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廣網報導,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的進一步擴散,在「二次感染」「新冠和流感二重感染」等更為嚴重的感染情況陸續出現後,全球首例二次感染新冠死亡也已被證實,各國科學家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這意味著二次感染很可能並不會減小其致病能力,部分國家提倡的「群體免疫」似乎也已經徹底「破產」。對於普通民眾而言,抗體是否靠譜也成了最為關注的話題。
據了解,第一例二次感染的死亡病例報告於荷蘭,是一位患有血液淋巴惡性腫瘤的89歲高齡女性,其首次患病後治療數日後便治癒出院,但兩個月後就再次感染,並且症狀更為嚴重,數周后死亡。更為重要的是,在她血清抗體檢測後發現為陰性,即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裡,新冠抗體已經在其體內消失了。類似的還有英國《柳葉刀·傳染病》刊發的關於美國首個二次感染的病例,這一位年輕的25歲男性,雖然不幸兩次感染新冠,但最終還是成功治癒,然而分析其病例發現,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其感染的就已經是兩種不同的新冠毒株,並且二次感染的症狀更為嚴重。
從這兩個例子就能側面看出,新冠病毒極有可能在迅速適應人體並作出相應變化,如果二次感染存在可能,那麼只要時間足夠三次甚至更多的新冠感染次數一定程度上都是會發生的。而針對人體的一次次變化很有可能最終使得新冠成為人類歷史上最有威脅的病毒之一,這無疑是相當危險的信號,畢竟新冠爆發以來不過半年多,全球的感染人數累計4千萬,死亡人數也已經破百萬。在疫苗還需要更多時間研究,部分國家甚至依舊不打算規範抗疫的情況下,沒有數年的時間恐怕其影響很難完全控制。
荷蘭當局由於各方因素以及法律問題,一直都沒有推行嚴格的「封鎖令」,但在二次疫情死亡病例出現後,當局決定全國進入長達四周的「局部封城」時期,並且下達了強制戴口罩的政策。顯然,新冠病毒帶來的「重複感染性」使得「群體免疫」這個消極抗疫最後的「保護傘」都已經沒用了,如果進一步發展下去,給病毒更多的適應人體的機會,「二次感染」人數的上漲是必然的趨勢,荷蘭目前的醫療系統已經相當緊張,因此再不採取措施很可能會面臨崩潰的局面。
從全球角度說,「二次感染」病例也沒有體現出明顯的「地域性」特徵,亞洲、歐洲、北美和南美洲都有分布。此前有研究表明,新冠抗體的存在本身就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的抗體存在時間都有差異,這使得新冠唯一能夠與「流感」相提並論的可能就是變異的速度和抗體存在時間的不確定了。換句話說,如果不能做到人與人之間物理隔離並且對公共空間進行全方位的消毒,那麼新冠二次感染的規模極有可能會擴大,甚至會帶來更高的死亡率,這其實也是一些流行病的多波次爆發的典型情況。
不得不說,這對疫情初步平息或者剛剛二次爆發的國家來說並不是一個好消息,在疫苗和相關治療手段沒有出現之前,如果進一步保持嚴格的封鎖政策,經濟問題極有可能導致更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但如果部分解封,疫情的傳播又是不可避免的,第二波疫情如果帶來了死亡率的提升,那麼更容易令社會動蕩,全球科學家和疫情「重災區」民眾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儘可能減少出門,保護好自己也許是唯一能做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