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雷鳴組揭示人源核糖核酸酶P的分子機制

2021-01-16 BioArt

撰文 | 小白薯

責編 | 迦   漵


蛋白質是由mRNA經過核糖體翻譯過來的,而這個過程的「原料」——胺基酸——是由轉運RNA(tRNA)攜帶進入核糖體的。所以,tRNA作為生命體中遺傳信息的傳遞者,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tRNA首先是以pre-tRNA的形式被轉錄出來,轉錄生成的tRNA前體需要經歷一系列的加工才能最終成熟。其中,pre-tRNA的5』前導序列的切割是由一類必需的核糖核酸酶(RNase)P完成的。


RNase P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核酸內切酶,由一種催化RNA和可變數量的蛋白質組分組成,可從pre-tRNA中切割50個前導序列【1,2】。RNase P保守存在於古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目前已發現的蛋白組分在細菌中有一種,古細菌中五種,真核中有九至十種【3】。人源RNase P是一種大的核糖核蛋白複合物,含有10種蛋白質成分和一條催化性長鏈非編碼RNA。作為少數的且最重要的核酶之一,了解RNase P的底物識別和分子催化機制至關重要。此前的RNase P分子機制研究主要停留在原核和低等真核生物研究水平【4-6】。


繼今年9月份Science 雜誌刊文揭示了酵母RNase P的工作機理後(Science | 雷鳴團隊等首次揭示真核生物tRNA前體5』端加工成熟機制)【6】,上海交大附屬九院雷鳴團隊於北京時間10月26日在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Human Ribonuclease P Holoenzyme的研究論文,第一次揭示了高解析度的人源RNase P 的複合物結構,對tRNA底物識別和加工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



在該工作中,雷鳴團隊成功從Expi293F細胞中提取出人源RNase P複合物,並利用冷凍電鏡單顆粒重構技術(Cryo-EM),解析了人源RNase P單獨和與底物tRNAVal結合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分別為3.9和 3.7 Å,圖1)。人源RNase P通過protein-RNA和RNA-RNA相互作用使用「雙錨定」(double anchor)的機制來識別底物tRNA。通過apo和tRNA結合複合物的結構比較,揭示了tRNA的結合誘導了酶催化中心一個大的構象變化,使該酶從失活轉化到活性狀態的分子機制。


圖1. 人源RNase P分子模型


更為重要的是,該研究結果提供了一個進化模型—通過從原核到古菌的比較,在從古菌到真核生物RNase P的比較,系統的闡述了RNase P經歷的進化過程(圖2),描述了細菌RNase P中的輔助RNA元件是如何逐步退化,被高等生物中更複雜和多功能的蛋白質成分所取代的分子模型。這對於核酶的底物結合和催化作用機制至關重要,是核酶和RNA結構生物學的又一突破。


圖2. 原核、古菌和真核RNase P複合物進化模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武健研究員,雷鳴課題組牛雙雙碩士及譚明博士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精準醫學研究院雷鳴研究員與蘭鵬飛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


1. Guerrier-Takada, C., Gardiner, K., Marsh, T., Pace, N. & Altman, S. The RNA moiety of ribonuclease P is the catalytic subunit of the enzyme. Cell 35, 849-857 (1983).

2. Altman, S. & Kirsebom, L. Ribonuclease P. COLD SPRING HARBOR MONOGRAPH SERIES 37, 351-380 (1999).

3. Esakova, O. & Krasilnikov, A. S. Of proteins and RNA: the RNase P/MRP family. Rna (2010).

4. Reiter, N. J. et al. Structure of a bacterial ribonuclease P holoenzyme in complex with tRNA. Nature 468, 784 (2010).

5. Hipp, K., Galani, K., Batisse, C., Prinz, S. & Böttcher, B. Modular architecture of eukaryotic RNase P and RNase MRP revealed by electron microscopy. Nucleic acids research 40, 3275-3288 (2011).

6. Lan, P. et al. Structural insight into precursor tRNA processing by yeast ribonuclease P. Science, eaat6678 (2018).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為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關注請長按上方二維碼。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fullbellies 或郵箱:sinobioart@bioart.com.cn

相關焦點

  • 上海九院雷鳴團隊揭示酵母中tRNA前體被核糖核酸酶P催化切割成熟的...
    「Structural insight into precursor tRNA processing by yeast ribonuclease P」,揭示了真核生物中tRNA前體5』端的加工成熟機制。
  • 科學家揭示MLL家族蛋白甲基轉移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
    of MLL family methyltransferases,揭示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MLL家族蛋白活性調控的結構基礎。  以基因組DNA和組蛋白的共價修飾為主要標誌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已成為生命科學前沿快速發展的熱點領域,其中組蛋白甲基化對基因的轉錄表達、細胞增殖分化等起著至關重要的調控作用,相關甲基化酶基因的突變會導致多種遺傳疾病和癌症。組蛋白H3第4位賴氨酸的甲基轉移酶MLL1就因為其基因易位重排所引起的混合系白血病(Mixed Lineage Leukemia)而得名,與造血功能密切相關。
  • 科學家揭示核糖核酸酶P原子解析度結構及工作機理
    新華網瀋陽10月9日電(記者王瑩)核糖核酸酶P(RNaseP)是一類古老的核酸內切酶,它是除了核糖體之外目前存於所有生命體中的兩類核酶之一。然而,核糖核酸酶P原子級結構一直都沒有得到解析,其催化剪接的分子機理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題。
  • 【學術前沿】雷鳴組揭示CST複合物調控端粒複製和確保端粒末端穩定...
    端粒結構的存在很好的解決了染色體末端保護和複製問題,對確保基因組的穩定性和完整性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端粒的長度主要由一個特化的反轉錄酶—端粒酶—維持,利用其自身RNA亞基的一部分為模板增加端粒末端DNA重複序列。然而,人的正常成年體細胞內沒有端粒酶的活性,端粒會隨著細胞分裂增加而逐漸縮短。一旦端粒消耗殆盡,染色體的穩定性被打破,就會起始細胞衰老和凋亡。
  • Cancer Cell:劉江等揭示腎癌發病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基因組學與信息重點實驗室劉江課題組與芝加哥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在腎癌發病機制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揭示在低氧的生理條件下,核蛋白SPOP(speckle-type POZ protein) 的過表達和錯誤定位是引發腎癌產生的核心因素。
  • 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Plant Cell | 鄧興旺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來源 | 博士合作在The Plant Cell上發表了題為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Arabidopsis PP2C-D1 by SAUR17 an SAUR50 in Apical Hook Development and Cotyledon Opening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光調控幼苗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
  • Cell: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招募酵母端粒酶到端粒上機制
    在細胞中,一種被稱作端粒酶(telomerase)的酶延長端粒。當胎兒細胞在早期發育期間快速地增殖時,存在於這些細胞中的端粒酶阻止DNA過度縮短,但是隨後這些酶被關閉,端粒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縮短,這是細胞自然老化過程的一部分。眾所周知,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具有更短的端粒。另一方面,癌細胞劫持端粒酶,讓這種酶重新表達來維持端粒長度,從而讓它們不受衰老相關死亡的影響。
  • 我委支持建設的蛋白質上海設施在揭示人源核糖核酸P的分子機制方面...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精準醫學研究院相關研究團隊,利用利用蛋白質上海設施,在RNase P的底物識別和分子催化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項研究成果已被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錄用並發表。研究中,研究團隊成功從Expi293F細胞中提取出人源RNase P複合物,並利用冷凍電鏡單顆粒重構技術(Cryo-EM),第一次揭示了高解析度的人源RNase P的複合物結構,為深入研究tRNA底物識別和加工的分子機制提供了新的見解。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批覆建設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 科學家揭示催化烯反應酶及其周環選擇性分子機制
    Houk課題組合作,首次表徵了自然界中催化Alder-ene反應(烯反應)的酶及其催化氧雜Diels-Alder(DA)反應的同源蛋白,解析了這兩類酶及其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並通過定點突變實現了周環選擇性的逆轉,闡明了兩類酶如何利用幾乎相同的活性位點實現周環選擇性的精準控制。日前,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在揭示真核生物tRNA加工成熟分子機制研究方面...
  • 解析組蛋白氨基末端甲基化分子機制
    」的論文,首次報導了人源氨基末端甲基轉移酶NRMT1與人著絲粒組蛋白CENP-A的複合物晶體結構,並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闡明了NRMT1識別組蛋白底物並進行氨基末端甲基化的分子機制。本工作進一步揭示了組蛋白修飾調控的複雜度和精密性。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生吳若溪為本文第一作者,李海濤為本文通訊作者。     NRMT1催化著絲粒組蛋白CENP-A的氨基末端甲基化。
  • 上海生科院揭示支架蛋白BRPF2調控組蛋白乙醯轉移酶HBO1活性的分子...
    因此,研究HBO1-BRPF2複合物的組裝方式及複合物對HBO1酶活的調控方式可以增進對組蛋白乙醯轉移酶複合物如何發揮生理功能的分子機制的了解。這些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BRPF2調節HBO1酶活的分子基礎,而且也為進一步闡明其它組蛋白乙醯轉移酶複合物的調節機制提供了重要信息。
  • Nature | 北化工馮越組揭示新型泛素化反應的分子機制
    —SdeA及其與泛素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其修飾泛素及催化新型泛素化過程的工作機理。經過查閱文獻,馮越研究組發現部分mART蛋白的催化機制被認為是SN1反應,即煙醯胺基團會先從NAD+中脫離,使得NAD+轉變為活性中間體(oxocarbenium cation intermediate),之後發生親核攻擊反應。受此啟發,馮越研究組將複合物結構中的NADH替換成該活性中間體,並對該體系進行了分子動力學模擬。
  • Plant Cell| 揭示春化作用使植物的源庫身份發生逆轉的分子機制
    庫和源之間的平衡可以通過兩組蛋白質來調節:其一是蔗糖合成和降解酶;其二是位於韌皮部細胞質膜上的蔗糖轉運蛋白。因此,蔗糖代謝酶和轉運蛋白是育種和生物技術戰略的相關目標,目的是通過釋放更多儲存的糖用於生長來提高作物產量。
  • Nat immunol:轉錄組+蛋白組學揭示免疫T細胞迅速激活分子機制
    瑞士義大利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Roger Geiger團隊,在《Nature immunology》發表題為「Dynamics in protein translation sustaining T cell preparedness」的研究論文。作者通過轉錄組+蛋白組學技術揭示了人類天然和活化T細胞的mRNA翻譯動力學和蛋白質更新動力學。
  • Cell:科學家揭示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精細化分子機制
    2020年3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流行的經驗中,關於血清素如何調節大腦的故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服用抗抑鬱藥物就能提高血清素水平,從而改善機體情緒,但目前神經科學們並不是非常清楚,在非常複雜的人類大腦中神經遞質是如何影響大腦的迴路和機體行為的,為了揭示血清素真實的工作機制,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研究揭示了血清素調節機體行為的分子機制
  • Cell:揭示線粒體ADP/ATP載體轉運ATP和ADP的分子機制
    圖片來自Cell, doi:10.1016/j.cell.2018.11.025。稱為線粒體的亞細胞結構是我們細胞的能量工廠。每天,人類需要身體產生ATP來為所有細胞活動提供能量。神經衝動、肌肉收縮、DNA複製和蛋白合成僅是依賴於ATP供應的至關重要的過程的一些例子。
  • 陳志南、姜學軍團隊揭示癌細胞鐵死亡分子機制
    陳志南、姜學軍團隊揭示癌細胞鐵死亡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5 14:35:10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姜學軍和中國空軍醫科大學陳志南研究團隊合作取得一項新進展。
  • Cell:從結構上揭示轉座子擴散抗生素耐藥性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位於德國海德堡市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Orsolya Barabas及其團隊著重關注轉座子及其分子結構。他們首次解析出一種轉座酶-DNA複合物的晶體結構。作為一種轉座子插入機器,這種複合物將轉座子(包括它們攜帶的耐藥性基因)插入到受體菌中。
  • MLL家族蛋白甲基轉移酶活性調節的分子機制被揭開
    人民網上海2月20日電(記者姜泓冰)經過多年努力,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雷鳴、陳勇研究組和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國輝研究組近日解析出甲基轉移酶MLL家族蛋白複合物的結構,並闡釋了其活性調控的分子機制。國際學術期刊《自然》2月18日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