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所

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與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人類癌症相關病毒。

2020年11月24日,高福院士團隊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的分子機制,並提供了EphA2可能作為γ皰疹病毒通用受體的證據,暗示了其它γ皰疹病毒有跨種傳播的風險。

KSHV和EBV具有廣泛的細胞嗜性,其中KSHV的靶細胞主要是B細胞和內皮細胞,EBV主要感染B細胞和上皮細胞。其細胞嗜性主要取決於病毒囊膜表面的糖蛋白H(gH)和糖蛋白L(gL)。gHgL直接或者間接結合特異性受體後將受體信號傳遞給融合蛋白gB,啟動病毒與細胞的膜融合。Ephrin受體酪氨酸激酶A2(ephrin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A2, EphA2)可作為EBV入侵上皮細胞的受體,也可作為KSHV入侵內皮細胞的受體。但是gHgL如何識別EphA2,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通過體外生化實驗,研究人員發現EphA2的配體結合結構域(Ligandbinding domain, LBD)負責與gHgL結合,且KSHV gHgL與LBD之間的親和力高於EBV gHgL與LBD的親和力(17.5 nM vs 4.12 μM)。研究人員進一步分別解析了KSHV及EBV gHgL與EphA2 LBD的複合物晶體結構,發現KSHV和EBV gHgL都是形成長棒狀的異源二聚體,gL位於棒狀結構末端與gH形成緊密結合;KSHV和EBV gHgL結合LBD的模式也非常相似,主要通過末端的gL與LBD結合。一方面gL的N端loop插入到LBD的疏水通道裡,另一方面gL的Lloop2和β2摺疊結合LBD的外周區域,形成較為穩定的相互作用。進一步分析發現,KSHV gHgL與LBD存在更大的相互作用面積及更多的相互作用數,是其親和力高於EBV gHgL的原因。研究人員進一步利用細胞融合實驗對關鍵結合位點進行了驗證。

圖1. KSHV和EBV gHgL分別與EphA2 LBD的複合物結構

此外,序列分析發現KSHV和EBV gL上參與結合LBD的胺基酸在γ皰疹病毒中相對保守,具備相似的胺基酸性質,因此推測其它感染哺乳動物的γ皰疹病毒是否也利用EphA2作為受體。研究人員進一步從γ皰疹病毒不同屬中挑選了三種有代表性的病毒AIHV-1、EHV-2和MuHV-4進行驗證。細胞融合實驗證明這三種病毒的gHgL蛋白能結合宿主的EphA2,而且AIHV-1和EHV-2的gHgL也能結合人的EphA2,提示這些病毒具備感染人的潛力。

圖2. EphA2可能是γ皰疹病毒的通用受體

該項工作系統地研究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的分子機制,為中和抗體及抗病毒抑制劑的研發提供了理論指導,並發現其它γ皰疹病毒也可能利用EphA2作為受體,提示其它γ皰疹病毒具有跨種傳播的風險,為科學防控提供了理論依據。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嚴景華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宋豪博士為文章的共同通訊作者,中國農業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生蘇朝、微生物所博士生仵麗麗為文章的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人才專項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9617-9

相關焦點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與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人類癌症相關病毒。
  • 微生物所高福院士團隊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卡波氏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aposi’s sarcoma-associated herpesvirus,KSHV)和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屬於γ皰疹病毒亞科,是與惡性腫瘤密切相關的人類癌症相關病毒。
  • 高福團隊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
  • Nature子刊:高福/嚴景華/宋豪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獲得新進展
    11月24日,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嚴景華研究員,及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宋豪該研究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的分子機制,並提供了EphA2可能作為γ皰疹病毒通用受體的證據,暗示了其它γ皰疹病毒有跨種傳播的風險
  • 微生物所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
    11月2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EphA2 recognition by gHgL from gammaherpesviruses的研究論文,分別解析了KSHV以及EBV糖蛋白gHgL與其共同受體EphA2的複合物晶體結構,揭示了這兩種感染人γ皰疹病毒利用gHgL結合受體EphA2
  • 高福院士團隊在新冠病毒對蝙蝠ACE2跨種識別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新冠病毒能否結合蝙蝠ACE2並利用蝙蝠ACE2感染宿主細胞是重要的科學問題。2020年12月18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等團隊在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United States of America(PNAS)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oss-speciesrecognition of SARS-CoV-2 to bat ACE2」的研究性文章。
  • 科學家揭示偽狂犬病毒囊膜糖蛋白gD識別受體nectin-1的分子機制
    病毒表面糖蛋白D (gD)與宿主細胞受體的識別是α-皰疹病毒感染初期的必不可少的步驟。在迄今已鑑定的gD受體中,細胞黏附分子nectin-1參與了多種α-皰疹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過程,被認為是最有效的gD受體。因此,gD識別nectin-1的分子機製成為α-皰疹病毒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科學問題。
  • 高福院士團隊發現冠狀病毒β屬通用疫苗策略
    來自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消息,中國科學院高福、嚴景華等在β冠狀病毒疫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這項研究成果在6月28日以提前線上發布的形式發在了CELL上。多提一句高福院士今年加入了CELL的學術顧問委員會了,現在委員會共有119人,其中只有7名中國人。
  • 高福院士團隊揭示PD-L1靶向性腫瘤治療抗體的作用機制
    近年來,免疫治療在腫瘤治療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以PD-1/PD-L1「免疫檢查點」抗體阻斷療法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在治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實體瘤的臨床應用中獲得了重大成功,顯著延長了腫瘤患者的生存期,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多個抗體藥物已經獲得美國
  • 饒子和院士團隊解析皰疹病毒包裝的動態過程
    圖為皰疹病毒衣殼裝配的高解析度結構,解決了領域內20多年的爭議。皰疹病毒科病毒是雙鏈DNA(double strands DNA, dsDNA)病毒,主要分為α皰疹病毒、β皰疹病和γ皰疹病毒三個亞科。基於這樣的生物學特性,末端酶複合物可以作為重要的藥物靶標來幹擾病毒顆粒的成熟,但目前關於皰疹病毒末端酶複合物的組成、結構以及其介導病毒基因組包裝過程的機制卻知之甚少,故而了解末端酶複合物的組裝方式及其介導生命周期的基本過程對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和作用機理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中國科大在肝臟免疫耐受和B肝病毒免疫逃逸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醫學中心、生命科學學院、中科院天然免疫與慢性疾病重點實驗室、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和感染性疾病診治協同創新中心田志剛教授研究組在肝臟免疫耐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B型肝炎病毒(HBV)通過肝臟免疫耐受而逃逸免疫攻擊的新機制。
  • 中國科學院高福、嚴景華等在β冠狀病毒疫苗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高福團隊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布局MERS冠狀病毒疫苗的研發。在此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為了克服這種免疫原性限制,構建了MERS冠狀病毒 RBD二聚體抗原。他們發現這種通過二硫鍵連接的RBD二聚體與傳統的單體形式相比,能誘導產生更高的中和抗體,並保護小鼠抵禦MERS冠狀病毒的感染,緩解肺病理損傷。
  • 生物物理所等解析單純皰疹病毒2型成熟核衣殼高解析度三維結構
    生物物理所等解析單純皰疹病毒2型成熟核衣殼高解析度三維結構 揭示皰疹病毒的組裝和穩定性機制 2018-09-12 生物物理研究所   在該團隊HSV-2 B型核衣殼研究工作基礎上,結合優化的block reconstruction算法,研究人員進一步解析了帶有病毒基因組的C型核衣殼及其五聚體周圍的CVSC複合物結構,並且通過與近期報導的β家族的人巨細胞病毒HCMV核衣殼(Yu, X. et.al Science 2017)以及γ家族的卡波濟肉瘤相關病毒KSHV(Dai, X.
  • 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為何不能抗病毒
    (抗擊新型肺炎)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為何不能抗病毒  中新網北京1月31日電 (記者 孫自法)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引發廣泛關注,公眾在做好自我防護的同時也會聽到「目前沒有特效藥物」的消息,對此,有人會問:病毒和細菌到底有什麼異同?為什麼不能用抗生素治療呢?為何不能用抗生素殺病毒?
  • 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研究獲進展
    、南方科技大學王培毅團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團隊以及微生物所施一團隊,在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結構領域取得新進展,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衣殼(Capsid)的高解析度電鏡三維結構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1.26 星期四
    科研進展1、動物所等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分子機制3、微生物所等在γ皰疹病毒侵入機制研究中獲進展研究揭示廣東沿海地殼內部低速薄弱層三維發育特徵6、華南植物園在石斛花香物質香葉醇代謝調控研究中取得進展新疆理化所從烏頭屬植物牛扁中發現新亞骨架類型二萜生物鹼9、合肥研究院發現針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高選擇性
  • 科學VS工程院院士,誰含金量高?高福中科院院士,鍾南山工程院士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方面,最高學歷為博士,與世界接軌,在學術榮譽上,應該是院士最高了,因為院士稱號是終身的,能評上院士說明在各自的領域裡面都有很強的實力,對於科技方面有重大和突出的貢獻,大家在評價大學的時候,都是以這所高校有多少院士作為一個衡量標準,那麼中科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呢
  • 科學家們在EB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
    本文中,小編盤點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跟大家一起來學習近期科學家們在EB病毒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與其它皰疹病毒一樣,作為γ-皰疹病毒亞科的成員,EBV具有典型的三層結構,即外層脂質雙層膜、內核衣殼和中間膜結構,核衣殼的組裝是感染性病毒顆粒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因此,揭示EBV核衣殼組裝的機制或有望幫助設計新型的抗病毒藥物。
  • 我國科學家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研究獲進展
    據中科院網站11月29日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仇華吉團隊、南方科技大學王培毅團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團隊以及微生物所施一團隊,在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結構領域取得新進展
  • 中國科大在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杜江峰院士領導的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在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領域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該團隊基於自主研發的圖像重構框架成功實現了無損醫學電阻抗圖像在多個不同成像方式下的高分辨重建。醫學影像在現代醫學中廣泛使用,對於疾病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無損醫學電阻抗成像技術作為新發展的影像技術,具備對人體無害、使用方便且設備價格相對低廉等核心優勢,已成為國內外研究熱點。然而,該成像技術在臨床醫學上受制於成像精度低、魯棒性差等因素未能獲得長足的進步,因此開發魯棒、高分辨能力的成像算法是電阻抗成像領域的前沿難題和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