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根
時下,我國已進入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但疫情造成的人道主義代價還在繼續攀升。迄今已有190多個國家發現確診病例,截至北京時間8月17日上午9時,全球已有超過2159萬人感染,已確認因該病毒而死亡的人數已超過77.3萬人。
除了對疫情的防控,COVID-19患者痊癒後會不會復發或重複感染是很多人持續關心的問題。據上海市人民政府微信公眾號13日消息,上海市中山醫院發現一例吉林來滬就醫的新冠肺炎復陽病例。經調查,該病例曾於今年4月在中國國內被診斷感染新冠,經隔離治療後出院,於8月10日上午再度被檢測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診斷為無症狀的復陽病例。
而這並非孤例,在北京、湖北荊州等多地也出現多例早已治癒的新冠肺炎患者「復陽」事件。這一系列新聞挑動了人群敏感的神經,而疫情的走向也顯得更加撲朔迷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復陽」?新冠會否重複感染?
新冠會否重複感染?
在現代醫學上,感染者再感染新毒株時,若新毒株取代舊毒株,則為重複感染;若新舊重組形成新的亞型,則是超感染。
早在三月,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就應用恆河猴模型證明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很可能不會發生重複感染,COVID-19也不會復發。其研究結果發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組使用新冠病毒感染過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進行相同的病毒攻擊,以確定再次感染的可能性。該研究給予4隻恆河猴攻毒10e6 TCID50/1ml的SARS-CoV-2病毒。在病毒感染後,恆河猴體重減輕,鼻、咽、肺和腸均可檢出複製病毒。在病毒感染後7天,恆河猴出現間質性肺炎。
在恆河猴症狀恢復、抗體轉陽後,研究人員給予其中兩隻康復的恆河猴重新攻毒相同劑量的病毒。但是在之後14天並沒有發現重新攻毒的恆河猴出現任何重複感染表現。其鼻咽拭子和肛拭子持續陰性,在各器官組織中,也無法檢測出複製病毒。通過病毒學、影像學和病理學指標,研究發現2隻重新大劑量攻毒的恆河猴沒有發生SARS-CoV-2重複感染。這也意味著,初發感染誘導的免疫應答足以對抗大量病毒的重複感染。
在五月,一份發表在JAMA上的評述也表達了類似的結論。文章認為,在五月以前,依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SARS-CoV-2可能發生重複感染,而研究結果依然指向,在患者康復後,會形成對SARS-CoV-2的免疫力,從而避免重複感染的發生。
8月16日,medRxiv一篇來自華盛頓大學對於一艘漁船的爆發感染的報導,首次突破了保護性免疫僅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的研究局限,探究了SARS-CoV-2與人類保護性免疫的相關性。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漁船120名船員出發之前和回到港口之後都對他們進行了病毒抗體和病毒核酸進行了檢測,之後還對船員進行了中位32.5天的隨訪。研究發現,在船員出海之前,僅有三個船員血清抗體呈陽性,在後續測定中他們依舊具有中和和加標反應性抗體。
而在漁船返回後,104個船員病毒核酸陽性,陽性率85.2%,而RT-PCR顯示Ct<35。研究應用宏基因組學方法分析了感染的序列,發現39個病毒基因組均來自於同一來源,這也意味著,這個漁船發生了聚集爆發。
但是,三名有中和血清的船員均未發生感染,病毒核酸在檢測中始終呈現陰性,且未在病毒爆發期間經歷任何症狀。
因此,來自先前感染的中和抗體的存在與防止再感染密切相關,具有中和抗體滴度的人員可以預防在密集接觸環境中的高感染風險的爆發感染(85.2%)。
T細胞的預存免疫
事實上,T細胞免疫對預防SARS-CoV-2重複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在淋巴結和脾臟,存在數量級的T細胞和B細胞,而真正能夠識別病毒的極少數T細胞或B細胞被稱為細胞毒性T細胞或B細胞。在感染SARS-CoV-2以後,為了應病毒入侵,特異性T、B細胞在被激活時,會進行龐大的數量擴增,而擴增出來的T、B細胞則被稱為效應性T細胞和效應B細胞。
當效應性T細胞和效應B細胞完成任務將病毒清除後,95%以上的效應性T細胞、B細胞會迅速死去,只有不到5%的細胞將記憶性T細胞或記憶性B細胞以預防病毒的重複感染。
前不久,柏林夏裡特醫學院(Charité-Universittsmedizin)和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MPIMG)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健康個體擁有能夠識別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免疫細胞。其原因可能在先前感染「普通感冒」冠狀病毒中發現。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Charité接受治療的18名COVID-19患者的血液中分離出免疫細胞,並確認SARS-CoV-2的PCR陽性。他們還從68名從未接觸過新型冠狀病毒的健康個體的血液中分離出免疫細胞。
然後,研究人員使用SARS-CoV-2'刺突蛋白的小的合成片段刺激這些免疫細胞,SARS-CoV-2'刺突蛋白是冠狀病毒外表面上的特徵性冠狀突起,能夠使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研究人員隨後測試了T輔助細胞是否會通過與這些蛋白質片段接觸而被激活,他們發現18例COVID-19患者中有15例(85%)就是這種情況。
該團隊還發現記憶T輔助細胞能夠識別健康個體血液中SARS-CoV-2的片段。在測試的68位健康個體中,共有24位(35%)被發現。即三分之一沒有接觸過SARS-CoV-2的人仍然有能夠識別病毒的T輔助細胞。這項研究提示了普通感冒冠狀病毒感染後具有對SARS-CoV-2的預存免疫。
此外,8月16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在Cell發表了另一篇重要文章,報導了未感染個體、感染者家屬、急性期感染者和恢復期感染者的SARS-CoV-2特異性T細胞應答。
研究指出,急性感染期的T細胞呈現出高活性的細胞毒性T細胞表型,細胞毒性T細胞活性與疾病嚴重程度呈現相關性。而康復期患者的SARS-CoV-2特異性T細胞具有多功能性並表現出了記憶幹細胞特性。這項研究再次指出,SARS-CoV-2可以誘導高效的SARS-CoV-2特異性T細胞應答,也可以喚起針對冠狀病毒的預存T細胞免疫。
基於上述,從宏觀的SARS-CoV-2與人類保護性免疫的相關性或微觀免疫細胞來看,並沒有證據證明SARS-CoV-2可能發生重複感染,並且「復陽」的出現並不能排除「假陰性」的可能。研究認為,若檢測採用的是鼻咽拭子取樣,而檢測當時鼻腔病毒含量少,結果就可能是陰性。
疫情還未過去
儘管目前並無證據支持重複感染,但我們卻不得不警惕新病毒變異形成新的亞型帶來的超感染。
今年4月20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領銜發布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未經同行評審)上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SARS-CoV-2已經獲得了能夠實質性改變其致病性功能的突變,並且不同變異毒株病毒載量方面的差異可達270倍。
研究人員採集了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4日期間被收治在浙江大學附屬醫院的11位COVID-19患者的病毒樣本。為了探究這11個病毒分離株的突變譜,研究人員對它們進行了超深度測序,並將所得結果與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中的1111個基因組序列進行了比較,發現這些分離株上共存在33個突變,其中有19個是首次發現的全新突變。
此外,近期又有多國通報發現新冠病毒發生了變異。印度報業託拉斯15日報導,印度東部奧裡薩邦的研究團隊對1536個樣本進行了測序,最終首次在印度報告了兩個新的病毒譜系,發現了73個新冠病毒毒株的新變種。
馬來西亞衛生部總監努爾16日也稱,該國現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確認了4例D614G變異毒株。並且,這一變異毒株傳播速度可能比一般毒株快10倍。
當然,目前尚不清楚變異會對疫情產生怎樣的影響,但這也給本就不確定的疫苗研製帶來了新的難度。疫情的失控在病毒變異的基礎上更增加了新的不確定,病毒會不會在此次突變的基礎上再出現另一次突變,病毒的再一次突變又將對研究帶來怎樣的影響?
無論是「復陽」還是超感染,我們還需要更多地研究以解釋病毒的更多機制與變化。我們不必有過多的恐慌,但也不得不隨時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