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1蛋白促進異染色質相分離

2020-12-05 科學網

HP1蛋白促進異染色質相分離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03:18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G. J. Narlikar和J. D. Gross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HP1蛋白重塑核小體核心,從而促進異染色質相分離。2019年10月16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

研究人員發現由裂殖酵母HP1蛋白Swi6產生的染色質緊縮會導致相分離的液體濃縮物。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Swi6大大增加了核小體中掩蓋組蛋白殘基的可及性和動態。限制這些動態會損害Swi6染色質在液滴中的緊實度。這些結果表明,Swi6通過一個反常機制(即動態暴露掩蓋的核小體區域)將寡聚化與染色質的相分離聯繫在一起。

研究人員認為,通過Swi6對八聚體核心的這種重塑增加了核小體之間多價相互作用的機會,從而促進了相分離。這種機制可能更普遍地驅動染色質組織,而不僅僅是異染色質。

據悉,異染色質在多個尺度上影響基因組功能。它能夠實現可遺傳的基因抑制,維持染色體完整性並為細胞核提供機械剛度。已經提出這些多樣化的功能一定程度上由染色質的壓縮引起。主要類型的異染色質在其核心處包含HP1蛋白與染色質之間形成的複合物,該複合物在組蛋白H3賴氨酸9(H3K9me)上被甲基化。HP1被認為利用寡聚來將染色質壓緊成相分離的濃縮物。目前,尚不清楚HP1介導的相分離與染色質壓縮的關係。

附:英文原文

Title: HP1 reshapes nucleosome core to promote heterochromatin phase separation

Author: S. Sanulli, M. J. Trnka, V. Dharmarajan, R. W. Tibble, B. D. Pascal, A. L. Burlingame, P. R. Griffin, J. D. Gross, G. J. Narlikar

Issue&Volume: 2019-10-16

Abstract: 

Heterochromatin impacts genome function at multiple scales. It enables heritable gene repression, maintains chromosome integrity and provides mechanical rigidity to the nucleus1,2.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these diverse functions arise in part from compaction of the underlying chromatin. A major type of heterochromatin contains at its core the complex formed between HP1 proteins and chromatin that is methylated on histone H3, lysine 9 (H3K9me). HP1 is proposed to use oligomerization to compact chromatin into phase-separated condensates3–6. Yet how HP1-mediated phase separation relates to chromatin compaction remains unclear.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chromatin compaction by the S. pombe HP1 protein, Swi6, results in phase-separated liquid condensates. Remarkably, we further find that Swi6 substantially increases the accessibility and dynamics of buried histone residues within a nucleosome. Restraining these dynamics impairs chromatin compaction by Swi6 into liquid droplet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Swi6 couples oligomerization to the phase separation of chromatin by a counter-intuitive mechanism, namely dynamic exposure of buried nucleosomal regions. We propose that such reshaping of the octamer core by Swi6 increases opportunities for multival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nucleosomes, thereby promoting phase separation. This mechanism may more generally drive chromatin organization beyond heterochromatin.

DOI: 10.1038/s41586-019-1669-2

Sourc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19-1669-2

相關焦點

  • EBF1促進相分離以使染色質進行重編程
    EBF1促進相分離以使染色質進行重編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21:55:19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Rudolf Grosschedl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0 15:39:5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Michael K.
  • 代謝分子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基礎醫學院文波課題組發現異染色質...
    細胞核內的染色質可分為常染色質(通常為活性區域)及異染色質(通常為非活性區域),二者分別聚合成被稱為A或B型區室(Compartment)的三維結構。在此框架下,染色質進一步形成拓撲結構域(Topologically associating domains, TADs)及染色質環(Chromatin loop)等更為精細的染色質高級結構,以調控基因組功能。
  •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細胞核中染色質分離新機制
    真核染色體由染色質構成,染色質是DNA和相關蛋白的複合物。根據轉錄活性和壓縮程度,可以區分兩種類型的染色質,而且這兩種類型的染色質在細胞核內在空間上分開。高度濃縮的染色質部分由含有很少基因的且處於轉錄失活狀態的染色質區域組成。它被稱為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位於細胞核的外圍,靠近核膜。
  • 生命科學學院宋豔研究組揭示轉錄因子通過相分離驅使神經元終末...
    與此相對應,H3K9me3+異染色質區域的解壓縮可以極大提高細胞重編程的效率 [3,4]。過去的研究表明,H3K9me3+異染色質的形成取決於H3K9me3的「閱讀器」異染色質蛋白1(HP1)和H3K9me3的「寫入器」H3K9甲基轉移酶SUV39H1的協同作用 [5,6]。
  • 科學家揭示RNAi與異染色質形成間的聯繫
    2009年的Science十大科學突破之一就是RNAi與異染色質形成間的聯繫,其發現人,美國國立癌症研究院高級研究員Shiv Grewal是這一領域的一位頂級科學家
  • Cell:揭示染色質調節蛋白特異性組合調控染色質活性
    Bradley Bernstein和Aviv Regev領導的研究小組集中研究染色質---與DNA相結合的促進基因表達的非基因物質---和協調染色質活性的特異性調節物,其中Bradley Bernstein是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和哈佛醫學院病理學副教授,也是布洛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準會員,而Aviv Regev是布洛德研究所核心成員,也是麻省理工學院副教授。
  • NURD複合體依賴ATP的染色質重塑活性是為了有利於組蛋白脫乙醯基
    依賴ATP的染色質的物理修飾的染色質重塑複合體是以ATP水解酶為繼化中心的多種蛋白染色質的物理修飾主要是通過依賴ATP的染色質重塑複合體來實現的。多數依賴ATP心的多種蛋自裡鹽複合體。M-2複合體不僅有染色質重塑的作用而且還有組蛋白脫乙醯基的活性,可能是分別通過M-2/CHD亞基和HDAC來實現的。此外,在一些醇母啟動子中,而要SWI/SNF和GCN5協同作用,在最近分離的CARMI複合體中至少含有8個SWI/SNF成分,其中包括ATPase Brg1成分。
  • 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現有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依靠甲醛交聯蛋白與DNA,通過限制性內切酶或者DNase, Mnase對DNA進行酶切,再將空間上鄰近的DNA重新連接。將重連後的DNA文庫通過高通量測序,分析比對其來源並繪製染色質互作圖譜。
  • 「珍藏版」綜述|染色質複製與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
    組蛋白的重複利用促進了組蛋白翻譯後修飾的遺傳在新組蛋白和舊組蛋白的兩個核小體組裝途徑中,新的組蛋白放置是很容易理解的。關於此領域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組蛋白伴侶CAF-1鑑定以及其與複製叉存在直接相互作用【16,17】。這直接證明了染色質組裝與DNA複製過程是緊密相連的。
  • 研究發現PANDAS複合物在piRNA調控異染色質形成的分子機制
    TGS是在轉錄水平沉默目標轉座子——最終結果是誘導轉座子插入位點形成組成型異染色質。轉座子的沉默通常跟組蛋白修飾(H3K9me3)有很強的相關性。目前認為,Piwi/piRNA複合物通過轉座子新生RNA招募Panoramix(Panx),並最終導致轉座子區域異染色質的形成,該過程需要H3K9me3甲基化轉移酶SetDB1/Eggless和H3K4me3去甲基化酶LSD1。
  • 上海生科院揭示組蛋白分子伴侶DAXX和染色質重塑蛋白ATRX相互作用...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勇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basis for DAXX interaction with ATRX為題,發表在Protein & Cell上,該成果揭示了組蛋白分子伴侶DAXX
  • Nature:液-液相分離調控染色質泛素化修飾
    染色體是遺傳信息的載體,漂浮在水、蛋白、核酸和其他分子的海洋中,這些分子全都參與無數同時發生的反應。這些反應的主要目標是在正確的時間和地點開啟和關閉基因。這個過程稱為基因調節,可讓腦細胞的外觀和行為不同於肌肉細胞或肝細胞。生物學上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它是如何工作的,換句話說,特定的蛋白如何聚集在特定的基因上以開啟和關閉它。
  • 異染色質紊亂
    【每日科技網】   核心提示:研究顯示,引起沃納症候群的基因突變會導致異染色質的紊亂,而這種對DNA正常包裹方式的破壞成為導致衰老的關鍵原因。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報導,在此項研究中,美國索爾克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發現,造成沃納症候群——一種導致過早衰老和死亡的疾病——的基因突變導致了DNA束即所謂的異染色質的惡化。  這一發現是尖端幹細胞與基因編輯技術結合的產物,它可能導致通過預防或逆轉對異染色質的損傷,從而抵抗衰老相關生理衰退的方法。
  • 科學家發現人類衰老主因:異染色質紊亂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4月30日報導,在此項研究中,美國索爾克研究所與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發現,造成沃納症候群——一種導致過早衰老和死亡的疾病——的基因突變導致了DNA束即所謂的異染色質的惡化。這一發現是尖端幹細胞與基因編輯技術結合的產物,它可能導致通過預防或逆轉對異染色質的損傷,從而抵抗衰老相關生理衰退的方法。
  • 化學學院來魯華課題組發現基因轉錄調控相分離新機制
    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DNA在細胞中被緊密組裝在不同的染色質結構域中,而如何調控這些染色質結構域的組裝,從而控制基因的轉錄仍然是未解之謎。生物大分子的相分離現象是指蛋白質及核酸等分子通過多價相互作用在細胞中形成無膜包裹的細胞器,在大分子結構組裝、功能調控和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何川等合作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現有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依靠甲醛交聯蛋白與DNA,通過限制性內切酶或者DNase, Mnase對DNA進行酶切,再將空間上鄰近的DNA重新連接。將重連後的DNA文庫通過高通量測序,分析比對其來源並繪製染色質互作圖譜。
  • 何川任兵等聯手開發基於新型化學交聯「平臺」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
    現有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依靠甲醛交聯蛋白與DNA,通過限制性內切酶或者DNase, Mnase對DNA進行酶切,再將空間上鄰近的DNA重新連接。將重連後的DNA文庫通過高通量測序,分析比對其來源並繪製染色質互作圖譜。
  • 果蠅細胞中發現五種主要染色質類型
    本報訊 轉錄活性常染色質與受阻遏異染色質的染色質傳統分類曾是一個有用的模型,但它應該進行升級,以適應人們日益增加的有關染色質功能域的知識。一項在果蠅中對與蛋白質有關的53種染色質進行的大規模綜合性全基因組分析表明,染色質有五種主要類型;這些可以構成描述表觀基因組的新框架。
  • 非常規PRC1介導的H2AK119ub1蔓延可能受到染色質高級結構的調控
    其中,多梳抑制複合物1(PRC1)是一類重要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它主要通過壓縮染色質結構和催化形成H2AK119ub1修飾這兩種途徑促進了兼性異染色質的形成,並以此維持了PRC1靶基因的沉默狀態【1】。H2AK119ub1在染色質局部往往連綿不斷,形成非常寬廣的H2AK119ub1區域,但是其產生的機制一直未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