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真核生物磷脂酶D的結構與機制

2020-11-30 生物谷

 

 

10月16日,Cell research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張鵬研究組題為Crystal structure of plant PLDα1 reveals catalytic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eukaryotic phospholipase D 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解析了植物磷脂酶Dα1及其與產物磷脂酸(PA)複合體的晶體結構,詳細闡釋了真核生物磷脂酶D催化磷脂產生磷脂酸及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

磷脂酶(Phospholipase, PL)催化細胞膜上磷脂的水解。根據水解部分的不同,人們將磷脂酶分成磷脂酶A1、A2、C和磷脂酶D (PLD)(圖1)。磷脂酶的功能一方面通過醯基轉移實現細胞內磷脂的重新合成與分配;另一方面水解產生脂質信號分子,調控生物體許多重要生理過程,如PLC水解PIP2產生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醯基甘油(DG),PLD水解多種磷脂產生PA。真核生物PLD最先在植物中克隆鑑定,之後在動物及其他生物體中陸續得到鑑定,是生物中高度保守的一類酶。在結構域組成上,PLD包含N端結合磷脂/細胞膜的PX/PH/C2結構域和C端負責催化的HKD結構域。研究發現動物PLD1/2與細胞的生長發育、癌症發生、神經系統疾病如阿爾茲海默症、病毒入侵等疾病的發生密切關聯。在植物中,有多達十幾種PLD(α1-3、β1-2、γ1-3、δ、ε、ζ1-2)被陸續鑑定。其中ζ1-2與動物中的PLD1/2相似,均屬於PX/PH型PLD,其餘屬於植物特有C2型PLD。植物PLD在體內參與了多種重要生理與病理過程,包括:低溫/乾旱相應、病原侵染、種子萌發、花粉管伸長、根的發育等。然而,相比於其他三類磷脂酶(A1/A2/C),人們對PLD蛋白的三維結構、催化以及活性調控機制缺乏了解。

在該研究中,研究人員以高等植物PLD蛋白作為研究對象,成功表達與純化了有活性的目標蛋白,進而解析了擬南芥PLDα1處於底物非結合態及與產物PA結合態的晶體結構(圖1)。這是首次獲得真核生物磷脂酶D的三維結構。結構分析揭示了:1)底物的結合口袋是處於兩個HKD結構域之間的一個很大的疏水空腔,口袋上方有一個α螺旋和loop組成的蓋子,在底物非結合態時,蓋子覆蓋在口袋上方,處於關閉狀態;在產物PA(或底物)結合時,蓋子發生構象變化呈開放狀態,允許底物進入或者產物結合與釋放。2)負責催化底物催化的兩個HKD motif呈空間排布且保守,更正了以前文獻報導中的錯誤。3)在活性中心附近存在一個保守的鈣離子結合位點,為C2型PLD發揮活性所必須。這一位點在PX/PH型PLD中不存在,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C2型PLD需要鈣離子激活,而PX/PH型PLD發揮活性不需要鈣離子。4)C2結構域與催化結構域的互作網絡,C2結構域通過結合質膜/磷脂,從而將PLD定位到細胞膜,同時調節其催化活性。此外,該研究還發現已知的動物PLD1/2小分子抑制劑可以抑制PLDα1的活性,表明真核生物PLD蛋白具有相似的結構和催化/抑制機制。這些研究結果使人們對真核生物PLD蛋白的催化和活性調節機制有了全新的認識。研究結果為以真核PLD蛋白為靶標的小分子抑制劑篩選及優化設計指明了方向。(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揭示真核生物tRNA加工成熟分子機制研究方面...
  • 研究揭示內質網膜複合物結構
    研究揭示內質網膜複合物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5 9:26:52 近日,美國Van Andel研究所Huilin Li及其研究團隊報導了內質網膜複合物的結構。
  • Cell Res | 新進展,張鵬團隊解析植物PLDα1的晶體結構,揭示真核磷脂酶D的催化和調控機制
    在真核生物中已經發現了大量的PLDs,這些酶被認為是藥物設計的理想靶點,因為這些酶在許多人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真核生物PLD的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研究測定了全長植物PLDα1在apo狀態和與PA的配合物中的晶體結構,揭示了真核磷脂酶D(PLD)的催化和調控機制。
  • Science:從結構上揭示真核生物mRNA 3'端加工機制
    酵母CPF具有核酸酶、聚合酶和磷酸酶活性,每種酶活性對應一種結構域(module)。酵母CPF的聚合酶結構域分子量大約為200 kDa。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在英國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Lori Passmore博士的領導下,研究人員利用低溫電鏡技術首次解析出酵母CPF的聚合酶結構域的解析度為3.5埃的結構。
  • 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高寧研究組與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高分辨三維結構  清華新聞網7月31日電 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
  •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細胞核中染色質分離新機制
    2019年6月17日訊/生物谷BIOON/---在細胞核中基因組的活性部分與它的非活性部分在空間上分隔開來對於基因表達控制至關重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這種分離的主要機制,並顛覆了我們對細胞核的認識。
  • GBE:研究揭示rRNA加工機器的進化機制
    真核生物的該過程是在核仁中進行的。在酵母上已有報導核糖體小亞基rRNA(SSU rRNA)的加工成熟,是由一個被稱為SSU Processome(小亞基rRNA加工體)的核酸蛋白複合體所完成。但該機制是否在真核生物普遍存在,該機制如何從沒有核仁結構的原核細胞的基礎上進化形成,又如何隨著真核生物的進化而不斷完善和分化,目前尚不清楚。
  • 王宏偉研究組合作在線發文揭示DNA同源重組分子機制
    王宏偉研究組合作在線發文揭示DNA同源重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12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宏偉課題組合作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題為《催化DNA鏈交換的人源重組酶RAD51
  • 《自然》研究,揭示真核生物起源的重大進化謎題
    《自然》研究,揭示真核生物起源的重大進化謎題 2020-07-22 16:2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化學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這一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 科學網—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
    同時為研究光合作用出現提供線索
  • 16億年藻類化石揭示真核生物起源—新聞—科學網
    同時為研究光合作用出現提供線索
  •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0 15:39:5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Michael K.
  • 研究揭示TIN2複合物參與端粒保護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勇研究組、美國耶魯大學Sandy Chang、上海交通大學雷鳴研究組合作,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nalyses
  • Nature|真核生物有絲分裂中細胞核重建機制具有高度保守性
    真核生物細胞進化出各種各樣的策略來協調細胞核的重建以及染色體的分離,這之間存在著各種中間狀態,但是包含兩個極端事件,其中一稱為「開放式」有絲分裂,細胞在進入有絲分裂時首先分解核纖層和連續的核被膜,然後在退出有絲分裂時通過重組分離染色體周圍的結構來逆轉這一過程;另一個則為「封閉式」有絲分裂,由於核質間室屏障在整個分裂過程中保持完整,紡錘體極點必須插入到核被膜中
  • 中國科學家揭示抗凍蛋白對冰晶成核的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12月28日,記者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健君與中科院上海應物所副研究員王春雷、研究員方海平和新疆大學教授馬紀合作,揭示了抗凍蛋白的不同面對冰核形成分子層面的機制
  • 武漢物數所合作研究揭示泛素鏈識別靶蛋白的分子機制
    泛素是一種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內的信號蛋白,泛素化修飾是生物體內最普遍的翻譯後修飾之一,多個泛素通過不同方式的共價連接形成的泛素鏈在溶液中採取不同的構象識別各自的靶蛋白,從而在細胞內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中第63位賴氨酸連接的泛素鏈主要參與DNA的損傷修復、多泡體介導的蛋白質分選、NF-κB信號通路、氧化應激等生物學過程。
  • 研究揭示caspases靶向GSDMD的結構機制
    研究揭示caspases靶向GSDMD的結構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2 13:19:19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丁璟珒和清華大學邵峰研究組揭示了細胞焦亡過程中自加工半胱天冬酶
  • 研究揭示出一類新的細菌轉錄調控因子的結構功能機制
    為揭示SigI/RsgI在纖維小體調控中的作用機制,研究人員首先通過核磁共振實驗闡明了RsgI與SigI的結合方式,並進一步解析了該複合體的三維結構。結果表明RsgI主要通過胞內結構域與SigI的C端結構域結合形成穩定的複合體,其中RsgI的胞內結構域是由β片構成的桶狀結構,SigI的C端則由8個α螺旋形成緊密的結構,兩者之間通過多種作用力形成穩定的複合體。
  • Cell | 雷鳴組揭示人源核糖核酸酶P的分子機制
    RNase P保守存在於古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目前已發現的蛋白組分在細菌中有一種,古細菌中五種,真核中有九至十種【3】。人源RNase P是一種大的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含有10種蛋白質成分和一條催化性長鏈非編碼RNA。作為少數的且最重要的核酶之一,了解RNase P的底物識別和分子催化機制至關重要。此前的RNase P分子機制研究主要停留在原核和低等真核生物研究水平【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