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雪球
作者:無聲
來源:雪球
規劃未來,先總結過去,為什麼呢?不總結過去的經驗,不反思過去的錯誤,就去規劃未來,豈不是繼續重複過去的日子嗎?還是一條路走到黑,沒有進步。
第一部分:先回顧下2020年,我的策略:
在1月8日發布的《2020年投資策略:在龍頭和低估值之間動態平衡》我分了三部分思考規劃全年的投資策略,
第一部分是主要邏輯
第二部分是龍頭和低估之間如何平衡
第三部分投資的方向和思考
總得思路基本是正確的,尤其是第三部分點出來的科技、醫療、消費和券商4個方向,這為2020年場內ETF部分投資超過70%,場外悄悄盈基金組合收益率超過33%(XIRR收益率超過60%)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那麼總結,做對了什麼?
第一,堅持了從上到下,從宏觀到行業再到具體策略的投資思路,大方向不錯,就會有不錯的收益。這樣的思路下,保持了絕對的高倉位,介乎滿倉之間,有閒錢就會投資。
第二,堅持了主要賽道,始終圍繞新能車、科技、醫療、證券等主要賽道,包括港股新經濟方向,放棄了抓黑馬和困境翻轉的機會。
第三,對於看不清的行業,比如科技類,放棄了個股投資,直接投資ETF和主動型基金,重倉的515030新能車ETF全年接近80%的利潤基本吃下,場外重倉的006751、001691、161028、005312、004698、003984等表現都非常不錯。
第四,並不盲目重倉,適度規避大的風險,1月22日迅速減倉50%,提前應對春節新冠的發酵,並在2月3、4日迅速滿倉;2月25日清倉半導體、減倉50%科技,並在隨後逐步定投加倉。
好了,概括一句話,到底做對了什麼?
滿倉中國,滿倉優質行業和公司。
(二)又做錯了什麼呢?
第一,對於周期的理解不夠深刻,太在意估值,雖然我經常說「萬物皆周期,低估永不敗」,
可是我還是太看重估值,因為這個原因,錯過了消費裡最牛的白酒,整個2020白酒接近翻倍的行情,
我也就是僅僅吃到了洋河和悄悄盈成分基金持有的茅臺等這些少部分肉,大肉沒有吃到。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早早的在4月底減倉了70%以上的醫藥持倉,最高少賺50%,即便現在也少賺了30%。
第二,對於公司層面的研究和把握能力不足,精力不夠,這實在是沒有辦法,
一方面自己能力差、起點低、水平也不高,對於產業的理解不夠,對於企業的認識更不行了,尤其是面對一些科技和醫療類企業,一通基本面分析下來,感覺面沒有了,一堆漿糊出來了,尷了個尬的。
另一方面,自己的精力也不行,在家全職投資,不是全職five,身份是多重的,奶爸、兒子、鄰居眼裡的閒人、老婆眼裡的廢物,鵝滴個神,人格分裂,精力也不夠。
第三,切換不夠果敢,倉位上的慢。在幾次關鍵的操作中,果敢不夠,糾錯不夠,在主要方向的配置上,還是過於重視均衡,反而倉位上的不夠。
比如2月25日從半導體一鍵切換到基建工程後,基建迅速迎來了15%以上的漲幅,這種突然的上漲對於基建這種行業來說應該迅速的止盈,但是我並沒有,反應慢了;
比如對於新能車的配置,場內ETF部分早已迅速達到30%的上限倉位,但場外還在慢慢悠悠的定投,過於重視均衡,最終新能車的持倉最高峰是也只有17%,距離25%的悄悄盈的配置目標差距不小。
好了,概括一句話,2020年到底做錯了什麼?:
職業投資的素養還不夠,表現在對研究分析的深度和廣度上不夠,表現在投資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夠,導致患得患失、不夠果敢。
第二部分:2021年的投資策略:牛市下半場的,最後的光芒
當時間來到2020年底的時候,去回顧2019年對今年策略推演的時候,是怎麼也沒想到2020年能取得這麼大的收益的,感慨頗多。
所以,同樣,現在去制定2021年的策略,同樣不設定目標,因為市場的走勢實在是太不可預測,縱然我在2020年做對了很多次,但我做的最大的最對的預測,就是重倉中國了,
同樣,2021年,繼續重倉中國,心無旁騖。
(一)機會方面
隨著中國經濟的率先復甦和自身實力的提升,人民幣繼續升值是大概率的事情,那麼會發生什麼呢?
外資會繼續增加中國核心資產的配置,全球範圍內,除了美國,還能吸引外資的市場就只有日本、印度、德國、越南,再就是中國了,不管資金怎麼想,最起碼把這5個資本市場往一塊放一放,中國怎麼著也得佔個比較大的比重吧?
錢往有機會賺錢和最確定的地方集中,歷來如此,中國的吸引力就大一些了。
關於中國的機會,總的來說港股方向會更突出一些,原因有二,
一個是連續兩年恒生指數大幅跑輸滬深300,其中的緣由我就不講了,你懂得,目前這些問題也度過短期的衝擊,中期會有一個修復,長期的問題誰也不知道;
第二個,A股市場畢竟不可以自由流通,港股的自由流通更方便外資的流入和流出。
(二)風險方面
最大風險來自於美國的圍追堵截,從目前美國的實力來說,無論是海上貿易、金融體系等各個環節如果真的下殺手,這黑天鵝就太大了;
第二風險,預期美元放水周期於2021Q2結束,很有可能疊加美國見頂,如果再加上提高利率,那麼資金面就會出問題,這也是要注意的。
第三個風險,來自於我們自己,資金對於龍頭公司對於優質行業的認可,不斷推升估值,最終導致臨界點的到來,形成崩盤。
(三)風控方面
總體保持謹慎,持倉繼續,加倉慎重。
在考慮了以上機會和風險之後,展望整個2021年,
我們首先要回歸常識,那就是低估值和高估值都不是一種常態,都是行情極端化的表現;
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往往很複雜,比如這一次白酒、醫療、新能車、光伏等行業的確定性溢價,就是基本面+預期+牛市情緒+資金形成的合力,合力一旦形成,往往就形成趨勢,直到見頂崩潰。
這就是周期,這就是規律,從來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不過什麼形式見頂,什麼形式崩潰不知道,但作為一個資深投資人,不是,職業five,
還是跟大家提醒,未來數年的真正的投資機會還是在醫療、科技、新興消費、軍工這些地方,跌下就是機會。所以,持倉沒毛病,調整不是崩潰,中證醫療歷史漲幅15.5倍,中證消費歷史漲幅26倍就是最好的明證;
2021年的風控就是繼續盯住優秀的行業和公司,漲多了持有,瘋了減一點,但更多的是把握其中此起彼伏的調整機會,誰跌的多了,就定投一些。
(四)行業性機會變少,變小
幾乎可以斷定,再想有2020年這樣白酒翻倍,新能車翻倍,光伏90%,醫療70%的漲幅,幾乎不可能,
但一些行業性或者板塊性機會的,這裡我點幾個。
1、科創50指數。
現在對於科創板的認識都局限在80倍的高估值,卻沒有想科創板的定位帶來的優質龍頭個股的增速並不是線性的,以其中的某辦公軟體為例,如果真的能國產替代,那麼業績增加多少呢?這跟納斯達是一個道理,你只需要知道這個指數自身可以優勝劣汰就OK了。
2、計算機行業。
TMT行業一直流行一句話:硬三年軟三年商業模式又三年,大致代表了業績傳導的規律,也就是先硬體、再軟體、再商業模式,
2019年6月份啟動以後,基本上可以確認硬體最肥的朦朧期過去了,2020年很有可能會輪到計算機軟體應用板塊,這裡面會有板塊機會。
3、證券。
證券行業是牛市的旗幟,每一輪都是,所以也造成他這一輪牛市成了調控的工具,但即便如此,在註冊制和資本市場改革的加持下,證券行業保持超出大盤的收益還是值得期待的,只不過這種超額收益不會再有2015年那麼大,也會呈現脈衝行情,跌多了配置,漲多了賣出可能還是適合的操作。
4、有色行業。
整個順周期板塊,我唯一選擇的就是有色,其他的煤炭、鋼鐵等等都有單一品種的不可控問題,急漲急跌,這個可就太考驗人了,事實也證明了我的判斷,2020年12月份,煤炭和鋼鐵上下亂飛,而有色就平穩的多,可預測的多。
5、軍工。
大家對於軍工的理解仍然停留在以往的思維中,不能跳出來看問題,不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
任何一個行業都是有周期,70年代的石油,80年代的汽車,那都是皇冠上的明珠;貧窮國家裡的糧食,發展中國家的消費,發達國家的奢侈品和收藏品,那也都是最寶貴的東西。
中國目前在世界的地位,以及面對的環境,都迫切需要一個強大國防,邏輯就這麼剛,再去看看業績,3季度的拐點還是比較明顯的。
6、房地產。
從2018年的10月份全職投資以來,我始終堅持一個觀點,房地產不能投,一個走過了黃金20年的行業,一個走到政策頂點往下來的行業,再便宜也不能投,開始走下降周期的行業,毫無價值可言。
事實上,也如同我的判斷,這兩年,投資房產行業的,鮮有收益,很慘;但我改口了,改口了,改口了,因為實在是太慘了,基本上反應了各種利空預期,現在還缺一點,也就是觀察什麼時候房地產對於新出臺的利空不再有反應,或者股價在底部突然開始拉升,那麼機會可能就來的。
很簡單,這也是個消費品行業,誰不想住更好的房子,只要生活更好,條件允許,房地產也有未來。
7、傳媒。
傳媒我在2020年也做了布局,應該說有收穫,尤其是上半年,但是在波動性非常大,下半年遊戲股、影視股又跌回去了,這也是大家不願意投資傳媒的原因吧。
去年我沒有把傳媒單獨作為一個板塊拿出來說,今年我把他單獨作為一個板塊提出,主要看點2個,
第一,反壟斷的深入後,騰訊和阿里、頭條這些過往以及未來繼續深入,利用平臺霸佔資源的情況可能會反轉,比如騰訊利用自身的微信和qq強行營銷自己遊戲和影視,對其他中小公司的扼殺是可想而知的,明年這種情況是不是開始要改善?
第二,整個傳媒板塊,遊戲這塊才20倍的估值,被騰訊大量上新遊戲版權壓得喘不過氣;影視板塊今年疫情還是影響很大,這些都算是把行業壓制到了極致,明年應該都有翻轉的機會。
(五)這些行業的仍然會出龍頭個股行情
除了上面我說的這些有一定行業性機會的板塊之外,類似醫療、科技、新能車、新能源、消費這些長牛的行業肯定是不能錯過的,只不過他們的行業性機會都在2019和2020年的牛市中透支了,分析下來2021年行業性普漲的機會可能比較小,更多的是其中優質龍頭公司的慢漲和基本面大幅改善的黑馬機會。
這種情況,對於很多投資者來說,通過行業指數基金去把握就沒有特別好的機會,而且去精選個股或者是通過場外的主動基金去把握,可能會不錯。
(六)重視債券型基金配置
由於整個2020年優質行業和龍頭個股的繼續挺拔,我在2021年策略風控部分就說了,持倉可以,新增部分要慎重,我個人會在高漲的時候轉向債券,閒錢投資的第一要義是穩定獲利,而不是放大風險去獲取收益。
在債券的品類上,我並不認為純債就會更好一些,我會選擇信用債、二級債、股債平衡性的基金組合配置,雖然明年股票市場不可能太火,但在資本市場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即便是做債券基金,也不要偏離股票市場太多,這就是我的選擇,對錯,明年看吧。
(七)牢記「萬物皆周期,低估永不敗」
這個世界一切都是變化的,沒有一成不變的事情,具體到行業,也只不過是有的行業長牛的周期長一些,有的行業牛的時間短一些,可是本質上都是周期,既然是周期,就會有反覆,既然是周期就會有高估低估,這個過程中,就一定有周期起步+低估值的重疊的時候。
所以,對於投資來說,一定要從宏觀的角度發現哪些行業是長牛的周期,哪些是短牛的周期,哪些是快牛,哪些是慢牛,哪些是大牛,哪些是小牛,最理想的一定是長牛周期+快牛+大牛>長牛周期+慢牛+大牛,但再往後是選長牛周期+慢牛+小牛,還是短牛周期+快牛+大牛,就表考驗人了
這裡面的邏輯關係要搞清楚,我並不認為短牛周期的行業不值得投資,比如有色、煤炭、鋼鐵,關鍵還是看能不能把握住,當然,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比較難,可能還是抓長牛周期更好,至少心理上比較踏實。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抓住「周期起步+低估值」那個雙擊、多擊的拐點,抓不到也不要緊,要去發現拐點,
在大周期起步的時候,不要被短期的高估值嚇唬住,抓住投資機會,當然,如果估值高企的太厲害,那就適當的放一放,等一等。
無聲,蛋卷基金「悄悄盈」組合主理人,通過一攬子指數基金配置,實現一部分家庭資產的保值增值。
在具體配置上,配置7成寬基,包括中證500、滬深300和H股指數基金,配置3成行業基金,包括科技、醫療、消費、證券等行業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