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 Research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聯合研究解析了EB病毒(EBV)核衣殼的首個完整原子模型。與其它皰疹病毒一樣,作為γ-皰疹病毒亞科的成員,EBV具有典型的三層結構,即外層脂質雙層膜、內核衣殼和中間膜結構,核衣殼的組裝是感染性病毒顆粒形成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因此,揭示EBV核衣殼組裝的機制或有望幫助設計新型的抗病毒藥物。
圖片來源:Li, Z., et al. Cell Res (2020). doi:10.1038/s41422-020-0363-0
作為首個發現的腫瘤病毒,EBV是一種最重要的人類皰疹病毒,其能感染全球超過90%的人群,而且與多種惡性腫瘤的發生密切相關,包括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NK/T細胞淋巴瘤和鼻咽癌等;相比EBV的醫學重要性,對其結構和功能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樣本製備困難的阻礙,這遠遠落後於其它人類皰疹病毒的研究,比如人類巨細胞病毒(HCMV)、單純皰疹病毒(HSV)和卡波西肉瘤相關皰疹病毒(KSHV)。
通過開發一種新型的病毒生長策略,並利用冷凍電鏡技術,研究人員就能獲得EBV的高質量病毒樣本;隨後研究者就能確定EBV核衣殼的高解析度結構及其衍生的首個完整原子模型,其中包括二十面體衣殼,衣殼相關的表皮複合體(CATC)和十二聚體門戶結構(病毒的基因組轉位裝置)。文章中,研究者描述了EBV衣殼蛋白、CATC和衣殼、門戶結構和衣殼、門戶結構和病毒基因組之間多個層面的相互作用,這或許能為後期科學家們開發抗病毒藥物提供關鍵的結構基礎。
此外,通過對EBV核衣殼和其它皰疹病毒類似物進行結構對比,研究者發現衣殼五鄰體的靈活性,病毒的拷貝數和CATCs與病毒衣殼頂角之間結合的模式或許在不同皰疹病毒之間是不一樣的,而且這還與包裝基因組的尺寸有關。基於本文研究結果,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型的壓力調節機制,其或能幫助解釋皰疹病毒如何實現病毒基因組保留和排出之間的動態平衡。(生物谷Bioon.com)
原始出處:
Li, Z., Zhang, X., Dong, L. et al. CryoEM structure of the tegumented capsid of Epstein-Barr virus. Cell Res (2020). doi:10.1038/s41422-020-0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