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F1促進相分離以使染色質進行重編程

2020-12-03 科學網

EBF1促進相分離以使染色質進行重編程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9 21:55:19

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免疫生物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所Rudolf Grosschedl團隊在研究中取得進展。他們發現轉錄因子EBF1中的Prion樣結構域促進相分離並使祖細胞染色質向B細胞的編程。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1月6日的《免疫》雜誌上。

他們研究了C末端結構域(CTD)啟用此先導功能的機制。EBF1的CTD可用於最初的染色質靶向,但可通過募集染色質重塑子Brg1來穩定佔據。他們發現CTD帶有一個prion樣結構域(PLD),具有液相-液相分離的能力,並通過EBF1與RNA結合蛋白FUS的相互作用而增強。

Brg1也被包裹進FUS凝聚物並與pro-B細胞中的EBF1和FUS共定位。異源PLD賦予EBF1ΔCTD先導功能。因此,EBF1的相分離能力促進了Brg1介導的染色質的開放和先天祖細胞染色質向B譜系定型染色質的過渡。

據了解,B譜系特異性基因表達的建立需要轉錄因子與祖細胞的染色質分離。在檢測染色質可及性之前,轉錄因子EBF1可以結合基因組區域,其方式依賴於EBF1的CTD,而與共轉錄因子無關。

附:英文原文

Title: A Prion-like Domain in Transcription Factor EBF1 Promotes Phase Separation and Enables B Cell Programming of Progenitor Chromatin

Author: Yuanting Wang, Nikolay Zolotarev, Cheng-Yuan Yang, Angelika Rambold, Gerhard Mittler, Rudolf Grosschedl

Issue&Volume: 2020-11-06

Abstract: Establishment of B-lineage-specific gene expression requires the binding of transcriptionfactors to inaccessible chromatin of progenitors. 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EBF1 canbind genomic regions prior to the detection of chromatin accessibility in a mannerdependent on EBF1’s C-terminal domain (CTD) and independent of cooperating transcriptionfactors. Here, we studied the mechanism whereby the CTD enables this pioneering function.The CTD of EBF1 was dispensable for initial chromatin targeting but stabilized occupancyvia recruitment of the chromatin remodeler Brg1. We found that the CTD harbors a prion-likedomain (PLD) with an ability of liquid-liquid phase separation, which was enhancedby interaction of EBF1 with the RNA-binding protein FUS. Brg1 also partitioned intophase-separated FUS condensates and coincided with EBF1 and FUS foci in pro-B cells.Heterologous PLDs conferred pioneering function on EBF1ΔCTD. Thus, the phase separationability of EBF1 facilitates Brg1-mediated chromatin opening and the transition ofnaive progenitor chromatin to B-lineage-committed chromatin.

DOI: 10.1016/j.immuni.2020.10.009

Source: https://www.cell.com/immunity/fulltext/S1074-7613(20)30450-7

相關焦點

  • HP1蛋白促進異染色質相分離
    HP1蛋白促進異染色質相分離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17 14:03:18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G. J. Narlikar和J. D.
  •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科學家揭示染色質相分離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9/20 15:39:58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Michael K.
  • 7個因子重編程的故事
    在醫學方面,細胞重編程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它是組織修復、器官重建以及發展個體化的再生醫學的基礎。在農業方面,植物發育、抗性產生、雜種優勢等,都與細胞重編程有一定的聯繫,細胞重編程理論能更好指導實踐,為促進農業生產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 ...合作揭示小鼠體細胞核移植胚胎發育過程中染色質高級結構重編程...
    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最近,劉江和陳子江團隊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過程中,CTCF蛋白對拓撲相關結構域(TAD)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詳見BioArt報導:)【3】。
  • 體細胞核移植中染色質三維結構的重編程以及黏連蛋白的新功能
    頡偉研究組與華中農業大學動科動醫學院苗義良研究組合作在《分子細胞》雜誌(Molecular Cell)發表了題為「關於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分析揭示了黏連蛋白在抑制初級合子基因激活中的作用」(Analysis of genome architecture during SCNT reveals a role of cohesin in impeding minor ZGA)的研究論文,報導了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染色體高級結構經歷多步重編程過程
  • ...染色質三維結構的重編程以及黏連蛋白在抑制基因組激活中的新功能
    》期刊(Molecular Cell)發表了題為「關於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分析揭示了黏連蛋白在抑制初級合子基因激活中的作用」(Analysis of genome architecture during SCNT reveals a role of cohesin in impeding minor ZGA)的研究論文,報導了體細胞核移植過程中染色體高級結構經歷多步重編程過程
  • 生命科學學院宋豔研究組揭示轉錄因子通過相分離驅使神經元終末...
    與此相對應,H3K9me3+異染色質區域的解壓縮可以極大提高細胞重編程的效率 [3,4]。過去的研究表明,H3K9me3+異染色質的形成取決於H3K9me3的「閱讀器」異染色質蛋白1(HP1)和H3K9me3的「寫入器」H3K9甲基轉移酶SUV39H1的協同作用 [5,6]。
  • Nature:揭示真核生物細胞核中染色質分離新機制
    真核染色體由染色質構成,染色質是DNA和相關蛋白的複合物。根據轉錄活性和壓縮程度,可以區分兩種類型的染色質,而且這兩種類型的染色質在細胞核內在空間上分開。高度濃縮的染色質部分由含有很少基因的且處於轉錄失活狀態的染色質區域組成。它被稱為異染色質(heterochromatin),位於細胞核的外圍,靠近核膜。
  • 新方法實現細胞高效重編程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銜的科研團隊利用7因子代替傳統的4因子(OKSM),開發出新型高效重編程的方法。該方法好比移動通訊信號由「4G」升級為「5G」,為再生醫學和誘導多能幹細胞的機制研究提供高質量細胞來源及嶄新的細胞模型。相關研究6月18日在線發表於《細胞—報告》。
  • DNA甲基化是體細胞重編程過程中重要的表觀遺傳屏障
    在成熟因子(如Oct4和Nanog)中發現的基因調控元件(GREs)在體細胞中高度甲基化以保持沉默,它們必須在iPSC生成過程中進行去甲基化。部分重編程細胞在重編程過程中出現,主要是由於不能去甲氧基化和不能還原多能基因。相比之下,增強子和啟動子在完全重編程的iPSCs中表現得很低調,因此,DNA甲基化,無論是被動的還是主動的,都是成功重編程的限速步驟。
  • 「珍藏版」綜述|染色質複製與細胞的表觀遺傳記憶
    在真核生物中,染色質將基因組包裝和組織起來,免受環境脅迫的影響。同時在細胞有絲分裂周期內對以DNA為基礎進行一系列活動例如DNA損傷修復、轉錄、染色體分離、轉座子元件等進行抑制【1,2】。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為染色質保存轉錄程序、表觀遺傳標記、發育及疾病等方面的大規模研究鋪平了道路【3,4】。
  • 廣州生物院首次揭示KDM2B-PRC1在重編程中的功能
    研究首次揭示KDM2B-PRC1複合物在iPS誘導重編程過程中的促進功能,發現BMP信號通過削弱KDM2B-PRC1複合物在染色質上的結合併激活中內胚層基因的調節機制。這項表觀遺傳方向的基礎研究成果闡述了一個參與細胞潛能調控的重要蛋白質機器的功能,並發現通過細胞環境調控該機器的機制,為未來誘導特定功能細胞提供了理論依據。
  • 科學家揭示豬早期胚胎發育的三維基因組學重編程規律
    哺乳動物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經歷複雜的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表觀遺傳信息的重編程其與胚胎的存活緊密關聯。染色質三維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因素,與基因表達調控、發育及疾病等密切相關。然而豬的染色質三維結構及其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變化規律目前還是一個未知的領域。
  • 化學學院來魯華課題組發現基因轉錄調控相分離新機制
    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DNA在細胞中被緊密組裝在不同的染色質結構域中,而如何調控這些染色質結構域的組裝,從而控制基因的轉錄仍然是未解之謎。生物大分子的相分離現象是指蛋白質及核酸等分子通過多價相互作用在細胞中形成無膜包裹的細胞器,在大分子結構組裝、功能調控和信號轉導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 科學網—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成功解析
    近30年來,由於缺乏系統、合適的研究手段,作為染色質包裝過程中承上啟下的關鍵部分,30納米染色質高級結構研究一直是現代分子生物學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科學家已經發現,染色質包裝分4步完成,對應了染色質的四級結構:第一級結構是核小體;第二級結構是核小體螺旋化形成30納米染色質纖維;第三級結構是30納米染色質再摺疊成更為複雜的染色質高級結構,即超螺旋體;第四級結構是超螺旋體進一步摺疊形成在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到的染色體。
  • ...組在《科學》期刊合作發文揭示人類早期胚胎組蛋白修飾重編程過程
    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以組蛋白修飾為例,之前的研究發現,在小鼠卵細胞發育晚期,組蛋白修飾H3K4me3和H3K27me3會以非經典的形式分布,並能夠通過母源繼承的方式傳遞到胚胎中調控子代的基因表達和發育過程。
  • 人類早期胚胎發育組蛋白修飾重編程規律
    伴隨著發育的進行,表觀遺傳學修飾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近年來,以小鼠等模式生物為研究模型,DNA甲基化、染色質開放性、染色質高級結構以及組蛋白修飾等表觀遺傳學特徵的動態變化過程和規律都逐漸被揭示。由於人類卵細胞和早期胚胎樣本稀缺性以及極低量細胞組蛋白修飾技術的缺乏,人類早期胚胎發育中組蛋白修飾的重編程規律及功能並不清楚。
  • 研究繪製人類幹細胞多譜系分化和重編程的多維表觀遺傳圖譜
    細胞重編程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將代表成體細胞「身份」的表觀遺傳記憶擦除,使之重新獲得多能幹性的過程。經重編程產生的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在疾病的機制研究、藥物篩選和細胞移植治療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loop是一種特殊的染色質結構,由RNA:DNA雜合鏈和游離的單鏈DNA組成。
  • Nature:液-液相分離調控染色質泛素化修飾
    DNA被摺疊成染色質,染色質主要由包裹在組蛋白周圍的DNA組成。酶可以修飾組蛋白,因而影響染色質結構,這接著影響基因是否活躍。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的Alwin Köhler及其團隊報導作為一種利用泛素修飾組蛋白的酶,Bre1以一種特殊的物質狀態存在。Bre1結合另一種稱為Lge1的蛋白。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