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北化工馮越組揭示新型泛素化反應的分子機制

2020-11-25 儀器信息網

北京時間5月24日凌晨,北京軟物質科學與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學生命學院馮越教授研究組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of ubiquitin modification by theLegionella effector SdeA的研究長文(Article),報導了嗜肺軍團菌內一種新型的泛素修飾與連接酶——SdeA及其與泛素複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了其修飾泛素及催化新型泛素化過程的工作機理。這是北京化工大學歷史上首篇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三大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主刊的研究論文。

  泛素化是泛素在特定酶的作用下,對底物蛋白進行特異性修飾的過程,幾乎參與一切生命活動的調控,與腫瘤、心血管等疾病的發病也密切相關【1】。常規的泛素化過程是由E1、E2、E3三個酶的級聯反應催化的,最終將泛素蛋白轉移到底物的賴氨酸殘基上【2】。然而,美國普渡大學羅招慶研究組在2016年的Nature文章中報導,嗜肺軍團菌(嗜肺軍團菌是一種條件性致病菌,引起人的以非典型性肺炎為主要症狀的軍團菌病,該菌通過其Dot/Icm IV型分泌系統輸送超過300個效應蛋白到宿主細胞內,改變宿主的多種信號通路以構建其在宿主內的最適生長環境)中以SdeA為代表的SidE家族可以通過一種全新的、完全不同於經典泛素化的方式修飾泛素,並催化其對幾種內質網相關蛋白的泛素化過程,實現all-in-one的泛素化模式【3】。緊接著,在2016年底,Ivan Dikic研究組報導了對該反應過程的進一步研究,明確了SdeA的mART和PDE結構域經過兩步催化反應最終完成對底物的泛素化過程【4】。在該過程中,泛素第42位的精氨酸先在mART結構域的作用下被修飾成ADP核糖基化泛素。隨後,該修飾形式的泛素在PDE結構域的作用下生成磷酸核糖基化泛素,並轉移到底物或SdeA自身的絲氨酸殘基上。此外,羅招慶實驗室的另一項工作證明SidJ具有去泛素化功能以逆轉由SidE家族蛋白對底物的修飾,其活性不依賴於活性的半胱氨酸殘基【5】。

  巧合的是,在Ivan Dikic組Cell文章在線發表的同一天(2016年12月1日),馮越研究組獲得了SdeA核心區231-1190區域的初步結構信息(圖1a),確認了SdeA中mART和PDE組成活性中心,C端結構域形成scaffold的基本結構組成方式(圖1b)。通過結構分析和功能實驗,馮越研究組發現,與PDE結構域自身即具備催化活性(即可以以ADP核糖基化泛素作為底物催化該新型泛素化反應)不同的是,mART結構域則需要PDE結構域的穩定作用才能維持正常的活性。在維持mART活性的結構要素中,mART結構域一段伸到PDE結構域中的loop(789-797段胺基酸)發揮了重要功能,在該文章中被命名為「Plug」 loop。隨後,馮越研究組又進一步獲得了該區段SdeA與泛素複合物、及與泛素-NADH複合物的晶體結構,從而揭示了泛素與mART結構域的結合模式。在二者結合的過程中,mART結構域的ARTT和PN loop,以及α-helical lobe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圖1c)。而泛素分子中參與結合的則主要是其C端區域,尤其是泛素的R72和R74兩個胺基酸分別結合到mART結構域表面的兩個帶負電的凹槽中(圖1d),起到最關鍵的錨定作用。這兩個胺基酸的單突變均可使得泛素失去被SdeA的mART結構域修飾的能力。

圖一 

  在SdeA mART和泛素-NADH複合物結構中,最令人吃驚的一點在於,R72要比被修飾的R42更靠近活性中心(作為親核基團的R42的ε氨基N原子距離作為親電基團的NAD+中與煙醯胺基團相連的核糖C1原子之間的距離為11.7埃)。從直觀上看,這與R42被mART修飾是相矛盾的。經過查閱文獻,馮越研究組發現部分mART蛋白的催化機制被認為是SN1反應,即煙醯胺基團會先從NAD+中脫離,使得NAD+轉變為活性中間體(oxocarbenium cation intermediate),之後發生親核攻擊反應。受此啟發,馮越研究組將複合物結構中的NADH替換成該活性中間體,並對該體系進行了分子動力學模擬。其結果顯示,R72在模擬過程中遠離了活性中心,而R42則進入活性中心並佔據了之前R72所在的位置,最終使得R42的親核基團和NAD+的親電基團之間的平均距離縮短至4.46埃。

  文章的最後部分還對SdeA的C端結構域的功能進行了研究,通過體外pull down和凝膠過濾層析實驗,馮越研究組證明了SdeA的C端結構域結合IcmS-IcmW蛋白複合物,並且其1191-1350區域可與IcmS-IcmW及DotL的C端形成四元複合物。這表明SdeA的C端結構域可能在SdeA轉移到宿主細胞的過程中發揮功能

  SdeA是目前為止世界上首個鑑定出的新型泛素連接酶,其與泛素複合物結構的解析揭示了一種全新的泛素化結構機理。由於哺乳動物也含有類似結構,同時其他細菌可能也具有類似的、尚未發現的泛素化系統,所以在未來,該研究將幫助鑑定出其它新型泛素化系統,從而豐富我們對細胞生命過程的認知;同時,嗜肺軍團菌是軍團菌肺炎這一潛在致死性肺炎的致病微生物,SdeA的結構解析也為設計針對該家族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劑,作為治療軍團菌肺炎的潛在抗生素奠定了重要基礎。

  據悉,北京化工大學碩士研究生董亞南穆雅娟解永超及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張玉鵬依次為本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馮越教授為本文的通訊作者,北京軟物質科學與工程高精尖創新中心北京化工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

 

馮越教授課題組合影

  BioArt後記:馮越研究組的這篇文章是與Ivan Dikic研究組和美國康奈爾大學的Yuxin Mao研究組一起以back-to-back的形式共同向Nature投稿的(2017年9月24日投稿,2018年3月28日接收)。在這三篇文章中,馮越研究組以mART結構域為主要研究對象,而另外兩個研究組的重點則是PDE結構域。在三篇文章投到Nature四個多月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高璞組將SidE家族的另一蛋白SidE的結構功能研究投稿到Cell雜誌,該文章也於日前發表(Cell丨高璞組揭示新型泛素化修飾的作用機制——胡榮貴、王豐點評)。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四篇文章中,馮越研究組報導的結構所包含的SidE家族蛋白的長度是最長的,同時該文章也是四篇文章中最早接收的。

 

Nature同期發表的Ivan Dikic研究組和Yuxin Mao研究組的研究論文

馮越教授簡介:

  

  馮越,1985年生,遼寧錦州人,教授、博士生導師。2013年7月博士畢業於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中心,經高層次人才引進進入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工作,主要以蛋白質結構生物學為手段,對多酶生物分子機器及重大疾病相關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進行研究。共發表SCI論文23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論文11篇,分別發表在Nature (兩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各一篇)、Nature Plants (通訊作者)、PNAS (共同第一作者)等國際著名期刊上。作為項目負責人主持國家及省部級項目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面上項目各一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

參考文獻

1. Hershko, A., A. Ciechanover, and A. Varshavsky, Basic Medical Research Award. The ubiquitin system.Nat Med, 2000. 6(10): p. 1073-81.

2. Komander, D. and M. Rape, The ubiquitin code. Annu Rev Biochem, 2012. 81: p. 203-29.

3. Qiu, J., et al., Ubiquitination independent of E1 and E2 enzymes by bacterial effectors. Nature, 2016.533(7601): p. 120-4.

4. Bhogaraju, S., et al., Phosphoribosylation of Ubiquitin Promotes Serine Ubiquitination and Impairs Conventional Ubiquitination. Cell, 2016. 167(6): p. 1636-1649 e13.

5、Qiu, J., Yu, K., Fei, X., Liu, Y., Nakayasu, E. S., Piehowski, P. D., ... & Luo, Z. Q. (2017). A unique deubiquitinase that deconjugates phosphoribosyl-linked protein ubiquitination. Cell research, 27(7), 865.

相關焦點

  • 高璞組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該工作解析了來源於高致病性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新型泛素化酶MavC與底物蛋白UBE2N及泛素分子的複合物結構,並同時解析了MavC及其同源蛋白MvcA與負調控因子Lpg2149的兩種複合物結構。結合大量生化和細胞實驗,闡明了這種新型泛素化修飾系統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
  • Nature:揭示基因調節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4年9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基因編碼的信息可以翻譯成為蛋白質,這些蛋白質最終會介導機體的生化代謝,其中信使RNA(mRNA)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其也是蛋白質翻譯的模板;近日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的一篇研究論文中,來自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開了識別mRNA的一種新型分子機制
  • Nat Commun:科學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癌症轉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19年7月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機體癌症轉移的分子機制,同時研究者開發出了一種新型工具來檢測特定癌症患者機體中引發疾病的誘導子,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癌症的新型療法。
  • 【科技前沿】高璞組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
    【科技前沿】高璞組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2020-06-06 03: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Nature:新觀點!科學家們揭示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2020年11月9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題為「IFITM3 functions as a PIP3 scaffold to amplify PI3K signaling in B cells」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耶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機體免疫細胞激活的新型分子機制。
  • 生物物理所揭示病原菌介導的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該工作解析了來源於高致病性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新型泛素化酶MavC與底物蛋白UBE2N及泛素分子的複合物結構,並同時解析了MavC及其同源蛋白MvcA與負調控因子Lpg2149的兩種複合物結構。結合大量生化和細胞實驗,闡明了這種新型泛素化修飾系統催化和調控的分子機制。  蛋白質泛素化修飾是真核細胞最重要的翻譯後修飾之一。
  • Nature:重大突破!從結構上揭示RNA聚合酶III轉錄起始機制
    2018年1月18日/生物谷BIOON/---根據需要讀取和解析DNA密碼的機制是所有的動物和植物所共有的,而且常常被癌症所劫持。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癌症研究院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低溫電鏡技術(Cryo-EM),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放大和捕捉這種讀取機制的圖片。這項關於這種分子機制如何運行的發現可能為開發癌症治療的新方法開闢新的途徑。
  • 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顏寧研究組在《自然》發表論文揭示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3識別和轉運底物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7月16日電 7月15日,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研究組在《自然》(Nature)在線發表題為《葡萄糖轉運蛋白識別與轉運底物的分子基礎》(Molecular Basis of ligand recognition and transport
  • Nature:新型單細胞分析技術揭示幹細胞中的複雜突變
    2014年12月3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自波士頓兒童醫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利用新型的單細胞基因分析技術揭示了多能幹細胞的多種遺傳突變,相關研究刊登於國際著名雜誌Nature上,為後期開發治療疾病的新型再生性療法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和希望
  • 高璞組闡釋病原菌介導新型泛素化及去泛素化的催化調控機制
    該工作解析了來源於高致病性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的新型泛素化酶MavC與底物蛋白UBE2N及泛素分子的複合物結構,並同時解析了MavC及其同源蛋白MvcA與負調控因子Lpg2149的兩種複合物結構。
  • ...團隊發文揭示C2c1-sgRNA複合物嚴謹型識別PAM-DNA底物的分子機制
    目前C2c1已經被證明能夠在人類細胞裂解液中有剪切目的DNA的活性,但這背後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RISPR-C2c1以嚴謹型識別方式結合PAM序列  為了揭示C2c1識別crRNA和結合PAM的分子機制,該團隊解析了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 C2c1 (BthC2c1)和123-nt的crRNA(包含有幾乎全長的crRNA以及tracrRNA),28-nt的target DNA,以及12-nt的non-target DNA的三元複合物的2.6 ?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然而,對於單一的非晶合金,依然缺乏原子尺度結構與宏觀塑性/延展性之間內在聯繫的全面理解,這嚴重阻礙了新型高性能非晶合金的研究開發。近日,上海大學材料學院青年教師卞西磊,通過高能同步輻射實驗和分子動力學模擬,建立了非晶合金在降溫過程中局域原子結構變化與剪切穩定性增強之間的關係,揭示了非晶合金在原子尺度上的結構不均勻性與中程、短程有序疇的非均勻收縮有關,
  •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組揭示RALF多肽的受體識別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8 16:18:45 近日,清華大學柴繼傑課題組與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Cyril Zipfel課題組合作報導了植物中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
    Nature Plants | 華中農大殷平課題組揭示藍光受體CRY2激活的分子機制責編 | 逸雲CRY2光激活的分子機制。該研究闡明了CRY2光誘導寡聚化的分子機制,也闡明了FAD光還原如何導致其寡聚化的分子機理。
  • 徐志平等在原子模擬研究中揭示分子電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
    徐志平等在原子模擬研究中揭示分子電子器件中的熱耗散機制  清華新聞網7月11日電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清華大學微納米力學中心徐志平研究組近期的研究《分子結器件的臨界熱功率》(The critical power to maintain thermally
  • 陳志南、姜學軍團隊揭示癌細胞鐵死亡分子機制
    陳志南、姜學軍團隊揭示癌細胞鐵死亡分子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8/15 14:35:10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姜學軍和中國空軍醫科大學陳志南研究團隊合作取得一項新進展。
  • nature 推出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百年院慶特刊
    團隊成員江德臣開發了一種用於單細胞電化學分析的「納米試劑盒」,能夠測量單細胞和亞細胞器內的活性生物分子。另一團隊成員康斌首次測量了單個活細胞內的熱量傳遞和耗散,有望揭示驅動活細胞內分子運動的熱力學規律。陳洪淵院士還因其傑出的科研成就和激勵年輕科研人員的卓越貢獻,榮獲2015年度Nature傑出導師獎。這些實驗結果得到了徐靜娟教授及同事所開發的具有超高空間解析度的單細胞成像質譜儀的支持。
  •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學術前沿】王朝/熊偉/李健潮合作揭示GABAA受體轉運調控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PNAS:揭示腸道菌群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
    全球數百萬人都經歷著引發糖尿病的嚴重血糖問題,近日,來自福林德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揭示了腸道菌群影響血清素從而負面影響機體血糖水平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雜誌PNAS上。