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例新冠「二次感染」病例揭示了什麼
海洋
英國《柳葉刀·傳染病》雜誌12日刊發有關美國首例確認「二次感染」新冠病例的研究報告,顯示新冠患者康復後仍有可能再次受感染且症狀有可能更嚴重。
研究人員指出,目前科學界對人體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狀況仍有不少未知,建議民眾繼續重視防疫。不少專家學者認為,「二次感染」病例表明,依靠消極抗疫以實現「群體免疫」的策略行不通。
【全球發現5例】
報告研究的病例是一名25歲的美國男性患者,來自內華達州沃肖縣,48天內感染兩種不同新冠病毒毒株。他今年4月首次確診,後續檢測有兩次陰性,5月底時報告發熱、頭疼、暈眩、咳嗽、噁心和腹瀉症狀,隨後住院治療,病毒檢測結果復陽。
這名患者無已知潛在疾病,再次感染新冠後症狀比首次感染明顯加重,住院期間需吸氧治療,後來再次康復。
法新社報導,目前全球已知確認「二次感染」新冠病例僅5例,其他4例分別來自比利時、荷蘭、中國香港和厄瓜多。相對於全球迄今確診數千萬病例,「二次感染」仍屬罕見。
《柳葉刀·傳染病》雜誌報告指出,5個病例中僅美國和厄瓜多患者二次「中招」後症狀嚴重。
【仍有太多未知】
報告主要作者、內華達州公共衛生實驗室博士馬克·潘多裡說:「『二次感染』的可能性對大家理解新冠病毒免疫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缺乏有效新冠疫苗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感染過新冠病毒後人體的免疫反應可持續多久,以及為何這些罕見的『二次感染』病例症狀加重。」
法新社分析,美國患者「二次感染」後病情加重可能有多種原因,如暴露於高濃度病毒或二次致病的毒株毒性更強,以及產生所謂「抗體依賴性增強」的副作用,即人體內已有抗體導致後續感染惡化。
研究人員指出,新冠「二次感染」病例罕見,但鑑於無症狀感染者不少,可能難以判斷確診病例究竟是首次還是二次受感染。
潘多裡說:「圍繞新冠病毒感染和免疫反應仍有不少未知,但我們的發現表明,感染過新冠病毒並不一定能讓人們今後免受感染。」他建議新冠康復者「繼續重視預防病毒」,包括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和洗手。
【抨擊消極抗疫】
因發現新冠「二次感染」且病情加重病例,科學界有更多理由抨擊放任民眾大規模感染以實現「群體免疫」的消極抗疫策略。
《柳葉刀·傳染病》雜誌網站一篇文章指出:「『二次感染』病例告訴我們,不能依靠自然感染所獲免疫實現『群體免疫』。這一策略不僅對許多人而言是致命的,也是無效的。實現『群體免疫』需要安全有效的疫苗和有力推行疫苗接種。」
英國雷丁大學細胞微生物學副教授西蒙·克拉克告訴英國《泰晤士報》,「可能存在更廣範圍的『二次感染』意味著(消極)『群體免疫』行不通」,同時進一步從科學上證明,提出「放任新冠病毒在較年輕人群中廣泛傳播」的政策建議時應當「極度謹慎」。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12日在一場發布會上也警告,消極「群體免疫」不是足以遏制新冠疫情的現實策略。他說:「『群體免疫』是通過保護人們不受病毒感染而實現的,而不是通過讓他們暴露於病毒中。在公共衛生史上,『群體免疫』從未被用作應對疫情暴發的一種策略,更不用說應對大流行病了。這從科學和倫理上講都是有問題的。」
世衛組織估算,全球目前僅有不到10%人口對新冠病毒產生一定免疫反應,這意味著絕大多數人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依然較高。(完)(新華社專特稿)
關鍵詞:「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內華達州公共衛生實驗室(Nevada State Public Health Labora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