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新冠「復陽」,是重複感染還是另有原因?

2021-01-09 陳根

文/陳根

時下,我國已進入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但疫情造成的人道主義代價還在繼續攀升。迄今已有190多個國家發現確診病例,截至北京時間8月17日上午9時,全球已有超過2159萬人感染,已確認因該病毒而死亡的人數已超過77.3萬人。

除了對疫情的防控,COVID-19患者痊癒後會不會復發或重複感染是很多人持續關心的問題。據上海市人民政府微信公眾號13日消息,上海市中山醫院發現一例吉林來滬就醫的新冠肺炎復陽病例。經調查,該病例曾於今年4月在中國國內被診斷感染新冠,經隔離治療後出院,於8月10日上午再度被檢測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診斷為無症狀的復陽病例。

而這並非孤例,在北京、湖北荊州等多地也出現多例早已治癒的新冠肺炎患者「復陽」事件。這一系列新聞挑動了人群敏感的神經,而疫情的走向也顯得更加撲朔迷離。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復陽」?新冠會否重複感染?

新冠會否重複感染?

在現代醫學上,感染者再感染新毒株時,若新毒株取代舊毒株,則為重複感染;若新舊重組形成新的亞型,則是超感染。

早在三月,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就應用恆河猴模型證明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很可能不會發生重複感染,COVID-19也不會復發。其研究結果發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上。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組使用新冠病毒感染過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進行相同的病毒攻擊,以確定再次感染的可能性。該研究給予4隻恆河猴攻毒10e6 TCID50/1ml的SARS-CoV-2病毒。在病毒感染後,恆河猴體重減輕,鼻、咽、肺和腸均可檢出複製病毒。在病毒感染後7天,恆河猴出現間質性肺炎。

在恆河猴症狀恢復、抗體轉陽後,研究人員給予其中兩隻康復的恆河猴重新攻毒相同劑量的病毒。但是在之後14天並沒有發現重新攻毒的恆河猴出現任何重複感染表現。其鼻咽拭子和肛拭子持續陰性,在各器官組織中,也無法檢測出複製病毒。通過病毒學、影像學和病理學指標,研究發現2隻重新大劑量攻毒的恆河猴沒有發生SARS-CoV-2重複感染。這也意味著,初發感染誘導的免疫應答足以對抗大量病毒的重複感染。

在五月,一份發表在JAMA上的評述也表達了類似的結論。文章認為,在五月以前,依舊沒有任何證據證明SARS-CoV-2可能發生重複感染,而研究結果依然指向,在患者康復後,會形成對SARS-CoV-2的免疫力,從而避免重複感染的發生。

8月16日,medRxiv一篇來自華盛頓大學對於一艘漁船的爆發感染的報導,首次突破了保護性免疫僅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的研究局限,探究了SARS-CoV-2與人類保護性免疫的相關性。

該研究中,研究人員在漁船120名船員出發之前和回到港口之後都對他們進行了病毒抗體和病毒核酸進行了檢測,之後還對船員進行了中位32.5天的隨訪。研究發現,在船員出海之前,僅有三個船員血清抗體呈陽性,在後續測定中他們依舊具有中和和加標反應性抗體。

而在漁船返回後,104個船員病毒核酸陽性,陽性率85.2%,而RT-PCR顯示Ct<35。研究應用宏基因組學方法分析了感染的序列,發現39個病毒基因組均來自於同一來源,這也意味著,這個漁船發生了聚集爆發。

但是,三名有中和血清的船員均未發生感染,病毒核酸在檢測中始終呈現陰性,且未在病毒爆發期間經歷任何症狀。

因此,來自先前感染的中和抗體的存在與防止再感染密切相關,具有中和抗體滴度的人員可以預防在密集接觸環境中的高感染風險的爆發感染(85.2%)。

T細胞的預存免疫

事實上,T細胞免疫對預防SARS-CoV-2重複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在淋巴結和脾臟,存在數量級的T細胞和B細胞,而真正能夠識別病毒的極少數T細胞或B細胞被稱為細胞毒性T細胞或B細胞。在感染SARS-CoV-2以後,為了應病毒入侵,特異性T、B細胞在被激活時,會進行龐大的數量擴增,而擴增出來的T、B細胞則被稱為效應性T細胞和效應B細胞。

當效應性T細胞和效應B細胞完成任務將病毒清除後,95%以上的效應性T細胞、B細胞會迅速死去,只有不到5%的細胞將記憶性T細胞或記憶性B細胞以預防病毒的重複感染。

前不久,柏林夏裡特醫學院(Charité-Universittsmedizin)和馬克斯普朗克分子遺傳學研究所(MPIMG)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健康個體擁有能夠識別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免疫細胞。其原因可能在先前感染「普通感冒」冠狀病毒中發現。在他們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Charité接受治療的18名COVID-19患者的血液中分離出免疫細胞,並確認SARS-CoV-2的PCR陽性。他們還從68名從未接觸過新型冠狀病毒的健康個體的血液中分離出免疫細胞。

然後,研究人員使用SARS-CoV-2'刺突蛋白的小的合成片段刺激這些免疫細胞,SARS-CoV-2'刺突蛋白是冠狀病毒外表面上的特徵性冠狀突起,能夠使病毒進入人體細胞。研究人員隨後測試了T輔助細胞是否會通過與這些蛋白質片段接觸而被激活,他們發現18例COVID-19患者中有15例(85%)就是這種情況。

該團隊還發現記憶T輔助細胞能夠識別健康個體血液中SARS-CoV-2的片段。在測試的68位健康個體中,共有24位(35%)被發現。即三分之一沒有接觸過SARS-CoV-2的人仍然有能夠識別病毒的T輔助細胞。這項研究提示了普通感冒冠狀病毒感染後具有對SARS-CoV-2的預存免疫。

此外,8月16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在Cell發表了另一篇重要文章,報導了未感染個體、感染者家屬、急性期感染者和恢復期感染者的SARS-CoV-2特異性T細胞應答。

研究指出,急性感染期的T細胞呈現出高活性的細胞毒性T細胞表型,細胞毒性T細胞活性與疾病嚴重程度呈現相關性。而康復期患者的SARS-CoV-2特異性T細胞具有多功能性並表現出了記憶幹細胞特性。這項研究再次指出,SARS-CoV-2可以誘導高效的SARS-CoV-2特異性T細胞應答,也可以喚起針對冠狀病毒的預存T細胞免疫。

基於上述,從宏觀的SARS-CoV-2與人類保護性免疫的相關性或微觀免疫細胞來看,並沒有證據證明SARS-CoV-2可能發生重複感染,並且「復陽」的出現並不能排除「假陰性」的可能。研究認為,若檢測採用的是鼻咽拭子取樣,而檢測當時鼻腔病毒含量少,結果就可能是陰性。

疫情還未過去

儘管目前並無證據支持重複感染,但我們卻不得不警惕新病毒變異形成新的亞型帶來的超感染。

今年4月20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領銜發布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未經同行評審)上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SARS-CoV-2已經獲得了能夠實質性改變其致病性功能的突變,並且不同變異毒株病毒載量方面的差異可達270倍。

研究人員採集了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2月4日期間被收治在浙江大學附屬醫院的11位COVID-19患者的病毒樣本。為了探究這11個病毒分離株的突變譜,研究人員對它們進行了超深度測序,並將所得結果與全球共享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中的1111個基因組序列進行了比較,發現這些分離株上共存在33個突變,其中有19個是首次發現的全新突變。

此外,近期又有多國通報發現新冠病毒發生了變異。印度報業託拉斯15日報導,印度東部奧裡薩邦的研究團隊對1536個樣本進行了測序,最終首次在印度報告了兩個新的病毒譜系,發現了73個新冠病毒毒株的新變種。

馬來西亞衛生部總監努爾16日也稱,該國現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確認了4例D614G變異毒株。並且,這一變異毒株傳播速度可能比一般毒株快10倍。

當然,目前尚不清楚變異會對疫情產生怎樣的影響,但這也給本就不確定的疫苗研製帶來了新的難度。疫情的失控在病毒變異的基礎上更增加了新的不確定,病毒會不會在此次突變的基礎上再出現另一次突變,病毒的再一次突變又將對研究帶來怎樣的影響?

無論是「復陽」還是超感染,我們還需要更多地研究以解釋病毒的更多機制與變化。我們不必有過多的恐慌,但也不得不隨時保持警惕。

相關焦點

  • 新冠復陽原因找到了?終身帶毒還是二次感染?會傳染嗎?真相沒這麼...
    復陽患者中20多歲的年輕人佔比最高,有41例(22.9%),其次是50多歲的患者,有32例(17.9%)。截至4月30日,韓國至少有292位病人復陽。4月12日,世衛組織宣布將調查復陽事件,並表示復陽患者的出現,意味著此前的新冠患者出院指標(間隔24小時以上兩次核酸檢測陰性)需要重新衡量。
  • 新冠復陽原因找到了?終身帶毒還是二次感染?會傳染嗎?真相沒那麼簡單
    復陽患者中20多歲的年輕人佔比最高,有41例(22.9%),其次是50多歲的患者,有32例(17.9%)。截至4月30日,韓國至少有292位病人復陽。 4月12日,世衛組織宣布將調查復陽事件,並表示復陽患者的出現,意味著此前的新冠患者出院指標(間隔24小時以上兩次核酸檢測陰性)需要重新衡量。
  • 延邊再現「復陽」案例!王貴強:短時間兩次被確診,二次感染概率低...
    復陽還是二次感染?王貴強:短時間內兩次陽性,大概率並非屬於二次感染除上述發生在吉林延邊的復陽案例外,紅星新聞梳理發現,11月2日,河南省衛輝市也同樣通報過一起境外輸入復陽新冠肺炎無症狀感染者。而該患者兩次被確診的時間間隔,僅有三月餘。
  • 新冠患者復陽會怎樣?血清IgG、IgM檢測結果如何解讀
    當然,疫情還處於防控階段,為防傳染,核酸復陽的病人要被隔離,但並不代表這些病人一定具有傳染性。由於康復的患者體內多有保護性抗體,大部分患者症狀也不會加重,只要體內產生了足夠量針對新冠病毒的抗體,患者不會再度感染,完全康復病人復發的可能性很低。
  • 新冠病毒復陽的原因找到了,並不是疾病復發,很可能是假治癒
    最近,有一個新聞在朋友圈瘋傳,有人說新冠病毒會潛伏在身體裡面,像愛滋病毒和B肝病毒一樣,一直在身體裡面,變成一個慢性的疾病,需要終身服藥,還會有傳染力,會感染其他人。這樣的說法對嗎?今天曾醫生來聊一聊。新冠病毒會像愛滋病毒和B肝病毒那樣嗎?
  • 港媒:港大專家表示,新冠病毒二次感染者「有機會傳染其他人」
    (圖源:香港電臺網站)一名新冠肺炎康復者自歐洲返回香港後,其新冠病毒檢測結果再次呈陽性。香港大學(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是第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屬全球首例。據香港電臺網站25日報導,杜啟泓在受訪時說,幸好在機場發現患者,因為患者回港時無病徵,檢測後發現病毒量有中等水平,「有機會傳染其他人」。
  • 獨家|武漢一線醫生解讀治癒者「復陽」:新冠病毒會變成B肝或C肝...
    隨著更多患者治癒出院,大眾對於這次疫情的後續發展越發關注,而個別治癒病人「復陽」也讓人對這種病毒疑慮重重:為什麼有患者出院後核酸檢測又呈陽性?新冠病毒以後會不會變成像流感或B肝、愛滋病一樣的病毒長期留存在人體內?
  • 新冠患者復陽,是因為病毒整合到了他們的基因組?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在康復後會出現核酸檢測復陽的情況。但是,我們並不能從復陽人群中分離出病毒,說明核酸檢測復陽可能並非由病毒再感染引起。:他們通過體外細胞實驗,發現新冠病毒(SARS-CoV-2)的核酸片段能整合到感染細胞的基因組中。
  • 新冠康復者再次感染 靠疫苗終結病毒只是幻想?
    據報導,該男子於今年3月底確診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復出院,8月初經英國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後接受檢測再度確診。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證實,該患者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對比該患者第一次及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24個不同之處,且該患者返回香港再度確診後,入院時已檢測不出其體內有抗體,因此確定其為康復後再次受到感染,而非「復陽」。
  • 香港一新冠肺炎康復者二次感染細節 詳細情況曝光
    25日下午,研究團隊成員、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杜啟泓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證實,該團隊日前通過次世代高通量基因測序法,發現一名年輕患者首次和二次感染的新冠病毒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由此證實了全球第一宗人類重複感染新冠肺炎的個案。
  • 新冠病毒將會終結人類?舒蘭聚集感染的背後讓人細思極恐
    小至肉眼看不到、平均100納米的新冠病毒,攪得地球人仰馬翻。人類自從褪掉身上的毛髮,腦中的意識就開始從捕捉食物進化到徵服宇宙,逐漸成為這個星球的主宰者,自認為上天入地無所不能,但微小的病毒面前變得手足無措、脆弱得不堪一擊。這場席捲全球的傳染病(瘟疫),是人類過度索取地球資源、地球反制人類的規律嗎?新冠治癒後「復陽」有傳染性?
  • 科學家探索新型冠狀病毒患者復陽的機制
    復陽病毒是否具有傳染性?何種原因導致病毒復陽?這一系列問題都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香港大學8月份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報導了一例香港地區新冠患者出院後,歐洲出行期間二次感染新冠病毒的案例【3】。
  • 全球爆出多例新冠患者二次感染,別慌!權威專家在線解讀
    研究人員將該男子兩次感染的新冠病毒株列進行了測序比對,發現存在24個不同之處。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團隊隨後證實,其兩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考慮為二次感染新冠病毒。 如何區分「復陽」和「二次感染」?
  • 新冠患者「復發」有三種情況?武漢醫生建議分類施策
    圖/中國政府網文丨實習記者 張陽 財新記者 黃姝倫多起復陽病例頻現,為疫情防控帶來新壓力。武漢一線醫生發文稱,大量病癒患者出院,部分患者出院後出現再次發熱、核酸檢測陽性的現象,原因多種,既與患者基礎帶病相關,也有臨床治療、核酸採樣等原因。多名臨床醫生提醒,新冠病毒狡猾,目前對其認識尚不夠全面。
  • 為什麼會復陽?因為新冠病毒會像愛滋和B肝一樣,長期寄生體內?
    最近,有一個新聞在朋友圈瘋傳,有人說新冠病毒會潛伏在身體裡面,像愛滋病毒和B肝病毒一樣,一直在身體裡面,變成一個慢性的疾病,需要終身服藥,還會有傳染力,會感染其他人。#健康出行節##清風計劃##健康科普排位賽#這樣的說法對嗎?今天曾醫生來聊一聊。
  • 再論復陽:中科院恆河猴模型發現,康復後不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復陽」現象有關——據報導,國內外多地出現患者出院後核酸檢測複查呈陽性的現象,這些患者在出院後不得不返回醫院繼續進行觀察。 中科院恆河猴模型研究:康復後不會再次感染新冠病毒 另一項研究則用恆河猴模型回答了「康復後是否會再次感染」的問題。
  • 陳根:從免疫不持久到免疫可持久,新冠抗體能在人體留多久?
    文/陳根2020年6月,medRxiv上一項尚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顯示,康復患者的抗體在感染後的數月內出現了顯著下降,在當時就引發了學界的關注和廣泛討論。研究人員發現,抵抗新冠病毒的抗體水平會在病人出現症狀的三周左右達到峰值,隨後快速下降。儘管60%的受試者在感染新冠肺炎期間產生過「強有力」的抗體反應,但在為期三個月的測試期的最後,只有17%受試者體內的抗體仍具有相同的效應。對於新冠肺炎病情較為嚴重的患者來說,其體內的抗體水平更高,持續時間更長。
  • 美國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揭示了什麼
    美國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揭示了什麼海洋英國《柳葉刀·傳染病》雜誌12日刊發有關美國首例確認「二次感染」新冠病例的研究報告,顯示新冠患者康復後仍有可能再次受感染且症狀有可能更嚴重。他今年4月首次確診,後續檢測有兩次陰性,5月底時報告發熱、頭疼、暈眩、咳嗽、噁心和腹瀉症狀,隨後住院治療,病毒檢測結果復陽。這名患者無已知潛在疾病,再次感染新冠後症狀比首次感染明顯加重,住院期間需吸氧治療,後來再次康復。法新社報導,目前全球已知確認「二次感染」新冠病例僅5例,其他4例分別來自比利時、荷蘭、中國香港和厄瓜多。
  • 新冠常陽患者從何而來?專家:或因病毒能在人體內某個器官中生存
    那麼,新冠病毒是在哪些器官長期存在呢?楊慶來認為呼吸道或肺部組織的可能性很低,更有可能的是在腸道、黏膜這類免疫系統難以到達的部位中存活。根據之前的報導,新冠病毒幾乎可以肯定能夠感染腸道。楊慶來認為,在這些免疫不充分的部位,新冠病毒可能無法被完全清除,保持很低程度的感染。目前,我們還不清楚武漢30多位常陽患者的核酸檢測是否包含有肛拭子或糞便樣本。
  • 感染了新冠,體內腫瘤沒了?什麼原因?
    3.在確診癌症晚期後不久,他出現了呼吸困難和氣喘的症狀,隨後被確診感染了新冠肺炎; 4.在確診新冠四個月後,CT複查發現這名患者體內的大部分腫瘤竟然消失了,與腫瘤相關的生物標誌物水平也下降了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