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冠病毒的幾項最新研究!猴子受到了免疫!

2021-01-15 遨遊世界科學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自2020年年初冠狀病毒開始大規模蔓延以來,抗疫形勢仍在擴大,尤其是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研究更是被大部分國家提上了重要議程。

根據冠狀病毒研究最新進展表明,美國總統川普所青睞的藥物其實對新冠病毒沒有任何益處,這是怎麼回事呢?

事情其實是這樣的。此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等世界領導人吹捧抗瘧藥羥氯喹是COVID-19的一種治療方法,但一項針對近10萬人的研究表明,這種藥物與死亡風險增加和心律失常有關。

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布裡格姆婦女醫院心臟和血管中心的曼德普·梅赫拉和他的同事分析了接受COVID-19治療的96000多人的健康記錄。這項研究來自六大洲671家醫院的患者。大約15%的患者接受羥氯喹,相關藥物氯喹,或者這兩種藥物中的一種配以抗生素。但是結果並不樂觀。

與未服用藥物的人相比,四個治療組的人更有可能出現心跳紊亂或心律失常。雖然他們的結果沒有顯示因果關係,但是毫無疑問,只有參加臨床試驗的人才會服用這些藥物。

另一項對雷姆德西韋的試驗表明,它縮短了因COVID-19而住院的患者的康復時間。馬裡蘭州洛克維爾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的約翰·貝格爾和他的同事研究了1000多人參加的隨機、雙盲試驗,發現服用雷德西韋的人的中位恢復時間為11天,而服用安慰劑的人的中位恢復時間為15天。但是具體的研究結果需要專家進一步的認證。

此外,有個好消息是在5月22一項關於-DNA疫苗保護猴子免受冠狀病毒感染的研究,猴子在接種了抗這種病毒的DNA疫苗後,受到了保護。由此看來,疫苗的進步的肉眼可見的,全世界都在為疫苗的研究而奮鬥。在該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開發了六種基於冠狀病毒蛋白質的DNA疫苗,稱為spike,並在恆河猴(Macaca mulatta)中進行了測試。這些動物的抗體反應與獼猴和從SARS-CoV-2感染中康復的人的反應相似。

研究小組隨後給接種過疫苗的猴子注射了一定劑量的冠狀病毒,這些猴子只患了輕微的疾病。與未接種疫苗的對照組相比,動物體內的病毒增殖率普遍較低,這可能是因為接種疫苗的動物的免疫系統抵抗了病毒。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在猴子身上適用的疫苗對人類也會起作用呢?其實不然,我們知道疫苗通常通過觸發人體的免疫反應來起作用,免疫反應產生抗體來抵禦特定的病毒。但有些病毒不能刺激保護性抗體反應,這意味著不能保證每種疾病都能研製出疫苗。人和動物的免疫系統存在一定的差異,起到的免疫效果必然不同。

於是,科學家將線索轉向了人類,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戴維德·羅比亞尼和他的同事研究了68名從SARS-CoV-2感染中康復的人,發現他們都產生了不同數量的抗該病毒抗體,這些抗體的一部分強烈阻止了冠狀病毒入侵人類細胞。由此看來,設計一種疫苗來誘導這些有效的抗體可能是有效的。無論是希望有多渺小,我們必須嘗試,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相關焦點

  • 最新研究打擊了新冠病毒群體免疫理論,同時動搖了疫苗的效果預期
    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廣泛的長期群體免疫將難以實現。群體免疫發生在人群中有足夠多的人產生免疫反應時,這種反應可能是通過以前的感染或接種疫苗產生的,這樣病毒就不容易傳播,即使是那些沒有免疫的人也能得到保護。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能「劫持」人體免疫細胞
    參考消息網4月13日報導境外媒體稱,科學家警告說,新冠病毒能殺死強大的人體免疫細胞,而這些免疫細胞本應殺死病毒。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4月12日報導,由上海和紐約研究人員組成的一個團隊意外地發現了這一點,而這剛好符合一線醫生的觀察結果,即新冠病毒能攻擊人體免疫系統。報導稱,上海復旦大學和紐約血液中心的研究人員把活性新冠病毒置入實驗室培養的T淋巴細胞系。
  • 國際最新研究: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應答會隨時間遞減
    中新網北京10月26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自然-微生物學》26日發表一篇醫學研究論文指出,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免疫應答會隨時間遞減。這項研究增進了人們對機體如何響應新冠病毒的理解,對疫苗設計與疾病管理具有較大意義。該論文稱,已知新冠病毒的感染者會對該病毒產生免疫應答,但這種應答的持續時間以及它對個體的保護時長都不明確。
  • 強生新冠疫苗動物實驗結果優異,我們與病毒的生死之爭從未停止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製作了7種表達SARS-CoV-2刺突蛋白(S)變異的Ad26載體。強生公司和哈佛大學Beth Israel Deaconess醫學中心的科學家比較分析了32隻注射了疫苗的猴子與20隻只注射了安慰劑的猴子在感染病毒後的結果。
  • 【科普知識】新冠病毒可能導致重要免疫結構缺失
    據《科學》網站最新報導,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在內的4所研究機構,對死於這個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新冠肺炎在重病患者身上的發展過程,並為疫苗研發者提供一定啟發;同時可能成為理解新冠肺炎二次感染病例的突破口。  「生發中心」是一個獨特的顯微結構,分泌抗體的效應B細胞可在其中發育成熟並改善其對於病毒的抗體反應,因此也可被形象地看作為,存在於脾臟與淋巴結中供免疫細胞「習得」如何增強對病原體長效免疫應答的「教室」。
  • 國際最新研究顯示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應答會隨時間遞減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自然-微生物學》26日發表一篇醫學研究論文指出,對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的免疫應答會隨時間遞減。這項研究增進了人們對機體如何響應新冠病毒的理解,對疫苗設計與疾病管理具有較大意義。該論文稱,已知新冠病毒的感染者會對該病毒產生免疫應答,但這種應答的持續時間以及它對個體的保護時長都不明確。
  • 最新研究:病毒變異後,mRNA新冠核酸疫苗有效!
    繼英國、南非後,日本也發現「全新變種新冠病毒」。 日本厚生勞動省於1月10日宣布,從巴西返抵東京的4人確診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全基因測序顯示,其感染毒株與英國、南非變異株有所不同,或為新型變異株。日本國立感染症研究所稱,尚不清楚感染這一變異株後的病情嚴重程度,也不知曉會否影響新冠疫苗效力。
  • 研究顯示兒童清除體內新冠病毒更快
    新華社北京11月9日電 《參考消息》8日刊登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報導《研究顯示兒童體內的新冠病毒抗體較弱》。摘要如下:英國《自然·免疫學》雜誌近日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兒童感染新冠病毒後產生的抗體弱於成年人,且抗體種類較少。這說明兒童清除病毒的速度比成年人快。此前有其他研究顯示,過度強烈的免疫反應可能是一些新冠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的原因。
  • 顛覆認知,最新研究顯示,白種人可能比亞洲人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SRAS冠狀病毒有三個受體,新冠病毒也可能是這樣近日,南卡羅萊納大學的Guoshuai Cai團隊在預印本網站Preprint.org上發文,這篇研究的結果提示,吸菸者、老年人以及白種人可能更容易感染新冠病毒。
  • 被蚊子咬會不會感染新冠病毒?​美國最新研究出爐
    美國最新研究證實,蚊子不會成為新冠病毒傳播媒介。(圖/取自Pixabay)針對蚊子是否會成為新冠病毒傳染媒介,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研究人員17日在《科學報告》雜誌發表研究結果。文章指出,新冠病毒不能藉由蚊子傳播給人類,新研究也首度提供確切的實驗數據,支持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蚊子不能傳播新冠病毒的推論。新冠病毒疫情迄今仍肆虐全球,未見緩和趨勢。由於蚊子會傳染瘧疾與登革熱等疾病,也讓新冠病毒是否能透過蚊子傳播受到矚目。
  • 新冠病毒動物實驗顯示 老猴體內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
    相關研究顯示,新冠肺炎老年人死亡率高。而最近的研究成果解釋了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新冠病毒攻擊恆河猴後的14天內,老猴的鼻咽拭子、肛門拭子和肺的病毒複製比幼猴更活躍。這一研究來自3月30日《動物模型與實驗醫學》(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上正式發表的研究論文《Age-related rhesus macaquemodels of COVID-19》(新冠年齡相關的恆河猴模型)。
  • 祁海深度解讀新冠病毒免疫徵途
    我先介紹一下我工作的地方,我在清華大學從事免疫學研究,我們有清華大學免疫研究所,這裡聚集了很多潛心進行免疫學研究的實驗室,形成了一個有凝聚力的團體。我主要是從事抗體產生免疫反應研究的調控機制。今天所講這個題目是關於新冠病毒的免疫反應,希望從基礎免疫角度給大家講講這個病毒和疾病。
  • 美媒稱:最新研究表明 新冠病毒免疫力可能持續數年
    【南方+11月18日訊】據媒體報導,最新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疾病痊癒者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可能會持續八個月或更長時間。該研究發現,從新冠病毒中恢復的個體會產生強大的研究過程中,研究人員收集了185位年齡在19至81歲之間的新冠病毒疾病患者的血液樣本,並發現其中大多數人自身都具備足夠的免疫細胞,從而防止二次感染。此外,這些抗體水平下降的速度十分緩慢。
  • 最新研究,美國至少已有4700萬人已感染新冠,但距群體免疫仍很遠
    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行的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也是這種趨勢,記錄的感染人數僅佔實際感染的一小部分。最新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到2020年11月15日,就已經大約有4700萬美國人,約佔美國全部人口的14.5%,已經感染了新冠狀病毒。2020年11月15,美國官方發布的記錄到的感染人數為10846373,不到1100萬。
  • 重慶醫科大學團隊在新冠病毒T細胞免疫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17日,記者從重慶醫科大學獲悉,該校免疫研究中心金艾順教授團隊在該校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應急項目攻關中,在特異性T淋巴細胞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進展。這一突破為後續進一步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和T細胞免疫治療奠定了基礎。
  • 新冠病毒或致重要免疫結構缺失,有望解釋二次感染原因
    來源:投中網投中健康8月31日訊,據《科學》網站最新報導,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在內的4所研究機構,對死於新冠肺炎的病人進行屍檢分析發現,死者體內缺少「生發中心」。此發現可能有助於解釋新冠肺炎在重病患者身上的發展過程,並為疫苗研發者提供一定啟發,同時可能成為理解新冠肺炎二次感染病例的突破口。
  • 中國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獼猴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會獲得短暫免疫力!
    中國研究團隊首次發現:獼猴在感染新冠病毒後會獲得短暫免疫力!周四發表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的一項中國研究稱,感染新冠病毒(SARS-CoV-2)的試驗猴子在28天後不會再次感染。
  • 最新研究:新冠病毒或自2019年9月已在義大利傳播
    義大利米蘭市國家癌症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新冠病毒自2019年9月就已在義大利傳播。據報導,當地時間15日,義大利米蘭國家腫瘤研究所向媒體通報,由該研究所所長阿波羅內籤署的一份關於新冠病毒官方研究報告《義大利新冠肺炎大流行前,意外檢測出新冠病毒抗體》,已於11月11日在醫學學術期刊《腫瘤雜誌》上正式發表。
  • 新研究發現: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或可持續數年 但「終生免疫」仍是個謎
    綜合BBC、紐約時報等18日報導,對新冠病毒的免疫能持續多久?一項新研究得出的結論是至少半年,甚至可以達到數年甚至數十年。這一發現可能會讓全世界人民都鬆一口氣。,有小部分感染者在康復後未獲得持久免疫力,可能是因為他們接觸到的新冠病毒數量不同。
  • 英國最新研究:人體內的新冠病毒抗體會逐漸降低,疫苗可能會無效
    【南方+10月27日訊】據英國最新研究表明,人體對於新冠病毒的免疫可能只持續一個月的時間,這可能會阻礙新冠疫苗的推廣,因為即便找到了新冠疫苗也必須每年注射兩次。這項研究發現,人群中的新冠抗體水平在三個月內下降了四分之一以上。據報導,6月,在第一波新冠病毒大流行之後,有6%的人產生了新冠抗體。然而,3個月後,該研究顯示,這一比例已降至4.4%——其中大部分下降僅僅發生在6周內。最嚴重的下降發生在那些最需要保護的人群中,在6月到9月之間,75歲以上人群的新冠抗體水平下降了近40%。而在18至24歲的年輕人群中,抗體水平僅下降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