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這些科學事件值得期待!《科學》《自然》雜誌分別發布對世界...

2021-01-08 騰訊網

▲隨著全球變暖,南極海冰加速融化。 圖/視覺中國

剛剛過去的2020年,一場疫情給世界帶來了許多改變。然而,科學的步伐依舊堅定前行,讓人們在疫情中看到了希望。踏入2021年,科學之光能否照亮人類通往未來的路途?

最近, 《科學》和《自然》雜誌分別預測了今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大事件。它們有些預示著即將到來的科學大發現,有的則交織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挑戰。探索自然,將使人類對自身的認識更為清晰,希望理性與人文之光,幫助人類在穿越不確定性迷霧的航行中始終保持正確的航向。

《科學》雜誌預測,2021年以下研究和政策領域,將極有可能成為「頭條新聞」,內容涉及保護公海的生物多樣性、能源變革、宇宙探索、藥物研發,以及探究古代人類如何互動等。

應對氣候變化關鍵之年

距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五次評估報告已有近八年。該委員會是一個由氣候科學家志願組成的著名機構,自1990年以來一直在記錄人類活動導致地球持續變暖的情況。

第六次報告由700多名科學家精心編撰,預計報告將進一步凸顯人類對氣候影響的情況。受新冠疫情影響,該報告將在今年和明年分批發布。

第六次報告將得到新一代氣候模型和場景的支持,這些模型和場景將展示一系列全球變暖指標,如海平面加速上升、兩極冰層迅速融化,以及極端高溫、乾旱和火災頻發等。

今年11月,世界各國將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下一屆聯合國氣候峰會,預計各國將會提出更高的削減溫室氣體的承諾,並就實施《巴黎協定》達成一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表示美國將重新加入該協議。

新冠藥物研發初現曙光

為了配合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全球多家藥企今年將為阻斷新冠病毒及其治療藥物而衝刺。儘管許多人已開始接種最近幾周剛剛獲批的新冠疫苗,但預計該病毒仍將流行相當一段時間。

目前,可對抗新冠病毒的只有瑞德西韋和少數其他藥物,它們最初都是為治療其他疾病而研發的,因此對新冠肺炎的治療效果相當有限。

據一家領先的醫藥行業追蹤機構稱,為了確定新的候選藥物,研究人員已經部署了人工智慧和超級計算機,已有超過590種實驗性藥物正在開發中。例如,研究人員對一種通過抑制新冠病毒某種蛋白酶來破壞其繁殖的化合物寄予厚望。利用雞尾酒療法可能攻克新冠病毒,這種方法已成功用於對抗H IV。蛋白酶抑制劑和其他化合物在細胞和動物試驗中看起來頗有希望,但用於人體的臨床試驗才剛剛開始,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通過藥物安全性和療效審查。

登陸火星「熱鬧」起來

火星空氣稀薄,探測器很難減速軟著陸。過去50年裡,18個被送往火星表面的探測器中有8個墜毀。今年,還有兩個人類探測器將嘗試在火星表面著陸。

2月18日,美國宇航局一個SUV大小的探測器「毅力」號將在一個「天吊」平臺上,通過降落傘和變軌器減速著陸。在火星表面的傑澤羅隕石坑降落後,「毅力」號將在一個三角洲附近收集巖石樣本,最終返回地球。

▲一個吊車式裝置被設計用來將NASA漫遊車吊運到火星上軟著陸。圖/NASA/JPL

大約同一時間,中國「天問一號」將攜帶軌道器、著陸器平臺和一個高爾夫球車大小的漫遊車抵達火星。它的著陸點離傑澤羅不遠,那是一個寬闊的平原,可能是由古代泥石流衝擊而成。如果「天問一號」成功著陸,這將是中國首次登陸火星。

更清晰解析蛋白質結構

研究人員今年的目標是提高冷凍電鏡(Cryo-EM)的解析度。Cryo-EM是一種研究蛋白質結構的技術,它可能會使人類在認識疾病機理、維持健康方面產生新的認識。

長期以來,X射線晶體學一直是繪製三維蛋白質結構的金標準,但它只適用於可以結晶的蛋白質。而Cryo-EM不需要晶體,其解析度在過去十年中一直在穩步提升。2020年,它跨越了原子解析度的門檻。研究人員使用配備了改進的電子探測器和軟體的冷凍電鏡,繪製了一種鐵結合蛋白的結構。

下一步,科研人員還將探索用Cryo-EM解析更多無法結晶的蛋白質的結構。一旦成功,這將是結構生物學家的福音,他們能夠對無法結晶的大型蛋白質和多種蛋白質複合物進行研究,生成精度更高、更詳細的結構圖譜。

「升級版哈勃」即將發射

漫長的等待很快就要結束。美國航天局拖延已久的旗艦天文臺「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JWST)」將於今年10月31日升空。

JWST是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它的鏡面寬6.5米,採光能力是前者的6倍,蜂窩狀鏡面塗有黃金塗層,可收集遙遠天體的紅外光,這些天體因宇宙膨脹而發生紅移。JWST靈敏度非常高,可以仔細觀察附近系外行星的大氣層、尋找生命跡象,並收集宇宙中最早的恆星和星系的光。

▲詹姆斯—韋伯望遠鏡由許多六邊形的蜂窩狀鏡面組成,鏡面及遮陽裝置在發射過程中將摺疊起來。圖/《科學》雜誌

這艘耗資88億美元的太空飛行器比原計劃多花了數十億美元,發射時間也推遲了好幾年。工程師們正在為它做最後一次檢查,最近它剛完成了一項測試——模擬發射時的劇烈搖晃。今年年中,JWST將被運往法屬蓋亞那,並在那裡裝上歐洲的阿麗亞娜5型火箭。

較大功率核聚變發電試驗

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反應堆——歐洲聯合聚變反應裝置(JET)今年將開始進行較大功率的核聚變發電。

總部位於英國的JET是一個託卡馬克裝置。它使用強大的磁鐵來約束熱等離子體,使原子核碰撞並融合在一起,釋放出巨大能量。經過升級後,JET在今年的試驗中將採用氫同位素氘和氚(D-T)的強效混合燃料——這種燃料很少使用,因為放射性氚需要仔細處理和清理。

上一次使用這種混合燃料還是在1997年,JET只維持了幾秒鐘,產生了16兆瓦的功率,遠低於實現這一目標所消耗的功率。今年試驗的最初目標是達到類似的功率水平,但試圖維持更長時間。這將有助於推進正在法國建設的ITER反應堆。ITER將於2025年開始運行,但要到2030年代中期才會開始使用D-T燃料。

兒童腸道健康救助計劃

今年,數百萬營養不良的兒童有望得到救助。這些兒童看上去病怏怏的,即使在接受了適當治療和營養改善後也不能完全康復。他們面臨的問題是腸道微生物群紊亂,這導致了消化系統發育不良、營養吸收效率低下,從而阻礙生長。

專家們正期待著孟加拉國一項關於修復腸道微生物群的研究結果。該研究評估了一種低成本的營養補充劑:這是一種容易獲得的多種食物成分的混合物,如鷹嘴豆、香蕉、大豆和花生粉等。

2019年,這個團隊報告說在小鼠和豬的實驗中獲得成功。隨後,他們又對60名兒童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試點研究,血液標誌物變化表明,補充劑對腸道起到了修復作用。但這項研究沒有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來測試其對兒童生長的影響。於是,研究人員一直在籌備一個更大樣本的、為期三個月的營養不良兒童試驗,將幹預措施與現有的補充劑進行比較。

聯合國首推保護公海條約

迄今為止,很少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條約適用於國家主權水域之外的的公海海洋。今年,聯合國預計將推出首個專門旨在改變這種狀況的條約。

該條約可能會提出一份公海指定海洋保護區(M PA)名單。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制定一份候選名單及其入選條件。該草案還將提出,各國在開始可能危及海洋生物的商業活動之前,必須先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的最低標準。聯合國可能會成立一個新的國際科學和技術機構,類似於管理南極洲周圍海洋生物的機構,來審查M PA提案。條約草案還制定了一個管理從公海海洋生物中提取的基因序列的系統。

古代社會「吐露」新線索

今年,對古人類的研究將會走上嶄新的研究之路。近年來,研究人員對古DNA的分析與其他分子和微生物線索相結合,對古人類社會關係和遷徙有了諸多新認識。

科學家們將把DNA證據與蛋白質和同位素的數據,以及骨骼、牙齒斑塊和糞便化石中的微化石和病原體結合起來,今年,這些研究方法可以幫助確定究竟是哪些早期凱爾特人的家庭成員繼承了財富。這些方法還可幫助確定聖經中非利士人的故鄉,澄清歐洲早期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希臘人的身份,破譯埃及木乃伊中隱藏的謎團等。

新型抗癌藥物臨近獲批

3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夢想著通過關閉一種名為KRAS的蛋白質來縮小腫瘤,這種蛋白質的生長信號驅動了多種癌症的發生。KRAS被認為對藥物不敏感,部分原因是它的結構中沒有提供抑制劑可以瞄準的明顯「口袋」。但多家公司現在已經開發出適合KRAS蛋白的一些促癌突變的凹槽並抑制其信號的化合物。這些藥物已在齧齒動物中證實有效,在癌症患者中也顯現出希望。

就在上個月,美國安進公司提請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審查其KRAS藥物sotorasib,這很可能成為今年首個獲批的該類型新藥,該藥物可能首先被許可用於某些肺癌患者。另一家公司預計今年也將提交其KRAS藥物申請批准。

《自然》預測年度科學「頭條新聞」

開放獲取將推倒「付費牆」

今年,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研究資助者組織的一個為期兩年的開放獲取項目「S計劃」即將取得成果,科學出版將成為關注焦點。

包括英國倫敦的惠康、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的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以及荷蘭科學研究組織在內的20多個組織規定,今年起,他們資助的工作所發表的學術論文必須立即免費閱讀。

這項舉措可能意味著期刊訂閱的終結,任何人都將被允許閱讀科學文獻。「S計劃」已經促使包括《自然》在內的幾家刊物提供開放獲取出版服務。

「14天規則」或被更新

幹細胞科學家迫切期待國際幹細胞研究學會(ISSCR)推出最新研究指南。

ISSCR上一次發布幹細胞研究與轉化應用指南是在四年前,該指南建議人類胚胎發育體外培養的時間不能超過14天。而這次修訂的新指南,將包括對從體外幹細胞生長的人類「類胚胎結構」研究提供指導,這或將為打破胚胎倫理學中的「14天規則」提供可能。

「14天規則」規定,研究人員對人體胚胎研究必須在受精後的14天內結束,這在許多國家已被寫入法律。更新這一限制,可以讓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為什麼這麼多的早孕會以流產告終。

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

美國監管機構將決定是否把首個被報導能夠減緩阿爾茨海默病進展的藥物作為治療方法。這種藥物名為aducanum ab,由渤健製藥公司生產,是一種單抗藥物。它可以與澱粉樣蛋白結合,這種蛋白被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主要誘因。

該藥物的有效性證據好壞參半。其兩項三期臨床試驗所提供的結果並不一致,這意味著該藥物的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迄今為止,唯一獲批的阿爾茨海默病藥物治療的是記憶力下降等認知症狀,而不是延緩疾病的進展。

探測引力波將有新招

射電天文學家可能即將展示一種通過利用脈衝中子星作為信標來探測引力波的新方法。各星系圍繞其中心超大質量黑洞旋轉,而當一對黑洞相互靠近時,會圍繞彼此跳起「雙人舞」,當它們越靠越近,就會相互併合。通過對這些脈衝星信號的精確計時,歐洲、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團隊試圖探測到成對的超大質量黑洞在遙遠星系中心相互繞行時產生的引力波。

作者:聞夏、柯馨/編譯整理

編輯:許琦敏

責任編輯:任荃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2021這些科學事件值得期待
    剛剛過去的2020年,一場疫情給世界帶來了許多改變。然而,科學的步伐依舊堅定前行,讓人們在疫情中看到了希望。踏入2021年,科學之光能否照亮人類通往未來的路途?  最近, 《科學》和《自然》雜誌分別預測了今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大事件。
  • 《自然》期刊公布:2020年值得期待的科學事件
    2019年,人類在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繼續提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人類的科學腳步是不會停止的,接下來的2020年,人類還有哪些科學探索值得期待呢?最近,《自然》期刊發表了他們總結的幾大科學事件,將會引起全世界人的關注,咱們一起來看看吧。火星探索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對於火星的探索了。
  • 【點石成金】《自然》展望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巴金《寒夜》今日熱點「《自然》展望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是,論文開放獲取,推倒「付費牆」。由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研究資助者組織的為期兩年的學術論文開放獲取「S計劃」有望取得成效。從2021年1月份開始,他們資助的研究工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可以被免費閱讀。這可能意味著科技期刊訂閱的終結。
  • 《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後,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經明確表示,要重建美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方面的領先地位,包括讓美國重回《巴黎協定》。
  • 科學網—《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本報訊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後,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 《自然》展望2021最值得關注的科學大事件,中國天問一號上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 近日,《自然》雜誌發表相關文章,列舉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並認為氣候變化和新冠疫苗將是明年影響科學研究的兩大重要主題。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榜上有名。
  • 《自然》展望明年最值得關注科學事件:各新冠疫苗效果更明朗
    回顧過去,科技創新發展照亮前行的路;展望未來,世界於我們仍充滿未知數。百舸爭流,奮楫向前,科學探索永不止步。在明年的科技日程表上,有哪些「大事件」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下是近日英國《自然》網站發表的預測。明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關鍵之年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明確表示,他將採取行動應對全球變暖,包括重回《巴黎協定》等計劃。
  • 英國《自然》雜誌評出2016年度重大科學事件
    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近日公布了其評出的2016年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事件,其中除了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等重要科學發現外,中國在航天、氣候變化以及基因技術領域取得的多項重要成果也被《自然》雜誌認為產生了重大影響。  2016年較受矚目的科學事件當屬引力波。
  • 《自然》:2021年,這十大科學事件不容錯過!
    新冠溯源 世界衛生組織成立的一個特別工作組將於2021年1月前往中國,嘗試確定新冠大流行的來源。特別工作組包括流行病學家、病毒學家以及公共衛生和動物健康研究人員,他們將從武漢開始搜索,武漢是2019年首先發現冠狀病毒SARS-CoV-2(新冠病毒)感染的中國城市。
  • 《自然》展望2020年科學事件 宇宙探索精彩紛呈
    《自然》雜誌網站近日為我們梳理了2020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包括中國的嫦娥五號執行月表採樣返回任務、「火星一號」等多款探測器相繼奔赴火星、大型對撞機夢想升級等。  宇宙探索精彩紛呈  火星距離地球最近點5500多萬公裡,最遠點超過4億多公裡。
  • Nature發布: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這一年,我們經歷了疫情大流行,感受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年伊始之際,Nature發表評論員Holly Else文章,預測了2021年科學界最值得關注的十件事。新冠病毒「偵探」之旅世界衛生組織12月16日表示,由10國組成的醫療專家組將於2021年1月份前往武漢,查明新冠肺炎大流行的來源。
  • 《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科學大事件!這幾個都跟中國有關→
    回顧過去,科技創新發展照亮前行的路;展望未來,世界於我們仍充滿未知數。百舸爭流,奮楫向前,科學探索永不止步。在下一年的科技日程表上,有哪些科學上的「大事情」最值得我們關注呢?以下是近日英國《自然》網站發表的預測。
  • 世界十大最佳科學雜誌 了解科學的最佳雜誌
    科學雜誌是非科學門外漢的期刊,它包含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的最新新聞、發現和創新。它是由科學界的技術專家撰寫的,這裡我們列出了世界上十大最佳科學雜誌,其中有些可能是你平時喜歡看的。10.國家地理《國家地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科學雜誌之一,也是世界十大熱門科學雜誌之一。這本美國雜誌是科學和歷史愛好者的必讀讀物,它還以各種領域的有趣文章為特色,如地理、考古學、野生動物、旅遊、遺產和世界文化。
  • 好書推薦|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不為人知的過去
    該論文揭開了DNA雙螺旋結構的秘密,被譽為20世紀最為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和相對論、量子力學並列。時年25歲的詹姆斯·沃森一鳴驚人,成為世界知名的科學寵兒。》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雜誌。該雜誌從19世紀60年代創立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從維多利亞時期一個不太成功的科普雜誌,轉變為現代科學出版物的國際標杆,《自然》雜誌的這一歷史演變是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它見證了19世紀以來科學領域的幾乎所有重大突破。
  • 在這裡,讀懂世界科學 | 2021年《環球科學》全年徵訂中
    《環球科學》2021年徵訂進行中原價360元的《環球科學》全年雜誌,現在下單只需276元
  • 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排行榜
    2020年剛剛結束,中國大學就傳來捷報,2020年,中國大學在《自然》和《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和發表論文的數量,較2019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2020年,中國高校在《自然》《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的高校,由2019年的53所,增長到了63所。
  • 《自然》展望2020年科學重大事件!中國有兩個大計劃安排上了
    《自然》網站近日為我們梳理了2020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包括中國的嫦娥五號奔赴「廣寒宮」執行月表採樣返回任務、中國的「火星一號」等多款探測器摩拳擦掌奔赴火星、大型對撞機夢想升級等等。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今年有望發布有關銀河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的新結果:除了發布多張圖像,可能還會發布一部「人馬座A*」周圍旋轉氣體的視頻。2013年12月19日,歐洲航空局的公布蓋亞探測器被聯盟號飛船攜帶升空的示意圖。
  • 上海交大&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 ,全球125個科學問題發布倒計時!
    《全球125個科學問題發布倒計時》新聞發布會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開幕式後舉行。2021年是上海交通大學建校125周年,以此為契機,上海交通大學將在與美國科學促進會建立的戰略合作框架下,攜手《科學》雜誌共同出版125個科學問題紀念專刊。
  • 《科學》雜誌評出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
    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18年十大科學突破,單細胞基因活性分析技術突破拔得頭籌,成為年度頭號科學突破。 單細胞基因活性分析可讓研究人員逐個追蹤細胞發育,了解哪些基因會在胚胎早期發育時被開啟或關閉。
  • 《自然》《科學》分別公布2020年十大科學發現和十大科學突破
    這十大科學發現涉及14篇研究論文,其中12篇發表於《自然》雜誌,另兩篇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在今年10月《自然》雜誌同期發表的兩項研究中,Yip等人和Nakane等人報導了迄今為止使用單粒子冷凍電子顯微鏡(cryo-EM)的方法獲得的最清晰圖像,首次確定了蛋白質中單個原子的位置。兩個小組使用的硬體都經過改良,突破了以往cryo-EM成像在解析度上的限制。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cryo-EM圖像信噪比的提高將擴展冷凍電鏡技術的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