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雜誌:中國新冠疫苗免疫效果良好

2021-01-08 澎湃新聞

《科學》發表了由中國團隊合作完成的論文,該論文展示了PiCoVacc(純化滅活新冠病毒疫苗)在獼猴中的良好抗病毒能力,注射了該疫苗的獼猴能夠對後續的新冠病毒感染產生抵抗作用。

科興公司生產的新冠病毒滅活疫苗,其在獼猴中起到了很好的保護感染作用。圖片來源:新華社

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首次有論文顯示,新冠疫苗能夠在動物中起到保護作用。昨日,《科學》發表了由中國醫學科學院、浙江省疾控中心、科興控股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合作完成的論文,該論文展示了PiCoVacc(純化滅活新冠病毒疫苗)在獼猴中的良好抗病毒能力,注射了該疫苗的獼猴能夠對後續的新冠病毒感染產生抵抗作用,不僅不會產生新冠肺炎症狀,而且咽部、肺部也檢測不到新冠病毒。相關研究曾於4月19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 bioRxiv上,疫苗已經在4月16日進入人體臨床試驗。

純化滅活疫苗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疫苗生產方式,針對流感病毒和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疫苗就是以這種方式生產的。從疫情暴發以來人們都期待能夠新冠病毒疫苗能儘快上市,但疫苗生產從來不是一容易的事情。像HIV和C型肝炎病毒,由於病毒容易突變,疫苗研發一直進展緩慢。從這一點來說,開發新冠病毒疫苗要相對簡單,至少從目前的結果來看,新冠病毒並沒有特別棘手的靶標,而且突變相對緩慢,這意味著免疫系統能夠對其起到很好的防禦作用。

在新研究中,為了獲取更適合接種的疫苗,研究從11名病人的支氣管肺泡灌洗液中獲取了新冠病毒樣本,用於測試臨床前抗體中和效果以及疫苗測試模型。其中病人分別來自中國(5人)、義大利(3人)、瑞士(1人)、英國(1人)和西班牙(1人)。

這11份樣本病毒分散在新冠病毒進化樹上,在後續選擇中,研究選取了CN2株進行疫苗研發。在病毒生產中,仍然採取的是細胞擴增病毒的方法,利用非洲綠猴腎細胞(Vero)細胞作為病毒生產工具,通過多代培養將CN2從P1不斷擴增到P10。

圖示展示了11個病毒株的來源,和病毒滅活純化的過程

在遺傳穩定性的評估中,與P1代的病毒株相比,P5代和P10代的病毒株一共只出現了兩個胺基酸替換(前者有一個丙氨酸→天冬氨酸的變化,後者有一個蘇氨酸→異亮氨酸的變化),這兩個胺基酸替換位點,並沒有出現在關鍵的刺突蛋白編碼區,因此研究獲得的多代CN2病毒株有著非常高的遺傳穩定性,這在疫苗生產過程中非常關鍵。

疫苗效果如何?

在確認病毒株穩定之後,研究通過滅活和純化步驟獲得了實驗用的病毒疫苗。小鼠測試中,注射了不同梯度濃度疫苗的小鼠都未產生炎症反應和不良副作用,大約注射疫苗後的6周,小鼠體內用於攻擊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和RBD區域的IgG抗體量已經非常高,血清抗體濃度分別>200 μg/ml和>100 μg/ml。研究特別指出,注射了疫苗的小鼠所產生的抗體滴度大約要比新冠康復患者血清中抗體滴度高十倍。

在其他10株病毒的驗證中,注射了由CN2病毒株生產的疫苗後,小鼠能迅速在一周內產生中和CN1的抗體,並且中和抗體量會在2周內飛速增長,而對照組則不會有特殊的抗體反應。而後續的測試顯示,新疫苗對其他9株獨立的新冠病毒同樣能產生中和活性。

這次研究最有希望的結果則產生在了非人靈長類動物實驗中,一共有8隻獼猴參與了疫苗測試實驗。分別注射了高、低劑量疫苗的獼猴,在3周後都接受了新冠病毒的感染。感染的方式非常直接,利用管子將新冠病毒導入獼猴的支氣管/肺部。即使是這種感染方式,8隻獼猴都沒有出現新冠肺炎特徵性的感染表現。

注射了高劑量疫苗的獼猴免疫反應要更強,在重新感染病毒之後,大約只需7天,在咽部和肺部就完全檢測不到任何病毒了。注射低劑量疫苗的獼猴中,有一些產生了病毒反應,但最終也控制住了感染過程。與此同時,對照組的獼猴,則產生了嚴重的肺炎。這說明疫苗確實起到了保護性的作用。

科學界的看法

當然目前科學界對此疫苗實驗結果仍然有著不同的聲音,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病毒學家Florian Krammer對此結果表示很樂觀,他曾對許多新冠病毒疫苗做過數據研究報告,「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生產方法,但沒準它確實有用。最關鍵的是,這種疫苗生產方法在許多中低收入國家也能實現。」

但是,也在猴子中研發新冠病毒疫苗的匹茨堡大學教授Douglas Reed 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現在實驗動物數量還太少,不足以形成顯著性結果。並且後來感染獼猴用的其他10株病毒,也是用細胞擴增獲得的,這些病毒株可能並不能完全反映感染人時的狀態。

另一種擔憂是,獼猴在感染了新冠病毒之後並不會產生和人一樣的嚴重症狀,因此疫苗究竟能在人中起到多少作用還並不清楚。而新研究用於描述獼猴感染新冠病毒後的反應也是「類似新冠肺炎症狀」。

目前,科興公司已經於4月16日開始開展人體臨床試驗,參與實驗的一共有144名志願者。這些志願者也會被分為高劑量、低劑量和安慰劑三組,儘管在I期臨床試驗中一般是不設置安慰劑組的(安慰劑組一般用於測試效率,而I期試驗一般是測試安全性)。的負責人認為在I期就設置安慰劑組能更好地判斷該疫苗的危險副作用。

科興計劃在五月中旬開展臨床II期試驗,大約會招募1000名志願者參與,並且在6月底能公布首批結果。如果,結果順利科興將緊接著開展III期試驗,並儘快向高危地區投放這批疫苗。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截至4月23號,還有其他6種新冠疫苗進入了人體臨床試驗,還有77種疫苗正在研發階段。這些仍處於研發狀態的疫苗中,大多數都採用的是更現代化的基因工程製備方法,只有4種採用的是傳統的滅活疫苗技術。當然,無論是哪種生產方式,只要能生產出真正有效的抗病毒疫苗,那麼都將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裡程碑。

原標題:中國新冠疫苗展現良好免疫效果

相關焦點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華盛頓12月17日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科學》雜誌評價說,凝聚起來的強大力量推動新冠疫苗在短時間內從無到有。
  • 中國科研團隊在《科學》雜誌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結果
    (健康時報記者 王永文編譯)5月9日,健康時報記者從科興生物獲悉,中國科研團隊已發布全球首個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研究結果,證實在動物實驗中安全有效。此信息也已發布在權威雜誌《科學》(Science)雜誌上。
  • 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
    新冠疫苗居科學雜誌2020十大科學突破首位【新冠疫苗成為《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首位】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
  • 新冠疫苗當選《科學》雜誌2020年 十大科學頭號突破
    據新華社電 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科學》雜誌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
    【僑報網綜合訊】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綜合新華社、北京《科技日報》報導,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
  • 《柳葉刀》子刊:中國又一款新冠滅活疫苗臨床結果安全性良好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日前,《柳葉刀-傳染病》(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最新發表了中國又一款新冠滅活疫苗BBIBP-CorV的臨床研發進展。1/2期試驗中,這款候選疫苗在所有18-80歲的健康受試者中都表現出了良好的安全性,並都成功誘導了免疫反應。
  • 新冠疫苗鼻腔滴入可起到免疫效果動物活體實驗證實
    據《自然》網站近日報導,通過在實驗室小動物身上進行活體實驗,美國和中國兩組科研人員發現,在鼻腔滴入候選新冠疫苗可起到免疫效果為實施鼻腔接種實驗,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一個團隊設計了一種可編碼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候選疫苗,新冠病毒正是通過這種刺突蛋白結合宿主細胞完成感染過程。研究人員將疫苗注入經生物工程改造後、具有該蛋白所對應人體受體的小鼠體內。
  • 中國新冠疫苗上市,揭秘央企研發新冠滅活疫苗歷程
    後續,疫苗免疫的持久性和保護效果還需持續觀察。這一成果來之不易,中國疫苗上市為全球戰勝疫情注入信心,也為疫苗成為全球公共產品提供有力支撐。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新冠滅活疫苗研發團隊科研團隊,在研發流程環節不減的前提下,工作人員「三班倒」連軸轉,全球首個新冠滅活疫苗從啟動研發到獲批臨床只用了98天。
  • 以利用免疫顯性抗體表位開發新冠疫苗
    以色列巴伊蘭大學研究人員日前表示,他們確認部分免疫顯性抗體表位有望用於開發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並相信該疫苗可能阻止疫情再次暴發。相關研究發表在《MDPI疫苗》雜誌上。
  • 《柳葉刀》:評估候選新冠疫苗效果仍面臨挑戰
    《柳葉刀》:評估候選新冠疫苗效果仍面臨挑戰國際戰「疫」行動本報記者 張夢然英國《柳葉刀·感染病學》雜誌近日發表綜述,突出強調了評估潛在新冠疫苗效力所面臨的關鍵挑戰,對「這款新冠疫苗會有效嗎?」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提供了重要見解。
  • Science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位
    來源 |新華社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
  • 《科學》雜誌評出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 新冠疫苗居首
    《科學》高度評價新冠疫苗:疫情下的希望之光。 近日,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美國《科學》雜誌公布了其評選出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新冠疫苗的研發居於榜首。
  • 中國免疫學會理事長:病例銳減,新冠疫苗臨床試驗或移海外
    同一天,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陳薇院士團隊與康希諾生物股份公司(下稱「康希諾」)聯合開發的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也通過了臨床研究註冊審評,進入I期臨床試驗,目前首批接種了該疫苗的志願者已經結束了14天隔離期。對於重組新冠疫苗研發團隊而言,I期安全性試驗只是萬裡長徵的第一步。新冠病毒疫苗研發將走向何方?是否會像當年SARS疫苗研發一樣因病毒忽然消失而告終?
  • 追問新冠疫苗:新冠病毒確有變異 中國疫苗研發這樣「應變」
    「新冠病毒有變異,但是變異不大。」10月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發布會介紹新冠疫苗有關情況,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副司長田保國基於全國30多家科研機構開展的病毒變異追蹤研究,給出科學答案。那麼,病毒的變異會不會對中國新冠疫苗的有效性產生影響?疫苗研發又如何應變呢?
  • 尋烏第一針新冠疫苗 開打!
    日前,中國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曉明,在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病毒與人類健康」主題論壇介紹了相關情況。 病毒變異後,疫苗會失效嗎?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上,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表示,科研攻關組召開多次會議,專家認為目前沒有證據證明新冠變異病毒會對疫苗的使用效果造成實質性影響,但需要高度關注。
  • 新型冠狀病毒科普:新冠疫苗與群體免疫
    就如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科學顧問、牛津大學糖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擁有超過35年的愛滋病毒疫苗研發經驗的Raymond Dwek教授在近日針對新冠疫苗的研討會上指出,新冠病毒這種非比尋常的糖基化程度,會讓病毒容易產生多種突變,也就是「這種結構的存在會讓我們疫苗開發變得非常困難。」【4】 拋開這些新冠病毒本身的難點不提,開發一種新型疫苗本來就是一個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的過程。
  • 新冠疫苗研發,中國為何全球領先
    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略目標,是保持不發生本地傳播或者使傳播維持在較低水平,直至研發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並廣泛接種以形成人群免疫屏障。據世界衛生組織網站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29日,全世界共有232種新冠疫苗處於活躍研發狀態,其中60種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在處於三期臨床試驗的15種疫苗中,中國佔據了5種。
  • 新冠疫苗新成果!中山大學團隊開發新型納米顆粒疫苗,可顯著增強保護性免疫響應
    課題組發現,通過納米顆粒偶聯可以顯著增強蛋白疫苗的保護性免疫響應,目前,這款中大原創的新冠納米顆粒疫苗正在向國家藥監局申報臨床批件。▲張輝團隊發表論文插圖文章稱,這款納米顆粒疫苗在小鼠體內誘導的針對新冠病毒的中和抗體滴度位居全球第一
  • 京企研製新冠疫苗可觸發快速免疫反應
    來源:北京日報北京日報訊(記者 張航)國際知名學術期刊《柳葉刀-感染性疾病雜誌》日前在線發表新型冠狀病毒滅活疫苗克爾來福的Ⅰ/Ⅱ期臨床研究結果論文。論文顯示,疫苗可觸發快速免疫反應,Ⅱ期臨床試驗中,該疫苗兩劑接種28天後中和抗體陽轉率達90%以上。克爾來福由北京科興中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研製,今年4月起開展臨床試驗,目前正在開展臨床Ⅲ期試驗。
  • 專家:新冠病毒滅活疫苗打兩針次免疫效果會更好
    人民網北京12月21日電 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冬春季疫情防控及重點人群疫苗接種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滅活疫苗要打兩針次,因為打兩針次免疫效果會更好一些。從已發表的新冠疫苗文獻來看,發揮作用的時間主要是在接種疫苗第二劑次的兩周後,會產生較好的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