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2020-12-03 科學網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0 15:39:5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Michael K. Rosen組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染色質通過固有的、調節的相分離而進行組織。該研究2019年9月19日在線發表在《細胞》上。

研究人員證明重組染色質在生理鹽中經歷組蛋白尾部驅動的液-液相分離(LLPS),並且當顯微注射到細胞核中時,產生緻密且動態的液滴。在真核生物中共享的連接組蛋白H1和核小體內連接長度促進染色質的相分離,調節液滴性質,並且以與細胞中的染色質行為平行的方式協調形成具有一緻密度的縮合物。p300的組蛋白乙醯化拮抗染色質相分離、體外溶解液滴並減少細胞核中的液滴形成。在存在多溴結構域蛋白(例如BRD4)的情況下,高度乙醯化的染色質形成具有不同物理性質液滴的新相分離狀態,其可與未修飾的染色質液滴不混溶,模擬核染色質亞結構域。這些數據提出了一個基於染色質聚合物固有相分離的框架,可用於理解真核基因組的組織和調控。

據了解,真核生物的染色質高度濃縮,但可動態調節並組織成亞結構域。

附:英文原文

Title: Organization of Chromatin by Intrinsic and Regulated Phase Separation

Author: Bryan A. Gibson, Lynda K. Doolittle, Maximillian W.G. Schneider, Liv E. Jensen, Nathan Gamarra, Lisa Henry, Daniel W. Gerlich, Sy Redding, Michael K. Rosen

Issue&Volume: 19 September 2019

Abstract: Eukaryotic chromatin is highly condensed but dynamically accessible to regulation and organized into subdomains. We demonstrate that reconstituted chromatin undergoes histone tail-driven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LLPS) in physiologic salt and when microinjected into cell nuclei, producing dense and dynamic droplets. Linker histone H1 and internucleosome linker lengths shared across eukaryotes promote phase separation of chromatin, tune droplet properties, and coordinate to form condensates of consistent density in manners that parallel chromatin behavior in cells. Histone acetylation by p300 antagonizes chromatin phase separation, dissolving droplets in vitro and decreasing droplet formation in nuclei. In the presence of multi-bromodomain proteins, such as BRD4, highly acetylated chromatin forms a new phase-separated state with droplets of distinct physical properties, which can be immiscible with unmodified chromatin droplets, mimicking nuclear chromatin subdomains. Our data suggest a framework, based on intrinsic phase separation of the chromatin polymer, for understanding the organization and regulation of eukaryotic genomes.

DOI: 10.1016/j.cell.2019.08.037

Source: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19)30956-0

Cell:《細胞》,創刊於1974年。隸屬於細胞出版社,最新IF:36.216

相關焦點

  •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細胞核中染色質分離新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這種分離的主要機制,並顛覆了我們對細胞核的認識。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Natur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eterochromatin drives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inverted and conventional nuclei」。
  • HP1蛋白促進異染色質相分離
    HP1蛋白促進異染色質相分離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03:18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G. J. Narlikar和J. D.
  • 科學家揭示RNA與染色質互作重要機制
    本報訊(通訊員黃艾嬌 記者黃辛)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教授高亞威與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首次揭示了RNA的N6甲基腺嘌呤(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
  • EBF1促進相分離以使染色質進行重編程
    EBF1促進相分離以使染色質進行重編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21:55:19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Rudolf Grosschedl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學家揭示RNAi與異染色質形成間的聯繫
    2009年的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就是RNAi與異染色質形成間的聯繫,其發現人,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Shiv Grewal是這一領域的一位頂級科學家
  • 首次揭示RNA的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新聞...
    《科學》發表同濟大學高亞威教授團隊聯合研究成果
  • 《科學》首次揭示RNA的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
    1月17日,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高亞威教授聯合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何川、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韓大力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染色體相關RNA上的m6A 修飾參與染色質狀態與轉錄活性的調控》,在線發表於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科學》。  對於生命體來說,細胞是最小的功能單位,而在細胞中,DNA是遺傳物質,它與自身纏繞的組蛋白共同形成染色質。
  •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染色質三維結構動態變化
    國內兩支尖端科研團隊近來攜手攻關,共同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更深一步了解生命發育過程。相關科研成果已通過長文形式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這兩支科研團隊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生殖醫學陳子江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劉江教授領銜。
  • 生命科學學院宋豔研究組揭示轉錄因子通過相分離驅使神經元終末...
    該文揭示了果蠅發育過程中,一個轉錄因子通過液-液相分離「植入」神經前體細胞有絲分裂期染色體,通過促進H3K9me3+異染色質凝聚確保神經元終末分化的新現象和新機制。因此,這項研究所揭示的新現象和新機理可能代表了轉錄因子通過染色體植入驅使異染色質凝縮和細胞終末分化的普適規律。液-液相分離作為細胞內的一種自組織方式,為我們理解許多生物學現象提供了嶄新的視角。然而,在生理條件下相分離是否真正參與調控重要的生物學過程還有待更確鑿有力的證據 [7,8]。
  • Nature:揭示染色質調節導致多樣化抗體產生機制
    DNA鏈與某些蛋白一起被組裝成染色質。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作者揭示了染色體調節的新機制---改變我們DNA的結構和包裝---以及這如何影響抗體形成和基因調控。他們證實作為一種在組裝染色質中起著主要作用的蛋白複合物,黏連蛋白(cohesin)也是在含有相隔較長距離的不同抗體基因片段的染色質中形成新環的關鍵。
  • 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原標題:上海科學家揭示染色質修飾調控植物基因表達的新機制  植物沒法靠遷徙躲避不利的自然困境,它們又是如何適應環境開花結果的呢?8月6日,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何躍輝研究組,和杜嘉木研究組合作,分別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遺傳學》上背靠背發表研究論文。
  • 研究揭示H2A.Z染色質組裝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SWR複合物亞基Swc5特異性識別組蛋白H2A-H2B並調控組蛋白H2A.Z進行染色質組裝的分子機制。H2A.Z是組蛋白H2A的一類變體。酵母及哺乳動物細胞中的H2A.Z具有高度保守的序列,並且在基因轉錄、DNA複製、基因組穩定性維持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H2A.Z通過精確定位於基因組的特定位點來改變染色質結構並實現其功能。
  • 化學學院來魯華課題組發現基因轉錄調控相分離新機制
    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DNA在細胞中被緊密組裝在不同的染色質結構域中,而如何調控這些染色質結構域的組裝,從而控制基因的轉錄仍然是未解之謎。生物大分子的相分離現象是指蛋白質及核酸等分子通過多價相互作用在細胞中形成無膜包裹的細胞器,在大分子結構組裝、功能調控和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Nature:液-液相分離調控染色質泛素化修飾
    但是與人造指揮中心不同的是,在科學家們看來,細胞核的內部是混亂的。染色體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漂浮在水、蛋白、核酸和其他分子的海洋中,這些分子全都參與無數同時發生的反應。這些反應的主要目標是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開啟和關閉基因。這個過程稱為基因調節,可讓腦細胞的外觀和行為不同於肌肉細胞或肝細胞。
  • 三篇Science揭示相分離與基因轉錄存在密切關聯
    儘管已知LCD的轉錄激活需要與結合伴侶(binding partner)選擇性地相互作用,但直接測量體內的選擇性LCD-LCD識別並揭示其作用機制一直充滿著挑戰。圖片來自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r3958。傳統的生物化學重建和遺傳學研究已鑑定出很多在轉錄調控中起著至關重要的分子參與者。
  • 組蛋白H2A的單泛素化調控轉錄熱點染色質開關的分子機制
    PcG蛋白通過負向修飾染色質抑制基因表達,主要的作用分為三種:單泛素化修飾組蛋白H2A(H2AK121ub)、三甲基化修飾組蛋白H3(H3K27me3)、壓縮染色質。相比較PcG介導的兩種組蛋白修飾,PcG蛋白如何調控染色質結構仍不清楚。
  • Nature:測量單個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從而揭示胚胎發育路徑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大學和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證實細胞類型和發育階段能夠從數千個單細胞的染色質可接近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 也譯作染色質開放性)測量中推導出來。
  • 科學家發現人類衰老主因:異染色質紊亂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30日報導,在此項研究中,美國索爾克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發現,造成沃納症候群——一種導致過早衰老和死亡的疾病——的基因突變導致了DNA束即所謂的異染色質的惡化。這一發現是尖端幹細胞與基因編輯技術結合的產物,它可能導致通過預防或逆轉對異染色質的損傷,從而抵抗衰老相關生理衰退的方法。
  • 研究揭示核纖層蛋白對人源細胞中染色質高級結構及染色質運動狀態...
    但是,研究者對於隔離與定位A/B區室和染色體領地的調控因子與機制認知較少,同時對影響染色質運動狀態的因素了解有限,例如染色質高級結構與運動狀態的關聯性尚不清楚。已有對染色質高級結構和運動狀態的研究結果提示,細胞核核膜附近的核纖層區域對染色質的結構和運動狀態維持、相應基因表達調控均有重要作用。在核膜內層,核孔複合體和跨膜蛋白結合在由核纖層蛋白組成的網狀結構上,共同組成核纖層。
  • 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礎醫學院文波課題組發現異染色質...
    細胞核內的染色質可分為常染色質(通常為活性區域)及異染色質(通常為非活性區域),二者分別聚合成被稱為A或B型區室(Compartment)的三維結構。在此框架下,染色質進一步形成拓撲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s, TADs)及染色質環(Chromatin loop)等更為精細的染色質高級結構,以調控基因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