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核酸檢測是確認新冠病毒的重要手段,也是患者確診的重要流程之一,但你知道新冠病毒是如何進行核酸檢測的麼?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核酸檢測全過程。
首先醫護人員要先採集患者的咽拭子樣本,樣本採集完成後會統一送到檢驗醫學中心。
有的同學會擔心實驗室裡的病毒樣本是否會外洩,實際上則無須多慮,檢驗中心需要達到P2級,P2級別的實驗室完全密封,室內處於負壓狀態,實驗室內部氣體是不會跑到外面造成汙染的。
實驗室內會為核酸檢測準備4個區域,分別是試劑準備區、樣本準備區、擴增區、擴增後分析區。
第一,試劑準備區,負責接收患者樣本。試劑準備區是PCR實驗室中最為「潔淨」的區域,它不應有任何核酸成分的存在,否則將嚴重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標本的製備應在生物安全櫃內進行。
第二,樣本準備區,負責對樣本的核酸進行提取、貯存,擴增反應管制作。
第三,擴增區則是擴增複製核酸樣本,擴增反應體系的配置和核酸的提取加入要在擴增區內進行。
第四,擴增後分析區就是分析樣本內核酸能能否與標準樣配對,通過儀器檢測的到,就判斷成陽性,如果檢測不到就是陰性。本工作區域應設置為負壓狀態,空氣流向為由外向內,以防止擴增產物的氣溶膠的流出。
實驗室內核酸檢測流程多,時間長,檢測能力有限,於是就有了核酸檢測試劑盒,試劑盒究竟是什麼?
試劑盒全名是螢光定量PCR核酸檢測試劑盒。
生物體的遺傳物質分為兩種,DNA和RNA。DNA具有雙螺旋鏈狀結構,更加穩定,而RNA是單鏈結構,冠狀病毒就是RNA病毒,更加容易變異適應人體。確診病人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最主要的方法是檢測病人或者疑似病例身上(痰液、血液、肺泡灌洗液)是否存在病毒的遺傳物質。
但是在病人樣本中能夠提取出來的RNA含量有限,且RNA單鏈十分容易斷裂和降解。所以就需要有一種方法可以快速檢測病毒樣品中的核酸含量。
螢光定量PCR是1996 年由一家美國公司推出的一種新定量試驗技術,它通過螢光染料或螢光標記的特異性探針,標記跟蹤PCR產物進行實時監測反應,利用與之相適應的軟體對產物進行分析,計算待測樣品模板的初始濃度。
PCR是什麼呢?PCR是聚合酶鏈式反應,它可以將微量的DNA大幅增加。螢光定量PCR的過程是利用酶以逆轉錄反應從RNA生成DNA,然後以DNA為模板進行擴增,此時獲得可檢測的片段就會多很多。
試劑盒,能夠有效簡化時間,最快2小時就獲得結果,大大增加了每天的檢測效率。
最新消息:韓研發檢測新冠病毒試劑盒,準確率99%
據韓國KBS電視臺報導,韓國研究團隊已加速研發出兩小時檢測病毒的試劑盒,準確度高達99%。韓媒稱,利用這種新試劑盒,從採集樣本到分析、診斷,只需要不到兩個小時,有助於更快地發現確診者。目前,這種試劑盒已經獲得歐盟認證,即將向歐洲出口。
科學日新月異,進無止境,希望新冠肺炎疫苗早日面世,全面戰勝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