下去。「天問一號」探測器或於明年2月降落火星,帶著包括相機、雷達和粒子分析儀在內的13臺儀器踏上尋找水和生命跡象之旅。這將是中國首次探索這顆紅色星球,也將通過一次發射就實現火星環繞、火星表面降落和巡視探測的三個任務,正所謂「一石三鳥」。

此外,來自阿聯和美國的飛船大約也會在同一時間抵達火星。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7
翹首以盼!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發射升空

2021年10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耗資88億美元開發的「有史以來最大、最強、最複雜的太空望遠鏡」——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將發射升空。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1990年發射升空,為天文學帶來革命性的轉變,自那以來它已進行了超過130萬次觀測。而韋伯望遠鏡將試圖複製哈勃望遠鏡的傳奇,將覆蓋比哈勃太空望遠鏡更多的波長,使科學家能夠更深入地觀察宇宙。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圖片來源:NASA

8
脈衝星將助力探測引力波

射電天文學家可能即將展示一種利用脈衝星作為信標來探測引力波的新方法。

各星系圍繞其中心超大質量黑洞旋轉,而當一對黑洞相互靠近圍繞彼此進行「雙人舞」時,會產生長波。通過對來自這些脈衝星的信號進行精確計時,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的研究小組試圖探測因此而可能產生的引力波。

9
英國「脫歐」帶來未知數

歐盟和英國仍試圖在英國「脫歐」過渡期結束之日(12月31日)前就貿易協議進行談判。

無論是否達成協議,英國「脫歐」都會給科研經費和許多其他問題帶來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將持續到2021年。

從微小細胞到茫茫宇宙,從疾病治療到學術共享,探索未知、造福人類一直是科學的本義。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經歷了2020年的疫情陰霾籠罩,

我們依然相信2021年希望猶在。


科學探索,

永不止步,

讓科技之光,

照亮未來。


編輯:張爽

審核:朱麗

相關焦點

  • 2021年將發生的科學大事件!外媒大膽預測,這幾個跟中國有關
    編輯:供奉 近日,英國《自然》網站發表文章,對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大事件進行預測。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幾件大事都和中國有關。 首先,2021年會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年。對此,拜登明確表示過,他會採取行動,諸如重回《巴黎協定》等等,以作應對。
  • 【點石成金】《自然》展望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巴金《寒夜》今日熱點「《自然》展望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是,論文開放獲取,推倒「付費牆」。由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研究資助者組織的為期兩年的學術論文開放獲取「S計劃」有望取得成效。從2021年1月份開始,他們資助的研究工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可以被免費閱讀。這可能意味著科技期刊訂閱的終結。
  • 《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後,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經明確表示,要重建美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方面的領先地位,包括讓美國重回《巴黎協定》。
  • 科學網—《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本報訊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後,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 《自然》展望2021最值得關注的科學大事件,中國天問一號上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 近日,《自然》雜誌發表相關文章,列舉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並認為氣候變化和新冠疫苗將是明年影響科學研究的兩大重要主題。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榜上有名。
  • 《自然》展望明年最值得關注科學事件:各新冠疫苗效果更明朗
    百舸爭流,奮楫向前,科學探索永不止步。在明年的科技日程表上,有哪些「大事件」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下是近日英國《自然》網站發表的預測。明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關鍵之年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明確表示,他將採取行動應對全球變暖,包括重回《巴黎協定》等計劃。全球氣候談判的關鍵節點或是推遲到明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大會。
  • Nature:2021年,這些事最值得關注
    》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後,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論文開放獲取「S計劃」穩步推進2021年的科學出版領域值得關注。包括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荷蘭科學研究基金會等在內的20多個組織表示,從2021年1月開始,他們資助的研究工作發表的學術論文可立即免費閱讀。這項被稱為「S計劃」的論文開放獲取計劃可能意味著期刊訂閱的終結,並允許任何人免費閱讀科學文獻。
  • Nature發布: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隨著12月份的結束,這多災多難的2020即將過去。這一年,我們經歷了疫情大流行,感受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年伊始之際,Nature發表評論員Holly Else文章,預測了2021年科學界最值得關注的十件事。
  • 2021這些科學事件值得期待!《科學》《自然》雜誌分別發布對世界...
    圖/視覺中國 剛剛過去的2020年,一場疫情給世界帶來了許多改變。然而,科學的步伐依舊堅定前行,讓人們在疫情中看到了希望。踏入2021年,科學之光能否照亮人類通往未來的路途? 最近, 《科學》和《自然》雜誌分別預測了今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大事件。它們有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科學大發現,有的則交織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挑戰。
  • 《自然》:2021年,這十大科學事件不容錯過!
    一開始的調查對象將是在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出售的肉類和動物,追蹤它們在中國境內和跨境的移動軌跡;最先報告新冠肺炎的許多人都去過華南海鮮市場。要發現新冠病毒的起源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但專家們認為年底前能找到一些新線索。
  • 新冠疫苗效用初顯,火星將迎中國「訪客」……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這將是自2015年《巴黎協定》籤署以來首次進行這樣的調整。年的科學出版領域值得關注,包括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荷蘭科學研究基金會在內的20多個組織表示,從明年1月開始,他們資助的研究工作發表的學術論文可立即免費閱讀。
  • 2021年中國進出口形勢分析與預測
    汪壽陽1,2,3* 1 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 2 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 3 中國科學院大學 經濟與管理學院 在全球疫情得到一定的控制、世界經濟緩慢復甦、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基準情景下,預計 2021 年中國進出口總額約為
  • 因地球加速自轉,專家預測2021將是最短的一年,有什麼影響?
    在2020年之前,原子鐘記錄最短的一天是在2005年7月5日,地球自轉時長為23小時59分鐘59,9989484秒,比平均值24小時要短1.0516毫秒。  專家預測2021年將是最短的一年  監測地球自轉速度的科學家們根據當前趨勢作出預測:隨著時間的推移,2021年的一天時長有可能越來越短,創下新紀錄。科學家計算結果顯示,2021年的平均每天將比86,400秒短0.05毫秒。一年後總時長縮短19毫秒,也就是說跟標準時間相差19毫秒。
  • 2021這些科學事件值得期待
    剛剛過去的2020年,一場疫情給世界帶來了許多改變。然而,科學的步伐依舊堅定前行,讓人們在疫情中看到了希望。踏入2021年,科學之光能否照亮人類通往未來的路途?  最近, 《科學》和《自然》雜誌分別預測了今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大事件。
  • 《自然》期刊公布:2020年值得期待的科學事件
    2019年,人類在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繼續提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人類的科學腳步是不會停止的,接下來的2020年,人類還有哪些科學探索值得期待呢?最近,《自然》期刊發表了他們總結的幾大科學事件,將會引起全世界人的關注,咱們一起來看看吧。火星探索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對於火星的探索了。
  • 2021投資展望:這七大板塊值得關注!
    所以,同樣,現在去制定2021年的策略,同樣不設定目標,因為市場的走勢實在是太不可預測,縱然我在2020年做對了很多次,但我做的最大的最對的預測,就是重倉中國了,同樣,2021年,繼續重倉中國,心無旁騖。(一)機會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率先復甦和自身實力的提升,人民幣繼續升值是大概率的事情,那麼會發生什麼呢?
  • 中科院預測中心發布2021年中國經濟預測數據
    人民網北京1月11日電(曲源)近日,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舉行2021中國經濟預測發布與高端論壇。最新發布的預測報告表示,2021年我國經濟將快速回升,預計2021年上半年受低基數影響各項經濟指標將保持高增態勢,下半年將逐步回歸近年正常增速水平。
  • 中科院預測中心發布2021年中國經濟預測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潘曉娟 1月8日,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預測中心」)在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舉行「2021年中國經濟預測發布會」。發布會上,預測中心發布了對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投資、消費、進出口、國內物價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房地產、糧食產量等方面的年度預測值。主要預測結果如下。2021年我國經濟將快速回升,預計全年GDP增速為8.5%左右。預計202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為3.2%,第二產業增速為9.5%,第三產業增速為8.4%。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對GDP增速的拉動分別為4.9、3.3和0.3個百分點。
  • 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發布2021年主要經濟預測數據
    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1月8日對外發布2021年中國經濟預測數據,預計2021年我國經濟增長將呈現前高后低趨勢,投資、消費、進出口、國內物價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房地產、糧食產量等多個方面的年度預測值也同步發布。  預測數據顯示,2021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為3.2%,第二產業增速為9.5%,第三產業增速為8.4%。
  • 英國女子用蘆筍佔卜,預測2021年走勢,作用類似於中國周易?
    據1月1日英國《每日星報》消息,一位英國女子稱自己可以用蘆筍預測2021年所發生的各種大事件,一時間受到各方網友的瘋狂追捧。 她宣稱自己可以通過拋灑蘆筍,解讀它們形成的圖案,以預測出各種事件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