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展望2020年科學重大事件!中國有兩個大計劃安排上了

2020-12-05 科技日報

科技日報記者 劉霞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辭舊迎新之際,我們除了要埋頭梳理過去一年的悲歡得失,也應抬頭眺望新一年的星辰大海。《自然》網站近日為我們梳理了2020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包括中國的嫦娥五號奔赴「廣寒宮」執行月表採樣返回任務、中國的「火星一號」等多款探測器摩拳擦掌奔赴火星、大型對撞機夢想升級等等。

展望

01

航天探索精彩紛呈

火星距離地球最近點是5500多萬公裡,最遠點超過4億多公裡。「火星衝日」每隔約26個月發生一次,在此期間地球與火星距離較近,可用較小花費和較短時間將探測器送往火星,而最近的「火星衝日」就在2020年7月。

有鑑於此,中美歐爭先恐後於2020年發射太空飛行器登陸火星,40多億年來一直「寂寞沙洲冷」的火星也將變得熱鬧非凡。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於夏天發射「火星2020」火星車,它將在火星上採集並存儲巖石樣本,留待未來的任務帶回地球,與它一起到達的是一款小型可拆卸無人直升機。

「火星2020」探測器在火星上的藝術圖。圖片來源:美國太空網

中國首臺火星探測器「火星一號」也將於2020年擇機發射,並計劃2021年降落火星。如果可以解決著陸降落傘的問題,歐洲航天局(ESA)的「羅薩琳德·富蘭克林」火星車將搭載俄羅斯火箭升空,它將利用一個能鑽探到地表以下兩米深處的鑽頭提取未受強烈輻射的物質,這種物質中或許含有火星上曾存在生命的證據。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首度公開亮相。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微博

此外,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計劃朝火星發射一臺軌道器,這將是阿拉伯國家的首個火星飛行任務。這一探測器將於次年抵達火星軌道,慶祝阿聯建國50周年。該任務目標包括通過追蹤氫氣和氧氣的逃逸來理解火星為什麼會失去大氣層,以更好地了解火星大氣層。

「隼鳥2號」探測小行星「龍宮」藝術圖。來源:JAXA官網

讓我們將目光拉回離家近一點的地方!嫦娥五號將於2020年執行月面採樣返回任務。此外,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的「隼鳥2號」將把從小行星「龍宮」上採集的樣本送回地球;NASA的「源光譜釋義資源安全風化層辨認探測器」則會從小行星「貝努」上「咬下」一塊樣本。

展望

02

宇宙研究亮點頻出

2019年,科學家藉助事件視界望遠鏡成功拍攝到首張黑洞照片,舉世轟動。這一超大質量黑洞位於星系梅西耶87中央,質量為太陽質量的65億倍。

但這只是故事的開始!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組今年有望發布有關銀河系中央超大質量黑洞「人馬座A*」的新結果:除了發布多張圖像,可能還會發布一部「人馬座A*」周圍旋轉氣體的視頻。

2013年12月19日,歐洲航空局的公布蓋亞探測器被聯盟號飛船攜帶升空的示意圖。來源:ESA

ESA的「蓋亞」探測器也將更新銀河系三維圖譜,讓科學家更好地了解銀河系的結構和演化歷程。

引力波天文學家也不甘示弱,他們將公布2019年觀察到的宇宙撞擊數據,包括黑洞間的並和,以及以前未曾觀察到的黑洞與恆星之間的碰撞。

展望

03

大型對撞機夢想升級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希望2020年能為未來的巨型對撞機籌集到資金。這個全球最大的粒子物理實驗室將於2020年5月在布達佩斯召開理事會特別會議,討論決定歐洲粒子物理戰略規劃的更新事宜,巨型對撞機是其中一部分。

LHC將於2021年5月重啟。來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官網

CERN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是目前世界上最強大的對撞機,全長27公裡。CERN希望更上一層樓,建造一臺100公裡長的對撞機,長度接近LHC的4倍,能量更是LHC的6倍多,成本可能高達234億美元。

無獨有偶,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將在2020年公布「繆子 g-2」實驗的結果,無數科學家對此翹首以盼。該實驗旨在對繆子(電子更重的「表親」)在磁場中的行為進行高精度測量。物理學家希望能發現小小的異常現象,揭示出以前未知的基本粒子,從而拉開新物理學的序幕。

展望

04

合成酵母將橫空出世

合成生物學家旨在從頭構建麵包酵母的「合成酵母2.0」(Synthetic Yeast 2.0)項目將於2020年完成,這一雄心勃勃的計劃由全球的15個實驗室聯袂實施。

此前,研究人員已將更簡單有機物(如絲狀支原體)的遺傳密碼全部用人造版本替換,但酵母細胞更複雜,對其改造也更具挑戰性。目前,研究小組已用合成DNA替換麵包酵母16條染色體中的所有DNA,也重組並編輯了其基因組,以了解其如何進化和發生突變。

他們希望,經過遺傳改造的酵母細胞可讓科學家更靈活高效地製造出多種產品,從生物燃料到藥物,不一而足。

展望

05

阻止氣候變暖迎來關鍵時刻

2020年8月,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將發布一份針對地球工程科學和技術的重要報告。地球工程方法旨在應對氣候變化,相關措施包括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阻擋陽光來阻止全球變暖等。

國際海底管理局也將於2020年發布人們期待已久的法規,使海底開採成為可能,但科學家擔心這種做法會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甚至對已飽受重創的環境帶來災難性影響。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將迎來關鍵時刻!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將於2020年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拉開帷幕,這次會議將是自2015年《巴黎協定》籤署以來最重要的氣候變化會議。屆時,各國必須提出減少本國溫室氣體排放的新目標,以實現《巴黎協定》設定的目標—即到2100年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2攝氏度內。

目前,大多數國家在兌現承諾方面的表現差強人意,《巴黎協議》自身也懸而未決:美國已於今年11月4日啟動退出《巴黎協定》的程序,退出過程需要一年。這意味著美國將於2020年11月4日起正式退出,美國這一舉措帶來的影響目前還是個未知數。

展望

06

美國大選影響科學

新一輪美國總統選舉將於2020年11月舉行,眾議院全部435個席位及參議院100個議席中的35個席位也會改選以產生美國第114屆國會。誰將入主白宮?誰將掌控國會?結果可能會對科學尤其是氣候科學產生重大影響。

如果唐納·川普連任,他將繼續推翻其前任的氣候政策,並確保美國在大選後第二天正式退出《巴黎協定》。當然,如果民主黨贏得白宮或在國會中取得多數席位,則可能阻撓川普的這一舉措。

展望

07

「人鼠」即將到來?

今年7月,日本政府批准了首個申請利用動物培育人類器官的項目——利用誘導多能幹細胞(iPS細胞)在實驗鼠體內培育人類胰臟,這一項目旨在確認利用相關技術能否在動物體內正常生長出人類器官,以便將來用於移植。

日本科學家計劃將人體細胞植入大鼠胚胎。來源:《自然》網站

這一研究由東京大學生物學家中內啟光領導,他們將首先修改實驗鼠的受精卵,使其無法正常生成胰臟,然後向受精卵中植入人類iPS細胞,之後再將含有人類細胞的動物胚胎移植回實驗鼠子宮。

日本此前一直明確禁止含有人類細胞的動物胚胎生長超過14天,也禁止將此類胚胎移植到代孕子宮內。但文部科學省今年3月修改了相關規定,允許在動物體內培育人類器官。日本研究人員還計劃在豬的受精卵中植入人類iPS細胞。

儘管這一研究已獲批,但仍引起廣泛爭議。有研究人員認為,異種移植仍需克服來自道德倫理和技術上的巨大障礙,在實驗室中培育的「類器官」可能更安全、更有效。

展望

08

向蚊子和蒼蠅宣戰

在新一年裡,科學家除了關注星辰大海,對身邊的小小敵人也不會忽視。

巴西釋放近萬隻感染沃爾巴克氏菌的蚊子,以對抗登革熱病毒(網頁截圖)

在印度尼西亞日惹市,針對一項可阻止登革熱傳播的技術開展的重大測試將得出結論。研究人員已將感染了沃爾巴克氏菌(會抑制引起登革熱和寨卡病毒等的蚊媒病毒的複製)的埃及伊蚊釋放到野外,使這種細菌在蚊群中傳播。科學家此前在印度尼西亞、越南和巴西進行的小規模測試顯示,這一技術極具前景。

一種治療瘧疾的疫苗也將給人們帶來好消息,該疫苗將在赤道幾內亞的比科島進行試驗。世界衛生組織也希望到2020年消除昏睡病。這是一種由採採蠅傳播的疾病,不僅能導致嚴重的睡眠紊亂,還會讓人產生攻擊性、精神錯亂,最終導致死亡。

展望

09

高溫超導更進一步

2020年或許也是超導專家們的豐收之年。

超導體在特定溫度下電阻為零。目前,超導體一般在較低溫度下才能工作,這極大地限制了其用途,物理學家一直希望能研製出在室溫下工作的超導體。他們相信,這種超導體一旦問世,將徹底改變電力的傳輸方式,並節省大量能源。

超氫化鑭在高壓下,可在250K(零下23攝氏度)表現出超導性。來源:《自然》雜誌網站

2018年,來自美國芝加哥大學、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國際團隊發現,在極高壓力下,「超氫化鑭」可在零下23 攝氏度表現出超導性,打破了之前所有超導體臨界超導溫度紀錄,朝室溫超導體邁進了一大步。研究人員計劃2020年再接再厲,合成出超氫化釔,這一材料有望在53 攝氏度實現超導。

展望

10

能源行業新秀輩出

2020年,太陽能電池領域也將迎來不少「小鮮肉」:其中最值得期待的是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不少公司計劃於2020年開始銷售這種電池。

迄今大多數太陽能電池板由矽製成,但矽製造成本高;而鈣鈦礦吸光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且製造工藝更簡單。因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已成為電池行業「新寵」。隨著技術不斷進步,這種電池有望成為光伏行業新的「攪局者」。

太陽能電池。來源:視覺中國

此外,在2020年7月的東京奧運會上,能源行業可能見證一個奇蹟誕生的時刻:屆時豐田汽車公司有望發布首款固態電池動力汽車原型,這種電池用固態電解質替代傳統電池內的液態電解質。

在過度充電等異常情況下,液態電解質電池容易發熱,造成自燃甚至爆炸在過度充電等異常情況下,液態電解質電池容易發熱,造成自燃甚至爆炸;由於化學性質的限制,這種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很難提高。而固態電解質在提高電池能量密度的同時,還能解決安全性問題。

從浩淼的銀河繫到微塵般的酵母、從龐大的巨型對撞機到小小的固態電池;從消滅登革熱的小心願到遏制氣候變暖的大願景……無不凝聚著科學家們的心血。

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獲得者、俄羅斯科學家伊萬·彼德羅維奇·巴甫洛夫曾說:「感謝科學,它不僅使生命充滿快樂和歡欣,並且給生活以支柱和自尊心。對於2020年即將發生的這些科學事件,我們心懷感恩的同時充滿期待。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張爽

審核:朱麗

相關焦點

  • 《自然》展望2020年重大科學事件
    新華社倫敦12月20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知名科學雜誌《自然》20日在線發表文章,展望了2020年可能會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還有中國的嫦娥五號任務等。  文章首先關注的是航天探索。2020年,多個國家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
  • 2020年科學大事件展望
    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發射火星2020號探測車(Mars 2020 rover),這個探測車將保存在火星上提取的巖石樣本,這些樣本將在未來的任務中被帶回地球。此外,這個探測車還會搭載一個小型可單獨活動的無人直升機。中國將向火星發射第一個著陸器「火星一號」,並由該著陸器在火星上部署一個小型探測車。
  • 《自然》展望2020年科學事件 宇宙探索精彩紛呈
    圖片來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官網  2019年即將過去,我們除了總結過去一年的悲歡得失,也應抬頭遠眺新一年的星辰大海。《自然》雜誌網站近日為我們梳理了2020年科學領域值得期待的大事件。包括中國的嫦娥五號執行月表採樣返回任務、「火星一號」等多款探測器相繼奔赴火星、大型對撞機夢想升級等。
  • 【點石成金】《自然》展望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巴金《寒夜》今日熱點「《自然》展望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是,論文開放獲取,推倒「付費牆」。由世界上一些最大的研究資助者組織的為期兩年的學術論文開放獲取「S計劃」有望取得成效。從2021年1月份開始,他們資助的研究工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可以被免費閱讀。這可能意味著科技期刊訂閱的終結。
  • 《自然》期刊公布:2020年值得期待的科學事件
    2019年,人類在科學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突破,繼續提升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人類的科學腳步是不會停止的,接下來的2020年,人類還有哪些科學探索值得期待呢?最近,《自然》期刊發表了他們總結的幾大科學事件,將會引起全世界人的關注,咱們一起來看看吧。火星探索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對於火星的探索了。
  • 科技|《科學》展望2020年即將發生的科學大事件
    近日又展望了2020年將會發生的重大科學事件,其中包括火星探索計劃、國際氣候會議、培育人-動物雜交體等。1、火星探索計劃2020年,包括3個著陸器在內的幾艘太空飛行器將會向火星進發,美國宇航局將會發射名為「Mars 2020」的探測器,旨在收集火星上的巖石樣本、並在未來任務中將所採集的樣本送回地球,同時該探測器還將配備一架小型、可拆卸的無人機。
  • 英國《自然》雜誌評出2016年度重大科學事件
    英國《自然》雜誌網絡版近日公布了其評出的2016年產生重大影響的科學事件,其中除了科學家首次探測到引力波的存在等重要科學發現外,中國在航天、氣候變化以及基因技術領域取得的多項重要成果也被《自然》雜誌認為產生了重大影響。  2016年較受矚目的科學事件當屬引力波。
  •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
    導 讀 《近70年來中國自然地理與生存環境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與展望》一文是《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發起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獻禮而特邀的學科發展綜述論文, 文中自然地理學各分支學科和方向的進展由陳發虎、傅伯傑等相關學科的領軍科學家完成
  • 英媒盤點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中國嫦娥四號任務等入選
    英國知名科學雜誌《自然》近日刊文盤點了2019年重大科學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探訪小行星「龍宮」以及中國嫦娥四號成功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等入選。另外,《自然》還展望了2020年可能會對科學界產生重大影響的事件,其中包括多個國家的火星探測任務,還有中國的嫦娥五號任務等。
  • 《自然》:2020年科學事件盤點—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 National Infection Service 日前,《自然》盤點了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而除了這一最受關注的災難性事件,在科學和研究領域仍有許多其他有價值的進展,比如太空探索、室溫超導體等。
  • 《自然》盤點2020年科學事件
    》盤點了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流行讓2020年成為科學史上非凡的一年。而除了這一最受關注的災難性事件,在科學和研究領域仍有許多其他有價值的進展,比如太空探索、室溫超導體等。中國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日本設定了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的目標。同樣以2050年達到碳中和為目標的歐盟,則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短期排放新目標。
  • 《自然》展望明年最值得關注科學事件:各新冠疫苗效果更明朗
    回顧過去,科技創新發展照亮前行的路;展望未來,世界於我們仍充滿未知數。百舸爭流,奮楫向前,科學探索永不止步。在明年的科技日程表上,有哪些「大事件」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下是近日英國《自然》網站發表的預測。明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關鍵之年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明確表示,他將採取行動應對全球變暖,包括重回《巴黎協定》等計劃。
  • 《科學》雜誌展望2020年十大科學頭條
    據新華社華盛頓1月2日電(記者周舟)美國《科學》雜誌2日刊文展望了2020年可能成為頭條的十大科學新聞,中國建造全球首臺E級超算機、「基因剪刀」技術發布臨床試驗結果等入榜。這一權威學術刊物預測,中國有望在2020年建造出世界第一臺E級超算機。E級超算機即百億億次超級計算機,是國際上高端信息技術創新和競爭的制高點。美國、日本和歐盟均在推進各自的E級超算開發計劃。在生物技術領域,中美不同團隊分別進行的多項使用「基因剪刀」技術CRISPR治療癌症等疾病的臨床試驗有望發布結果。
  • 「重大自然災害」重點專項「中國區域重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歸因...
    2019年3月,由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大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與防範」重點專項「中國區域重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歸因方法研究」項目啟動會暨實施方案論證會在北京召開。
  • 展望2020年十大前沿科學
    2020年,我們在盤點過去歷史瞬間的同時,對新一年科學研究及政策領域可能會成為頭條的事件進行了預測。其中,在首臺百億億次計算機的競賽和CRISPR癌症治療試驗領域中,中國都有機會獲得領先。2020年10 月,世界各國將有機會在中國昆明舉行的、全球最重要的保護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會議上,嘗試製定一條更有效的路徑。
  • 《自然》展望2021最值得關注的科學大事件,中國天問一號上榜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袁靜嫻 近日,《自然》雜誌發表相關文章,列舉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並認為氣候變化和新冠疫苗將是明年影響科學研究的兩大重要主題。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榜上有名。
  • 2020年可能改變世界的科學大事
    2020年伊始,我們展望新年即將發生的一系列科學大事。這些更複雜、更前沿的科技,雖然看起來距離遙遠,說不定卻蘊藏著改變人類命運的潛力。  寂寞火星 熱鬧非凡  2020年,向火星進發將成為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科學探索之一。隨著最新一個「火星衝日」的到來,多個國家將開展火星探測任務。
  • 《Science》:展望2020年十大前沿科學
    2020年,《科學》雜誌在盤點過去歷史瞬間的同時,對新一年科學研究及政策領域可能會成為頭條的事件進行了預測。其中,在首臺百億億次計算機的競賽和CRISPR癌症治療試驗領域中,中國都有機會獲得領先。《科學》雜誌認為,新的一年,英國、美國和其他國家持續不斷的政治動蕩,會使許多科研人員的工作更加複雜化。英國大選讓其脫歐幾成定局,這將讓英國科學家面臨失去歐盟科學資助和科研合作者的可能。
  • 中國農業大學公布2020年強基計劃,生物科學專業招生30人
    悄然間,2020年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的時光,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學習和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然而,2020年高考註定將載入史冊,這是史上第一次因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導致高考延期一個月,同時也是教育部出臺《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實施「強基計劃」的開元之年。
  • 《自然》預測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
    12月22日,《自然》繼對影響2020年的科學事件進行盤點後,又預測了2021年最值得關注的科學事件。其中,新冠疫情和氣候變化仍是繞不開的話題。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階段2021年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一年。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已經明確表示,要重建美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方面的領先地位,包括讓美國重回《巴黎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