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湖北省衛健委官網發布的最新疫情情況,將臨床診斷病例數納入確診病例數進行公布。通報顯示,湖北省新增新冠肺炎病例14840例(含臨床診斷病例13332例)。
何為臨床診斷病例?又為什麼會有臨床確診病例?據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分析,現在對於病毒核酸的檢測能力在不斷提升,但不同的試劑之間精準程度有差別,並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檢測出核酸陽性,所以有大量看著流行病學史上、接觸史上像是,臨床症狀也像是,但是核酸未能得到確證的病人,現在被列為疑似病例,建議在武漢出現這樣的病人,應當可以列為臨床診斷病例,因為核酸對於已確診的病人陽性率也只在30%~50%之間,因此設出臨床診斷這個檔級是非常有必要的。
為什麼核酸檢測結果會出現假陰性?不同企業的試劑檢測產品有何異同?今天的科技日報也發表文章:《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出現假陰性到底是什麼影響了準確率》,詳細分析了為什麼核酸檢測結果會出現假陰性?不同企業的試劑檢測產品有何異同?
擴增讓新冠病毒現形
大多數生物體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例如這次的新冠病毒。為了知道人體內是否含有新冠病毒,需要採集人體樣本進行檢測。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在鼻咽拭子、痰、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糞便等標本中可檢測出新冠病毒的RNA。
但實際上,樣本中病毒的遺傳物質極其微量。而且與DNA相比,RNA極易降解。問題來了,樣本中的RNA病毒量少又不穩定,怎樣才能逼這隻妖怪「現形」呢?
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技術(RT-PCR技術)就是「照妖鏡」。該技術能將病毒的RNA合成為DNA,然後對合成DNA進行擴增,再通過螢光探針檢測這些擴增產物。螢光探針就像雷達一樣,一旦鎖定目標就會發出信號。
擴增產物越多,累積的螢光信號就越強。核酸檢測就是通過檢測螢光信號的累積來確定樣本中是否有病毒核酸。目前,獲批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使用的均是RT-PCR技術。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講席教授程京接受採訪時表示,除RT-PCR這一熱循環擴增技術之外,等溫核酸序列擴增技術(NASBA技術)和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技術)等恆溫擴增技術也在分子診斷領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目前,獲批的核酸檢測試劑產品都是單一指標的,即只能用於檢測新冠病毒這一種病毒。」程京坦言,對於大量疑似病人來說,這類檢測試劑作用有限,臨床上急需能一次性檢測多個病原體的檢測試劑產品。
為何核酸檢測結果會出現假陰性?
程京在採訪中表示,這可能由多種因素導致。「首先,試劑盒研發需要十幾種關鍵化學原材料,比如酶、合成DNA等。不同企業選擇的原材料供貨方不同,酶的活性、DNA的純度就會有差別,這都會影響到核酸檢測試劑的準確度。」程京說。
「而在試劑盒產品研發過程中,原材料製備、生產工藝選擇、研發人員能力、技術手段使用,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產生偏差,誤差累計起來也會導致試劑盒產品靈敏度出現差別。」程京說。
再者,取樣過程不規範也會影響後續的分離和測定結果。以使用最普遍、操作簡單的咽拭子採集為例,由於咽部的新冠病毒含量少,所以有可能造成漏檢。「雖然只是在咽部拿棉籤劃幾下,但如果沒有良好的專業實操技能,樣本的採集部位和手法可能不符合規範,就可能直接影響檢測結果。」程京表示,此外,剛被感染的病人因體內帶毒數量有限,也可能出現檢測結果為陰性。
送樣本時必須採取冷鏈運輸,如果在運送過程中樣本受損,也會影響檢測結果。
核酸檢測出現假陰性的問題,一度引發用CT影像代替核酸檢測試劑確診新冠肺炎的呼聲。近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在「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之外新增了一個「臨床診斷病例」,並將「疑似病例具備肺炎影像特徵者」作為其診斷標準(只限於湖北省之內),這也意味著CT影像結果成了「臨床診斷病例」的判定依據。
浙江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中國醫師協會放射醫師分會呼吸專委會主任委員張敏鳴教授曾指出,CT影像結果陽性也存在誤診可能。他還提到,如果都去做CT檢查而忽略防護,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專家表示,無論是CT檢查還是核酸檢測,都不能保證絕對的準確性。
「儘管核酸檢測存在假陰性問題,但核酸檢測是病原診斷的一個依據,也是目前確診的最重要依據。」國家醫療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