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新百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在對病毒核酸提取試劑盒進行質量檢測。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國家藥監局)網站顯示,根據《醫療器械應急審批程序》,目前已有7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經過應急審批。近日,有報導稱,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出現一名三次咽拭子檢測均為陰性、通過檢測下呼吸道樣本才確診為新冠肺炎的患者。 為什麼核酸檢測結果會出現假陰性?不同企業的試劑檢測產品有何異同? 擴增讓新冠病毒現形 大多數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例如這次的新冠病毒。為了知道人體內是否含有新冠病毒,需要採集人體樣本進行檢測。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冠病毒的RNA。 但實際上,樣本中病毒的遺傳物質極其微量。而且與DNA相比,RNA極易降解。問題來了,樣本中的RNA病毒量少又不穩定,怎樣才能逼這隻妖怪「現形」呢? 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技術(RT-PCR技術)就是「照妖鏡」。該技術能將病毒的RNA合成為DNA,然後對合成DNA進行擴增,再通過螢光探針檢測這些擴增產物。螢光探針就像雷達一樣,一旦鎖定目標就會發出信號。 擴增產物越多,累積的螢光信號就越強。核酸檢測就是通過檢測螢光信號的累積來確定樣本中是否有病毒核酸。目前,獲批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使用的均是RT-PCR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席教授程京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除RT-PCR這一熱循環擴增技術之外,等溫核酸序列擴增技術(NASBA技術)和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技術)等恆溫擴增技術也在分子診斷領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目前,獲批的核酸檢測試劑產品都是單一指標的,即只能用於檢測新冠病毒這一種病毒。」程京坦言,對於大量疑似病人來說,這類檢測試劑作用有限,臨床上急需能一次性檢測多個病原體的檢測試劑產品。 審批從簡但該有的流程不會少 為應對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國家藥監局迅速啟動醫療器械應急審批程序,加快審評審批速度,擴大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供給。在獲取新冠病毒RNA序列後,多家企業在短短幾天內迅速生產出檢測試劑產品,並很快獲批以供應前線需求。 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教授楊蓉西撰文稱,正常情況下,核酸檢測試劑從研發到臨床再到拿證需要3—5年,甚至更長。但緊急情況下,簡化流程符合需要。「質量檢和正式臨床試驗可以暫時不做,但是基本的研發流程,少量的預臨床試驗,以及標準化生產都是需要的。」 2月8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藥監局器械註冊司稽查專員江德元對有關核酸檢測試劑有效性的質疑作出回應。他表示,已批准的產品都有相應的臨床使用實驗,完成了產品的註冊檢驗,質量管理體系檢查,提交了臨床評價資料和相應的研究資料,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相關資料表明,產品性能能夠達到技術要求的規定,產品安全性、有效性和質量可靠性可以得到保障。 程京也告訴記者:「檢測試劑還要通過3家以上獨立醫學機構的臨床樣本檢測並出具臨床試驗報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也會測試產品性能,給出鑑定報告,判定檢測試劑產品是否滿足安全性、可靠性、有效性。滿足不了這些硬性指標,檢測試劑在實驗室的效果再好,也不會拿到註冊批文。」 也就是說,雖然特事特辦,但國家藥監局還是遵循「統一指揮、早期介入、隨到隨審、科學審批」的原則,確保產品安全、有效、質量可控。 多種因素導致檢測結果有偏差 有疫情一線的醫生反映,一些患者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但CT影像卻顯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情也在不斷發展。 「當前,用核酸檢測新冠肺炎敏感性即陽性率只有30%—50%,假陰性帶來的漏檢是個大問題。」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周澤奇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為何核酸檢測結果會出現假陰性? 程京在採訪中表示,這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首先,試劑盒研發需要十幾種關鍵化學原材料,比如酶、合成DNA等。不同企業選擇的原材料供貨方不同,酶的活性、DNA的純度就會有差別,這都會影響到核酸檢測試劑的準確度。」程京說。 「而在試劑盒產品研發過程中,原材料製備、生產工藝選擇、研發人員能力、技術手段使用,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產生偏差,誤差累計起來也會導致試劑盒產品靈敏度出現差別。」程京說。 再者,取樣過程不規範也會影響後續的分離和測定結果。以使用最普遍、操作簡單的咽拭子採集為例,由於咽部的新冠病毒含量少,所以有可能造成漏檢。「雖然只是在咽部拿棉籤劃幾下,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專業實操技能,樣本的採集部位和手法可能不符合規範,就可能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程京表示,此外,剛被感染的病人因體內帶毒數量有限,也可能出現檢測結果為陰性。 送樣本時必須採取冷鏈運輸,如果在運送過程中樣本受損,也會影響檢測結果。 核酸檢測出現假陰性的問題,一度引發用CT影像代替核酸檢測試劑確診新冠肺炎的呼聲。近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在「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之外新增了一個「臨床診斷病例」,並將「疑似病例具備肺炎影像特徵者」作為其診斷標準(只限於湖北省之內),這也意味著CT影像結果成了「臨床診斷病例」的判定依據。 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呼吸專委會主任委員張敏鳴教授曾指出,CT影像結果陽性也存在誤診可能。他還提到,如果都去做CT檢查而忽略防護,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專家表示,無論是CT檢查還是核酸檢測,都不能保證絕對的準確性。 「儘管核酸檢測存在假陰性問題,但核酸檢測是病原診斷的一個依據,也是目前確診的最重要依據。」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表示。
來源 科技日報
編輯 王澤堂
編審 李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